专栏名称: 起点财经
只传播有价值的讯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商参略  ·  日本再次收买世界 ·  昨天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王丹】引导供需比优化:2025年中 ... ·  昨天  
广州楼市滚雪球  ·  黑夜中,要相信光 ·  2 天前  
广州楼市滚雪球  ·  黑夜中,要相信光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491947398 ... ·  3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Jonathan Roth教授回信了,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起点财经

美国低估了中国的潜力,中国高估了美国的价值观

起点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0-08 16:47

正文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原创:Xiaolei

来源: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本文已获授权



最近思考和分析了好些问题,有关于进一步论述商业科技的,有思考关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有探讨中印等地缘政治的,但都还没来得及整理成型,关键是大过节的,最好还是说点跟节日相匹配的话题为好。


那就从大家的出行开始说起吧,因为交通问题是一个经济体产生经济等活动的最基本逻辑,关于高铁我就不展开来说了,这回说一下高速公路。


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把中国的高速公路说清楚了,其实对整个中国经济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也许你不信,那我就试着说一下,里面会提到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和中美关系等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现在已经有1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全球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比排名第二的美国还要多出4万公里,但大家知道吗,就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高速公路还只有4万公里,而且按照当时交通部的规划,到2020年时,中国的高速公路才能达到7万公里。




也就是说,在过去15年里,中国本来是要计划修建3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结果修了12万公里。也许你会说,这属于过度投资,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速度。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高速公路还是不够的,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几乎所有城镇,其实这还不够,下一步还应该覆盖大部分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以及AAA级以上的景区。


现在很多人觉得除了节假日,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闲置率很高,对高速收费等都有很多的抱怨,对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等也十分警惕,但这些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当下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社会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用途一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这就好比,当大家只是发个短信的时候,是用不着4G的,但当大家把越来越多的商业、社交、视频等等都转移到网上的时候4G都不够用了,因为未来还有万物互联,自动驾驶等技术没有5G可能都很难实现,再过几年,大家可能会觉得5G也都开始不够用了。


过去中国的高速公路,主要是承担了物流的功能,如果中国没有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修建了超过1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恐怕就不会有如今中国领先世界的互联网商业生态。


那这个生态对中国经济到底有多重要呢,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去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34.81万亿元(占整个全球的超过40%),其中网上零售额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7%;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5125.65万人。


需要记住的是,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已经超过5000万,这是韩国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已经迭代到了另一个时代。


当然,我不仅仅是来夸中国电商的,我是要围绕高速公路,给大家分析更为重要的问题。


人类经济的发展,是由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推动的,一个是分工,另一个是交易,而这两个因素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流动”,这里面包括人和物的流动,以及信息等等的传输。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高速公路对助推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


比如2018年,中国公路物流占运输总量的78%,铁路只占到7.8%,水路也只占到13%,而中国的公路物流80%以上是长途运输,也就是走高速公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修建了那么多的高速公路,中国的物流系统是否还能支撑电商等的发展,中国是否还能出现超过5000万的新型就业者。


另外,去年中国的快递件数超过了600亿件,相当于每个人超过40件的快递,这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数据,而是进一步助推了中国市场的分工和交易体系,使其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我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分工和交易。


现在国内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在珠三角和重庆等地,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在东北、华北,装备制造和小商品生产等主要在长三角和渤海湾,这一方面细化了分工,而另一方面也会极大的促进交易需求。


比如说去年日寄发快件量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金华(义乌)和广州,而收件(投递)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北京和上海。



也就是说,要支撑这样的分工和交易体系,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这里面高速公路扮演了决定性支撑。


高速公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灵活性,可以接驳更加广泛的公路和乡镇道路,使得中国市场的分工和交易进一步提升,而只要有交易,就会产生利润,就会有新增的就业,就会将脱贫致富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为什么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的原因。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足够规模的交通系统,无法建立有效的物流体系,分工和交易就会被严重抑制,那么意味着同一个地方的人,既要炼钢,还要发电,还要搞加工制造,还要种粮食,还要搞科研,那大家想想,这个地方生产出来的商品还有竞争力吗?


美国为什么强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分工和交易的强大,美国东海岸的华尔街是全世界金融玩得最牛的,所以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割世界的韭菜;而西海岸的硅谷是高科技产业的俱乐部,全球也几乎没有对手(诞生了谷歌、苹果、脸书、英特尔等),可以赚取超额利润;美国中部主要是农业,所以像孟山都这样的企业,就诞生在密苏里州,现在国内很多人还是谈孟山都色变,为啥,因为人家几乎垄断了全球种子市场。



未来中国要面对的是全世界,是美国这样的对手,我们只有更加细化我们的分工,提升我们的交易能力,才能真正跟强大的对手竞争。


那如何细化分工呢,首先就得修建规模宏大,渗透能力极强的各类基础设施,然后给各种交易提供便利,分工自然就出现了,所以分工是各类建设的结果,而不是条件。


中国不仅需要极其发达的高速公路,还要搞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等,只有这样,深圳才能安心的搞科技;上海才能安心的搞金融中心;北京才能安心的发展服务业,提升政治文化等首都功能;东北才能诞生“北大荒”,河南才能诞生“双汇”,四川才能诞生“新希望”,新疆才能诞生“广汇能源”、“金风科技”(风电设备生产商),西藏才能有足以承载更多游客的加油站和星级宾馆。


于是,交易就更加频繁,分工就更加的细化,其竞争就开始外溢,深圳的科技产品卖到了全世界,华尔街的投行来上海组建新的公司,各国的政要和访问团来到了北京,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成了亚欧枢纽,寒冷缺氧的青藏高原成了自驾游的天堂,沟壑纵横的贵州成了数据中心。


在此过程中,每个省份都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这就是分工和交易带来的终极福利。



那很多同学可能要问了,如果发展经济如此简单,多修路不就好了吗?其实我要说的高速公路,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一条路,而是整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演进,政府执政能力,以及工业化水平等等呈现出来的综合逻辑。


高速公路跟一般的公路不同,高速公路造价非常昂贵,要占用耕地、林地,还要修服务区,还要保养,还要建大量的出入口,如果没有强大的底层需求和顶层设计,高速公路是很难建设的。


而一般的公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所谓的修建,也只不过是扩宽或铺设沥青水泥,牵扯不到整体性规划、协调,跟高速公路的逻辑有天壤之别。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印度的公路有560万公里,比中国的公路还要多100万公里,但印度的高速公路只有1500公里,也就是说,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是印度的93倍。


我再给大家说一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造价,大家就明白其更大的区别了,比如普通的二级公路,也就是设计时速在60公里—80公里,双向行驶且无中央分隔带的双车道公路,这样的公路,造价每公里大概250万元。


那高速公路的造价是多少呢?我就说一个中国高速公路里面造价比较低的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比如河南东南部平原地带的淮滨至固始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全长66公里,总投资是34亿,大概折合下来就是5100万每公里。


也就是说,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相当于修20公里的二级公路。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地形十分复杂,高速公路的造价平均下来是很高的,而且有很多高速并不是双向四车道,而是双向六车道、八车道。


比如广州至虎门的沿江八车道高速,每公里造价2.67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京沪高铁,每公里的造价只有1.65亿元,也就是说高速公路的造价很多时候要比修高铁还要贵。


我再跟大家说一个高速公路的项目,比如目前已经批准建设的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完全按照自动驾驶技术要求建设,总长度是174公里,总投资是707亿元,相当于每公里4个亿,比完全挖隧道修地铁都贵。



也就说,当印度在修公路的时候,我们在修高速公路,当未来印度在修高速公路的时候,我们在修智慧高速公路。


大家不要厌烦我总拿印度比,因为现在只有两个国家可以用来跟中国比,一个是印度,一个是美国,我们要明白的是,只有搞清楚,我们在发展上是如何跟印度拉开距离的,才会更容易的寻找到追赶美国的方法。


很多人觉得中国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学习西方,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一点我也是认同的,但我想说的是,印度一直都是西化的,都是市场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但现在的发展为啥依然赶不上中国呢?


我可以这样说,如果印度政府的执政能力还是现在的水平,老是想用跟邻国的冲突和矛盾来转嫁国内矛盾,掩盖经济发展的困境,恐怕再过个几十年,中国和印度,不是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而是双方可能会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所以,不管有多少人吹印度,如果印度无法补齐基础设施建设这堂课,印度未来依然是发达国家跟中国要价的筹码,而不是真心实意的投资对象。现在只要中国民众稍微抱怨一下美国的企业,美国企业立马就说,我们要进军印度市场(让中国人吃点醋),其实这恰恰说明其不想离开中国市场。


如果把时间拉长看,巴西、墨西哥等等,都是人口过亿的国家,但硬是在美国的带领下,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美国人对印度会比墨西哥和巴西好吗?我们暂时很难预料印度投入美国怀抱之后的发展,因为印度离中等收入都还很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人绝对不会给印度提供廉价的东西,也不会以比中国更低的价格帮助印度去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港口等。




那搞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事情,是中国向西方学的吗?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早在秦始皇时代,中国就开启了“高速公路”建设,人类第一条“高速公路”叫“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从陕西甘泉宫直达内蒙古包头九原郡,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比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都几千年以前的事,跟如今的世界早就不搭边了,但我要说的是,正是由于这种大统一思想的传承和规划,使得无论什么时候,中国人都对每一个地方的互联互通都十分看重,这不仅仅是执政者的意愿,而是发自底层社会的商业需求。


现在只要一提到顶层规划等,很多人就觉得是计划经济的遗留,我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商业的血液。中国为什么历史以来都重农抑商,这恰恰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商业欲望过强导致的,早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商人吕不韦就可以凭一己之力把嬴政推上皇位。如果一个社会商业永远都发展不起来,那还抑商干什么?


一个最早发明纸币,最早开创了陆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其商业基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用瓷器、丝绸和茶叶,以及诸多小商品,赚了西方上千年的银子,以至于对工业革命带来的赚钱机会都无动于衷,甚至是排斥,错过了适应世界变化的机会。


就像现在资源型国家,靠卖石油就能过好日子,还搞什么改革、创新呢?只不过当年我们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等,可不是靠天上掉馅饼得来的,技术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其对国家和商业的影响和重塑也就完全不同了。也就是说,如今的中国,才正式从瓷器、丝绸那个商业时代醒过来了,开始完全的拥抱工业化时代的新的商业文明。


其实回到高速公路的问题,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中国1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是中国整个商业运行体系的浓缩,从历史文化,到工业发展,再到政府效率,以及底层社会对生活、商业的需求等等,有很多东西,看上去我们是从西方学的,但其实仅仅是西方的发展,激发了我们内心最原始的“基因”而已。




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其交易之频繁,分工之细,已经超乎想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任何排斥交易和不重视分工的行为,都注定会失败。这其实也是苏联计划经济为什么走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缺少了交易这个主体环节,分工和生产的作用被大大的抑制和削弱。


很多人理解的交易仅仅是一个买卖过程,但交易最根本的作用是建立持续的分配机制,如果没有交易,整个社会的分配系统就会紊乱,不管你生产多少东西,最终都难以持续,因为你不知道分配给谁,你不知道谁是最需要物品的一方,你不知道每个人愿意为自己的需求承担多少成本。


也就是说,商业社会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外交易,第二个特点是对内分工,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有一些时候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战争等,导致对外交易的暂停或对内分工的失败,但从长期看,对外交易一定是越来越频繁,而对内分工一定是越来越细。


关于交易和分工,我再举个现有国际市场的例子,比如三十年前,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只有3万亿美元,而到了去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已经飙升到了接近50万亿美元,短短三十年间,贸易额飙升了超过16倍,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进入到这样一个规模的交易当中,那么很快就会遭遇困境,丧失诸多利益。


再拿分工来说,三十年前,全球贸易当中,制成品贸易占比超过了70%,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制成品贸易只占到总贸易的不足30%,也就是说,全球的分工体系已经细到了如果没有分工协作,全球70%的产品都无法完成,而这个比例在三十年前,只有30%。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国际贸易,并不是谁生产汽车,谁生产飞机,谁生产袜子的问题,而是谁生产轮胎,谁生产发动机,谁生产玻璃,谁生产电子仪表,谁生产布料等的问题。人类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协作,就难以运转的时代。


这就要提到美国针对中国的“脱钩”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谈“脱钩”,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也是难度极大的,因为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随便拿出一个工业制成品,都很难独立完成生产(中国可能独立性会好一点),因为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零部件环节很大的可能是在其他国家。


当然,你可以说为了“脱钩”,可以把这些环节都转移至本国或其他市场,但问题是,这不仅需要时间成本,而且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撑,等你都搞定了,结果发现,你违背了“分工”原则,由于一个环节的变化,制成品的生产成本可能突然间涨了20%,生产效率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就迅速下降了,就会被踢出现有市场。导致想要的安全感并没有得到,反而连原有的利益都失去了,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干这个就不能用来干那个。


就拿这次疫情来举例,德国算是工业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了,很多低端制造德国都看不上,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德国下定决心进行“口罩生产本地化”,德国政府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的拿真金白银去补贴德国的生产商。


当时,德国很多婚纱公司、时装初创企业,甚至咖啡过滤器生产商等500家德国公司转型生产口罩。结果呢,一个多月后,宣告失败,因为生产口罩的机器还得从中国进口,整个生产出来的口罩价格,最便宜的也是中国的两到三倍,然后就放弃了生产,又开始从中国进口了。


其实我这里并不是说中国制造不可替代,我们还要继续往下思考,分工的细化,并不仅仅是拼成本的问题,而是分工细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超额利润。


比如中国虽然有制造更大规模口罩的能力,但口罩市场的利润,一直以来大部分都被美国的3M公司给赚走了。我此前也说过,中国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用瓷器技术,赚了西方难以计数的白银,但今天最贵的瓷器,都是欧洲人生产的。再比如茶叶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现在整个中国的茶叶企业的产值,还不及英国人创立的立顿(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一家的产值。



但大家也不要着急,因为这是一个过程,中国在工业革命方面落后了西方两百年,这导致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工业化的问题,其次才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最后才是细化分工的问题。


只要全世界把生产口罩这件事交给中国,那么总有一天,中国在这个领域就会有超级品牌出现。这就好比说,只要全世界的手机交给中国生产,那么中国就一定会有华为、小米、oppo、vivo这样的企业出现。中国真正要做的,依然是规模,只要规模足够的大,分工就会自然而然的被细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市场规模决定了你的分工深度,而分工深度决定了你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决定了你的成本和利润。




似乎又扯远了,那经济规模、生产分工这些东西,跟今天要讨论的高速公路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可大了。


所谓的经济规模,并不是简单的说你有多少人口,你有多少土地就算是规模,经济规模主要说的是经济活动,如何把人口、货物等串联起来,使其在共同的市场下产生交易,才能算得上经济规模。


正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发展,缩短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联通距离,从而人口教育、民族文化、产业多样性等的优势才被刺激了出来,中国的货物才迅速的流动了起来。


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中国的铁路主要承担了客运功能,解决了大规模人口的流动问题,而公路货运和铁路客运的组合,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至今的经济活动,这是中国经济规模最根本的组成部分。


发展至今,我们开始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公路运输存在着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明确了京津冀等地区的污染源头,主要就是重化工业、燃煤和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方式。




但问题是,要修路,要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水泥,就需要沥青,就需要钢铁,就需要电,就更加需要重化工业和水泥厂、燃煤发电厂等。


因此,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完成,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减少污染的过程。而在其他减少污染的工业技术没有出现之前,最直接的降低污染的方式,就是要将更多的物流转移至铁路系统,减少柴油车的使用,但铁路系统一直承担着客运任务,怎么转呢?


那就搞客运专线,让普通的铁路以物流为主,再专门发展一套新的铁路系统,来满足客运需求,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高铁客运专线系统。


那如果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模式被削弱,很多高速公路不就空出来了吗?请注意,这就是未来新的模式出现的标志。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经济规模世界第二,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就算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随便拿出一个省会都是数百万人口。中国有一条胡焕庸线,尽管这条线右侧东南地区36%国土居住着90%以上的人口,但大家再算算,这条线以西,其实依然拥有超过8千万的人口,比整个德国还要多,仅甘肃和新疆的人口,加起来就超过5000万。


那我要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只有不到180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排名世界第17,甚至低于伊朗的排名。


现在国家的其中一个战略是乡村振兴,但大家想想,振兴乡村需要分几步走呢?我认为是三步走,第一步是修路,第二步是修高速公路,第三步是给高速公路更好的配套,比如渗透率更高的出入口,服务区和加油站等。


大家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中国的每一个村镇,都配有高速入口,在每一个高速出入口,都有一个车辆川流不息的商业区,村镇里面到处都是停车场,那这样的乡村自然就振兴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图,这是国庆期间一个高速的服务区,很多人走进去之后误以为是城市的购物中心。



当然,很多同学还是会说,高速公路有那么神奇?那还要那么多发展经济和脱贫的政策做什么呢,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高速公路类似于地铁,其真正的作用,并不简单的是便捷交通,而是对国民出行时间、距离等的计算和数字化,50公里的高速路驾驶者所使用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但如果是50公里的城市道路或低等级乡村道路,时间就完全不可控了,时间对于商业来说,就是生命。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从更精准的控制时间开始的,如果时间是可控的,商业的发展就会提升一个台阶,这种力量对经济活动的助推,是很难估量的,大家可以想一下,频繁运行的高铁,如果不能精准计算时间,会发生什么?


有了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中国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国民总时间,其实这就是对手很难超越的竞争壁垒,可以理解为,我们从而获得了比竞争对手多的时间。这就好比说,当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干某件事所要花的时间的时候,就会更加高效的利用时间,时间本身虽然没变,但相当于你比别人多使用了时间。


从而,所有的经济资源就能更有效的流动起来,甚至是在没有水的地方,只要有高速公路,商业就会解决没有水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中国几条沙漠公路,在公路两边,都铺设了水管,都长出了绿树,原因就是,修路这件事情,同时就是解决很多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经济活动。修路可以让沙漠变绿,可以让黄土高原长出苹果,可以让冰天雪地的地方聚集一掷千金的滑雪爱好者,可以让原来农民喂猪的东西变成绿色食品。


我可以这样说,当一个村子里时常停满汽车的时候,想不振兴都难,当沙漠里停满汽车的时候,这块沙漠就不再是普通的沙漠,而是具有经济产值的生产要素。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如果要给大家一个终极的理解方向,第一个是存量当中的手机经济,第二个是增量当中的汽车经济。


如果能让每一个人都用上手机,那么意味着每一个地方都得有信号,每一个地方都得有电,每一个人的收入要足够承担对手机的消费,而且手机生产企业的商业触角还要延伸到每一个地方,最后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么手机经济就爆发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经济的状态。


我们再假设,如果中国每一个镇都有一个高速公路入口,将意味着什么呢?很大的可能是,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到新的升级换代的时代。


我们还是拿印度举例,比如印度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目标,是要让民众拥有干净的厕所,喝上干净的水,但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什么呢,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差距。




中国跟美国的竞争,最终是个人梦想的竞争,现在很多人说,美国尊重个人的历史传统,使得美国的经济创新活力极大,引领了世界的发展,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国民都生活在,喝不上干净的水,用不上干净的厕所,吃不饱饭,没有电的社会,这样的民众就算处在无政府状态,恐怕也搞不出什么创。


在我看来,中国和美国的真正的巨大的差距,依然是硬件,如果中国每个人都有一辆车,60%以上的家庭都住在独栋别墅里,那么中国人的目标也就跟美国一样了,要让每一个人拥有一个梦想。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把目标定为,让每一个镇子都有一个高速入口(个人想法)。



当硬件和物质足够丰富,商业足够发达的时候,民众才能不依赖于单一的组织或个人,这个时候才会有真正的“自由”,中国现在使劲的发展商业,使劲的脱贫攻坚,本身就是让更多的民众有更多的选择。当整个国家和社会依赖于创造者,依赖于商业的时候,资本才会尊重个人,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个人。


比如在诸多科技公司,员工可以随便顶撞老板,可以穿着拖鞋、牵着狗去上班,为什么?原因就是科技创新为主的社会,依赖于个人,老板需要个人的创造,自然就尊重个人。


大家假设一下,如果是农业社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农民只是体力的出卖者,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一个人的价值有时候还不如一头牛,在这样的社会,就算给你一个超级“自由、民主”的制度,你就能获得自由和民主了?


英国在800年前就有了“大宪章”,但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才真正有了“民主”社会;美国开国元勋两百多年前就制定了自认为全世界最“自由”的宪法,但美国建国后的一百年里,还是不折不扣的奴隶社会,直到代表工业化的北方打败了代表农业模式的南方,奴隶制才被终结。


这就类似于,自从有了抖音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很多会做饭的,会跳舞的,都成了高收入网红,但如果没有这种技术,会做饭的也还得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会跳舞的也只是某个明星后面伴舞的一员,只能机械的听从他人安排。


是人类对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脱贫攻坚,便利营商环境等的原因,说得大一点,就是要让底层民众,拥有更多机会,过得更有尊严。技术革命本身也推动了人类社会革命。


最近几年有一个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就是做了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我大概说一下这个人的经历,2000年的时候,成了新东方的英语老师,2006年的时候创办了网站,开始了互联网创业,2012年的时候开始做手机,前一阵开始做直播带货,现在开始进入娱乐圈做脱口秀。



请注意,我这里并没有任何嘲笑罗永浩的意思,我是要说明一个更大的逻辑,我们分析一下罗永浩的整个二十年职业生涯,2000年的时候新东方很火,因为很多人要接受英语培训,要出国,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于是英语培训在那会是最好的商业模式;2006年的时候,中国开始普及互联,涌现出了很多互联网企业,整个市场互联网创业开始流行,罗永浩从新东方辞职开始互联网创业;到了2012年,手机产业成为巨大的风口,罗永浩开始做手机;到了今天,大家不仅需要网络购物,而且需要网络导购,新的线上消费模式出现,罗永浩开始做线上直播带货。


我不知道罗永浩未来还会做什么,也不知道直播带货这件事情他能做多久,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2000年的时候,新东方这种英语培训行业竞争很激烈,2006年的时候,做网站这种行业竞争也很激烈,2012年的时候做手机这个行业也是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今天的直播带货更是激烈到了令消费者不安的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罗永浩在过去的几个职业和创业当中,几乎都竞争失败了,或者说没有成功,但问题的关键点不在这里,为什么罗永浩屡次失败,都能重新找到机会呢?很显然,中国大规模和多样化的市场给罗永浩提供了一次又一次选择职业和创业的机会。


假设未来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进一步壮大,大家对文化娱乐,比如单口相声等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这类艺术家的需求爆炸性增长,罗永浩如果在直播带货行业完全失败了,还可以凭借口才立马转去搞线上娱乐等等。


我这绝不是讽刺,而是要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极大丰富,中国市场规模的逐步崛起,对技术的创造和使用更加普遍,给了所有人更多的选择,使得大部分人可以承受阶段性的失败,干的不开心就可以辞职,老板性骚扰就可以大胆的报警,这就是真正的尊严,这就是做大市场的优势。


大家可以再想想,如果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下岗了,恐怕再想翻身就难了,这个时候车间主任骂你两句你是不是得忍?




大家现在感觉西方人都很“自由”,都蔑视权威,实际上最根本的逻辑就在于,在商业足够发达的社会,任何人都可以找到生存之道,当农民不怕欠收,白领蓝领不怕失业,商人不怕破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人权”状况自然就改善了。


所以,真正的改变“人权”状况的逻辑,就是发展经济,就是搞科技创新,就是给整个社会创造出无数个选择机会。


中国在新疆搞职业培训,美国政客说那是集中营,如果民众得不到好的教育,无法掌握技能,就算解放天性,也不会改善“人权”状况,因为如果恐怖主义就是“人权”,那美国应该把本拉登请到白宫做客,而不是将其消灭。


社会的进步,没有廉价的方法,如果不实打实的发展经济,试图用抄一个文本制度就想取得社会进步的想法,是真正的无知,如果这种方法可行,那美国就不会有南北战争,印度也早就消灭了种姓制度,中东也就不存在宗教极端问题了。


好像又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高速公路的问题。


既然解决诸多问题的落脚点,依然是发展经济,那发展经济的落脚点在哪里呢?现在被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消费,因为只有消费上去了,生产才能持续,才会有“内循环”,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消费这个行为,想象得太简单了,话又说回来了,科技创新确实是引领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下一个高科技产品会是什么,所以我们不能一本正经的去分析一个比较随机,充满不确定的东西。


其实真正要从规划层面重视的,依然是可预期的消费,按照发达国家的数据,比如美国,1950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工业强国,中产阶级持续涌现,但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消费支出当中,吃穿方面的占比依然接近50%,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看成是三十年前的中国。而到了今天,吃穿方面的占比,在美国人的消费占比当中,已经下降到了15%左右。


那美国人的支出都跑去哪里了呢?难道都去消费搞科技产品了?那你完全就想错了。住房支出现在占美国家庭平均支出的41%,汽车交通支出占16%,再加上吃穿方面的17%,传统的住房、交通(主要是汽车相关)和吃穿占总支出已经超过70%了。也就是说,科技最发达,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的美国,其实真正的消费,依然主要依靠的是房产和交通来支撑的。



什么意思呢?智能手机很重要,机器人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这些设备就缺乏场景,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桩,自动驾驶需要高等级公路,就娱乐市场里面的电影来说,比如中国的电影产业现在越来越庞大,可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位置用来建设电影院和停车场,银屏数量就上不去。


我这里也并没有强调房地产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要非常清楚,只有大家在房产和交通方面的支出足够大的时候,其他的产业才会爆发出更加强大的产值。我这里也不是说房价越贵越好,而是大家要换一个思路,假设房子抑制了其他消费,那真实的经济数据应该是,在房子涨价的过程中,其他的消费应该急剧萎缩才对,但为何过去十多年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其他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容呢?


当然,关于房子的问题,过于敏感和复杂,我以后有机会专门来讲,这里还是回到一个问题,假设我们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民众的需求,那么我们的软件系统更新起来就非常的慢,房价的高企,实际上本身就是硬件建设依然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才要用牺牲经济效率的方式,来换得一些公平。


那我说一下我的逻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比房子和汽车更大的消费市场,但这两个市场在中国遇到了非常大的症结,如果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未来的历史性发展问题。


我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大国竞争,最后一定是经济规模和人才的竞争,现在似乎大家都很看重什么社会制度等问题,其实等再过几十年,没有人会过于关心这个问题,尤其是经历几次类似新冠疫情等这样的事件之后,大家会理解,每个社会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大家更看重的将是硬件条件。


因为按照“纳什均衡”,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耐克、阿迪;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等,其营销、产品、店面都趋同的原因。大国竞争也是如此,中美竞争越是激烈,最终在很多方面就会越相似,是互相影响的,谁也改变不了谁,那就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进入到更为表象化的竞争领域。


什么意思呢,比如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最后大家都不会关心谁家的鞋质量好的问题,而是关心谁请哪个明星代言,谁又赞助了哪支球队的问题。


所以说,中国和美国的竞争,现在大家看得非常重的东西,比如什么科技啊,社会制度啊,我认为慢慢的大家都不会太关心了,因为这些领域都会进入到一个“纳什均衡”,而大家更关心的将是谁住的房子更大,谁的生活成本更低,谁的小孩有更大的运动场等等,这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东西。


大家别小看这个,因为美国有足够的独立住宅规模(别墅),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能吸引更多的富人和科技从业者,从而增加了对汽车等的消费,并持续的将财产和智慧留在了美国,同时塑造了不一样的下一代生活模式,捍卫这种生活模式就成了美国所谓的共同价值观。这成了美国政府凝聚国人,应对外部竞争的重要抓手。


当然,我这么说很多同学是不同意的,觉得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人多地少,只能发展高层住宅,但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竞争,就会有比较,当整个社会的商业水平都发展到同等阶段的时候,大家关心的问题其实就又回到了原点。


现在居住在美国的人,其实其他的优越感已经不是很强了,但有一个优越感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是独立住宅这个生活条件,以及配套的教育体系,中国要赶上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个人并不是一个物质主义者,我之所以强调独立住宅这件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要找出下一个类似于改革开放这种对民众“灵魂”深处的激励机制,这样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摆脱舒适区,真正成为可以跟美国全方位竞争的经济体,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脱贫和奔向小康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目标,但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群体,那就是中产阶级,中国的中产阶级目前已经超过4亿,如何激励中产阶级,实际上就是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最重要任务,这跟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激励农民的积极性一样重要。


如果超过4亿的中产阶级,都能更进一步的成为贡献智慧和承载消费、传承文化的新型力量,那么将带动更多的民众走向小康和富裕,成就更强大的国家认同,所以激励中产阶级就成了真正走向复兴的一个基础。


激励机制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仅仅包产到户的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4倍,农民收入增长了16倍,村民的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2元,增长到了350元。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


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民和商人来说,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就是多产出的粮食归私人所有,做买卖挣来的钱归自己所有,这就是最大的激励。


那对现在的中产阶级,最大的激励是什么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也就有了。


我个人觉得对中产阶级最大的激励有三个,房子、车子和子女教育,我可以这样说,未来中国跟美国的竞争,其实不是什么明面上的那些竞争,而是谁能持续的解决好关于中产阶级房子、车子和子女教育的问题,因为只有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就会把消费和智慧留在国内,把未来的资产也都会留在国内。


我们不能把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的消费和居住留在国内这种事,寄希望于突然的类似新冠疫情这种偶然事件。


那独栋住宅就那么重要吗?请大家允许我继续往下说,因为现在一说到独立住宅,可能都成了敏感词,好像意思是说中国就是土地稀缺,不能倡导发展独立住宅这种模式,这跟国家的大战略不符。


但我要说的是,发展独立住宅,我们确实不需要学习美国的模式,美国独立住宅占比太高了,超过70%,而中国这一占比不超过6%,这还是加上非独立高档住宅的数字。那把这一数字提高到20%有没有可能呢?


这个时候,很多人又站出来说了,独立住宅就是拉大贫富差距,就是占用耕地,就是破坏环境等等,反正是各种理由都有。我这里就不放关于美国佛罗里达、夏威夷等地区住宅的图了,那可是几十公里,以及蔓延数百公里的独栋住宅群,就连沙漠地区,比如内华达等州,也都成片成片的建设了独栋住宅区。


我可以这样说,美国的独立住宅,以及配套模式,就是对中产阶级最大的激励机制。


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美国独立住宅,跟中国农村宅基地是不同的概念。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羡慕美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因为独栋住宅确实并不是很环保,耗能比较高,社会的集中度欠缺,一些商业模式就很难发展起来,所以美国其实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之所以发展非常好,原因在于美国形成了足够的规模经济,并且在全球赚取了更大的超额利润,所以才能够支撑得住这种很奢侈的发展逻辑。


但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已经启动了跟中国的全方位竞争模式,中国可以有自己的规划,但未来跟美国争夺全球共同的人才和资金等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要想进一步的激励和留住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尤其是那些在中产阶级脱颖而出,成为富裕阶级的人群,发展成规模的独栋住宅是一个非常必要且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些人所承载的一个家庭的消费,可能就堪比中国西部落后地区整个一个村子的消费水平,留住这样一个家庭,相当于可以解决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我知道这种传导机制很多人一时半会想不明白,但有一点是可以直接感受的,那就是这些家庭所请来的一个保姆一个月的收入水平,如果这个保姆呆在自己村里,恐怕一年都挣不来,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村振兴,因为保姆有了足够的钱,回到农村才会有钱盖更好的房子,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底层向上的爬升机会反而增大了。


所以,如果我们要尊重商业的逻辑,就要接受收入的分化,这里面收入的分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以及无法对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进阶性消费。假设我们的社会,无论你有多少钱,都觉得不够(指国内环境下),这才是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如果豪宅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你还可以玩飞机、游艇,还可以玩登珠峰,甚至可以坐未来的宇宙飞船。但总之,这些需求国内都可以实现,这才是一个好的模式。


说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又要反驳了,这不就是跟资本主义美国一样了吗?没错,在发展商业这方面,我们只有学美国,才可以跟其竞争。但我们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商业无法触及的地方,我们的制度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不仅可以有富人的进阶生态,我们还可以保护和救助那些被商业社会暂时“遗弃”的弱势群体。


中国的扶贫模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那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一种科学的社会运作和动员体系,比如中国的精准扶贫,首先是按照帮扶对象,来提出一套解决方案,是让其发展特色农业,还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还是发展特色旅游,又或者是劳动力市场对接,如果再不行,就可以采取异地搬迁,总之,是一套解决方案,这在大部分国家是很难想象的。


最近广东省就召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招商推介会,而早在今年的6月,广东对口支援林芝的26个项目就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让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地区,去对口支援最不发达的地区,这也是很多国家无法做到的。


所以,要跟美国这样的国家长期竞争,不仅要做到美国能做到的,还要做到美国做不到的,然后持续的积累,才能胜之。


中国的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如果用在中美的竞争上,就是中美的竞争,不是简单的靠出其不意或制造一个奇迹性事件,就能决出胜负的,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更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所出台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内功,稳扎稳打,等待对方犯错,这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很大的举动和功劳,但这就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假设中国在遭遇美国骚扰之后,不是决心搞军事现代化,不是坚定的发展国内经济,不是按部就班的建立海军力量,不是一步一步的在南海造岛驻军,而是远洋奔袭,迅速报复,那就只能是赌一下运气了。


如果稍微懂点军事战略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仅军事而言,美国想围堵中国,实际上属于远离补给线的长途征伐,虽然驻军在韩国日本等地,但实际上类似于城外的军营而已,这个时候中国的策略就应该是耗其资源,与其做持久的对峙,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其实最近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美国国内已经开始争论海外驻军的问题,开始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驻军费用,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远征”悖论,尽管美国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但向全球转嫁其各种军事成本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了,更多的支出需要美国民众自己承担,这就使得围堵中国的成本还在持续的上升。


大家可以想想,中国只需要在海岸边不断的扩充军舰,在陆地上多放一些导弹,在南海多造一些岛屿,美国就得不停的动态派兵,航母就得不停的开来开去,飞机就得整天盘旋,这就好比说中国是一次性投入,而美国消耗的是无尽的现金流。我个人觉得,只要美国消停了,航母不来了,飞机不起飞了,中国就应该搞一下近海军事演习,然后调动美国的飞机航母打转,让其不得闲。


当然,我本人并不希望美国整天与中国为敌,但现实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因为美国也是一个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国家,二战以前被欧洲拨弄,二战期间又遭遇日本攻击,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但也严重的缺乏安全感,这导致美国对其沦为二流国家的焦虑与日俱增,如果跟中国的对抗,没有付出什么代价,没有真正遭遇国内大多数的反对,美国政府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跟谁当总统关系不大。


另外,美国又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国家,也就是说,美国做很多事情,实际上是要算的,我跟你对抗,成本是什么,你会采取什么策略,我会如何应对等等,都是数学思维。也就是说,如果在数学逻辑这个方面,中国获胜,美国基本上也就不会再叫嚣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无意的撤出第一岛链的原因,因为第一岛链内开战,美国没有任何获胜的概率,未来美国的重点是第二岛链,也就是从日本、关岛,至澳大利亚这个地域,再加上印度。



很多人说,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刺激了美国,使得美国要跟中国较劲,其实恰恰相反,正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美国才开始保持更多的理性。当年台海危机,以及轰炸中国的大使馆,南海撞机等等行为,恰恰正是因为美国通过数学逻辑推算,认为中国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报复,因为没有实力。中国避免跟美国开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军事上与其势均力敌,使其再怎么算,也无法获得绝对优势,整个美国的激进派才会消停。


这里面不要怕什么美国也会研制更先进的武器等等,美国当年面对苏联的核武器优势,并没有任何退让,而是开始制定更加理性的战略,那就是末日计划,我觉得中国也应该制定这样的计划,也就是说,只有你做好了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准备,把选择权交给对手,自己反而才能获得主动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值得誓死捍卫的东西,那这个民族本身的持续性是存疑的。



抱歉,好像又扯远了。我们再回到高速公路的主题。


其实为什么要从讨论高速公路的问题,扯到跟美国竞争的问题呢,原因就是假设这个地球上没有美国,那么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就是另一种景象,中国需要采取的整个策略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从美国诞生至今,正在说明一个逻辑,那就是大规模经济体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被严重低估的,这里面不仅包括现在的美国,还包括未来的中国。


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大名全世界也是公认的,但大家可能还没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国深圳的GDP,已经比以色列和新加坡要高了。中国的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几个省的GDP加起来,就已经相当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了,请注意,我们还有其他十多个省市,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


当然,现在有一种蔑视GDP的风气,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我们需要更多的东西,但假设没有排名世界第二的GDP,中国会跟世界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吗?中国民众的生活能有所改善吗?GDP不是衡量一切的数据,但GDP足以说明一切,因为GDP背后就是具体的分工和交易,就是公路铁路建设,就是城镇化,就是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之所以建议要把高速公路修到每一个镇,其实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中国未来最大的两个消费领域建立最基本的条件,我们不能怕什么就对什么讳莫如深,房地产之所以敏感,那说明房地产正是问题的结症,我已经说了,就连美国如此高科技的国家,主要拉动消费的依然是住房和交通;另一个是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发展更多的独立住宅。


当然,你可以说主要是要发展特色产业等等,但其实发展产业这件事,本身是合理规划之后的副产品,中国真正需要规划的,应该是商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土、交通、独立住宅等规划是商业解决不了的,因为土地是无法进口的,也是无法转移的,你想发展西部的土地,你不能把西部的土地卖到东部,土地不是苹果和西瓜,你只有让东部的人去西部,西部的土地才会有价值,你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你还要有不同的规划和产权模式等等,而这种刺激就需要很好的规划。


一旦中国的乡村振兴起来了,中产阶级开始拥有独立住宅了,中国的下一个经济风口也就来了,因为更多的汽车消费,以及更多的长期投资就来了。美国利用全世界最大的独立住宅市场和较为完善的郊区教育体系,不仅留住了人才,还留住了庞大的长期投资资金。


为什么美国资本市场涨了一百年,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资金虽然在全球转来转去,但最终都回归到了美国,那为什么回归到了美国呢,因为这些资金背后的主人的家在美国。


独立住宅所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我给大家再举个例子,比如美国有五家如雷贯耳的公司,分别是惠普、迪士尼、苹果、谷歌、亚马逊,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五家公司都诞生于(注册地址)独立住宅的车库。


具体地址如下:

1.惠普车库地址:367 Addison Ave, Palo Alto, ...

2.迪士尼车库地址:4651 Kingswell Ave, Los Angeles, ...

3.苹果公司车库地址:2066 Crist Dr., Los Altos, ...

4.Google车库地址:232 Santa Margarita Ave, Menlo ...

5.Amazon车库地址:10704 NE 28th Bellevue, ...


这其实不是偶然,因为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面,本身就很容易变成“宅男宅女”,这是条件所决定的,你不可能在高层住宅里,搞一个电机试验,整一个化学实验室,倒腾各种电脑问题,现在高层住宅连电动摩托车等都是不让上楼的,就是担心发生火灾。


美国的独立住宅车库是可以注册公司的,我个人的小建议是,中国未来所有的独立住宅都可以注册公司。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中国大城市的周边布满了独立住宅,以及每一个村镇,都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出入口的周围,都是独立住宅,而且这些住宅都可以注册公司。那会是什么样一种景象呢?


现在大学生想创业,可能连个注册地址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没有钱交租地址的费用,假设自己家的独立住宅就可以注册公司,自己家农村的房子就可以注册公司,下高速就可以到家,然后在院子里捯饬各种自己想要干的事情,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这样的场景持续个五十年,大家想一下,这些地方会不会诞生伟大的企业呢?我想,其概率肯定要比所有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概率要高,因为日本跟美国的硬件竞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别墅打败了高楼。


正在热播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面关于黄渤的那个故事大家应该也看了,自己整出了一个UFO,无意中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这尽管是一个故事,但也说明了,没有宽敞的住所作为条件,梦想就会被硬件和场地所限制。比如日本城镇化完成之后,就只能对内搞精致化产业了,我并不是说日本搞出动画等产业不好,而是中国是有条件跟美国模式进行全方位竞赛。


所以要从独立住宅这个角度入手,我觉得可以有四个方向,一个是给村镇修高速公路,为更大规模的汽车经济做准备,同时也就达到了乡村振兴的目的;第二个是在大城市周边发展成规模的独立住宅,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第三个是在二三线城市的高铁站,修建规模巨大的免费停车场,将高铁站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推升;第四个是把幼儿园至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外围大幅扩展,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更需要宽敞的教室和更大的运动场所,而大学更应该建在市中心,因为大学生要融入到商业社会,现在我们搞反了,义务教育在中心城区,大学反而搬到郊区去了。


十一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仅次于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很多人受了西方的洗脑,认为中国很多人移民是为了“自由、民主”,我觉得三十年前的中国移民,可能会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一些担忧,但现在的大部分移民,其实都是中产阶级,他们移民的目的没有那么复杂,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是冲着住房条件和孩子上学去的。


我不反对大家的自由选择,但假设中国在住房和上学层面能够提供更好的条件,中国中产阶级将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贡献和需求。


就拿消费来说,如果你住的是独栋住宅,你不仅会买车,还可能会买不止一辆,你对整个消费的需求也会迅速扩大,因为你至少要装更多的空调,你要消耗更多的家电、家具,你还可能需要额外的劳工,来做家务等。


当中产阶级拥有了独栋住宅,也有助于未来生育率的提高,房子大了,教育方便了,就不担心多生一个孩子了,这是未来中国弥补老龄化冲击的其中一个办法。更重要的是,对于非农村宅基地模式的独栋住宅,国家可以很容易推行房地产税,然后用这些税再去优化城市和基础设施,以及给更多的低收入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很多人觉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消费能力很强,政府收入也不低,其实在新增的诸多需求里面,最大的一块就是由移民买独栋住宅所带动的。我的意思是说,澳加等这些国家,通过一茬又一茶的收割各国的中产阶级,就可以持续的保持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的福利水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当然,要想让更多的中产阶级住上独栋住宅,而且是以可接受的价格,这就牵扯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那就是要改变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以及中国保证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问题,讨论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没法往下说了。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不同,中国有足够的可改造土地,虽然耕地比较紧张,但这个时候中国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超强基建能力的另一个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由袁隆平等科学家正在试验的盐碱地种水稻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年四月份的时候,袁隆平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也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公斤估算,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这也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创新工程。”



另一个是,中国正在加紧勘探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一旦成功,仅仅河西走廊,就会增加2亿亩耕地,就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这不是我说的,是前一阵勘察的团队专家说的。



其实中国农业的科技水平,目前依然是比较低的,比如我举个例子,以色列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沙漠,严重缺水,但通过引水和各种高科技,硬是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农业科技大国,不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出口。要知道以色列人口虽然只有中国的一百五十分之一,但以色列耕地面积却只有中国的千分之三。


所以,除了盐碱地种水稻,以及南水北调等工程,按照目前国家重视“三农”的程度,如果持续的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中国还能节约出一些土地。2012年的时候,中国发布过一个《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其中在农业方面的目标是,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农业水平,其实还比不上上个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如果再说到粮食安全的问题,我当然同意,无论如何强调粮食安全,都是不过分的,但经济发展的问题,是需要平衡的,我此前已经写了一篇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中国现在在主粮方面的对外依赖度很低,可能连5%都不到,远远低于类似日本等国家。


其实大家仔细去看,全球粮食出口实际上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非常极端的因素,粮食方面的进口中国是有很强的主动权的,美国天天高喊要对中国进行高科技封锁,但并没有说要禁止给中国出口粮食,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科技产品供给方只有美国,而农业的供给方太多了,越南、缅甸、俄罗斯、乌克兰、巴西、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印度等等,其实都是农业出口国,农业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了,中国的蔬菜水果等出口,也都占整个全球农业出口市场的超过4%。


十二


因此,我个人觉得,耕地安全和满足中产阶级独栋住宅需求的问题,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平衡。中国正在从一个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如果不围绕消费来大做文章,那么我们就只能从“供给侧”入手,那其结果就是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反而导致了物价上涨,然后消费更加不足,进入恶性循环。


在生产方面,中国已经从结构性过剩,正在走向普遍过剩,这个时候围绕中产阶级消费需求来转变整体产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产阶级需求里面,持续增长且占比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房产(附带教育),一个是汽车,但由于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城市病,使得不得不限制对房产和汽车的消费,这就使得最有消费能力,以及规模最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被主动(限购)或被动(高房价)的抑制了。


以至于目前中国的储蓄率之高,依然是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里面,数一数二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比中国低很多的印度、缅甸等等国家的储蓄率也都比中国低。


说到这里,一些人可能又要质问了,肖老师这是要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啊,这是为房地产商说话啊等等,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未来几十年,中国可以让更多的中产阶级住上独栋房产,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吸引力将大幅下降,再想用洗脑的办法制造美国的优越感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多的富人将留在中国,把消费也就留在了中国。


中产阶级逐步会发展为富裕阶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均贫富,而是让社会更加多层次化,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给更多底层社会的人创造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的选择,让跟多的人过得有尊严。


而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其实最明显的两个需求就是,要住更宽敞的房子,孩子要有地方上学,如果在大城市周边有足够多的学校,有足够多的独栋住宅,那么更多的中产阶级会迁往城市周边,把城市里面的高层密集型住房,留给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房子的供需平衡才能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反而是有利的。


我们现在搞反了,其实越是低收入群体,越是老人,越应该住在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里面,因为生活成本低,公共交通方便,每天只需要几块钱就可以到达所有可以工作、看病和娱乐的地方,而且由于居住比较集中,政府在解决饮水、采暖、卫生、社会服务等等问题上,都可以低成本集中解决,而更多的富裕阶层和其孩子,本身更应该住在郊区,因为可以负担通勤成本,孩子的成长体验更好。


所以,一旦用建立独栋住宅和建设更多郊区学校、体育设施等方式,把富裕阶层引向城市周边,那么整个城市的房价也会趋于合理,这对于低收入群体是非常好的事情,现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没有其他选择,把钱都砸向了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竞争就十分激烈了,对低收入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都形成了挑战。


中国有足够的土地来进行改造,使其避免掉入类似日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国需要更大的消费空间,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内循环”。美国各州的财政收入,平均超过60%也都来自房产税。新科技推动的消费狂潮固然很重要,但那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而不是基本盘,没有足够的硬件,想消费更多的产品,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想拉动更大规模的经济运转,也是很吃力的。


日本的电子产品等也很发达,日本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20%,人均预期寿命比美国高出十多岁,但依然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和长期的衰退,这里面除了美国压制和割韭菜的原因,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衰退,日本由于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无法开辟出城市高层之外的居住模式,虽然有了较多的独栋住宅,但依然无法更大的扩展,80%的中产阶级蜗居于都市核心区的高层住宅里面,导致消费长期不足和生育率趋势性下降,创业野性也遭遇极大的抑制。


中国跟美国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中国的人口、土地和已经形成的经济规模,是不允许留死角给美国来运作或攻击的,住宅等硬件条件依然是我们的短板。我们爱好和平,但和平不是躺着就能实现的。


最后我再给大家说个哲学问题,比如我们现在也都认可了西方提出的,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这一说法,但这其实也是西方对外的一种宣传模式。


那在西方真正的精英灵魂深入,什么才是最大的慈善和正义呢,我告诉你,是战争,是对抗。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其思想和风格对后来的西方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在《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当中,就明确的提到,战争即正义。意思是,人类如果没有对立、斗争、矛盾,人人都本性向善,那就是一种停滞。


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被称为“达尔文主义之父”,其影响依然在持续,而在斯宾塞的思想当中,战争不仅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最高的正义。斯宾塞在《社会学研究》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斯宾塞认为战争可以让人类社会的规模扩大,而只有在大规模的组织社会里,生产力才有可能飞速发展。如果我们简单的去援助一个自给自足的小部落,而不是将其“消灭”,能带来什么用处呢?


大家不要震惊,如果看看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美国、印度等现在的很多举动,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的问题,原因就是在西方思想里面,战争、对抗本身就是一种正义、信仰和荣耀,就是终极目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放弃幻想,只有放弃幻想,稳扎稳打,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应对未来更大的来自不同对手的挑战。


当然,以上所有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讨论和阅读,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


关注我们

起点财经

ID:qidiancj



长按并识别关注


起点财经:严选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