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896汽车调频  ·  4岁女童突然确诊!严重可致命!妈妈崩溃:这个 ... ·  10 小时前  
896汽车调频  ·  4岁女童突然确诊!严重可致命!妈妈崩溃:这个 ... ·  10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学习机不会用,当心白费上万的学习资源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孩子不是木头,家长也不该是木匠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8-16 10:59

正文


01
世面上的很多育儿书,都是教家长怎么好好培养小孩的。

很多虎爸狼妈,从孩子刚一出生,就给孩子计划好了之后18年的路。他们会现身说法地告诉你,《好家长,都有些心狠》,《爱子之深,则为之计深远》。

刚出生该怎么养,上学了又该怎么养,最后把名校录取通知“ ”一放,收工。
面对这些为孩子不遗余力的家长,我总是一边敬佩他们,一边默默摇头。

《小欢喜》那个陶虹演的妈就是这样,拍日程表,炖补品,辞职陪读。她虽然独立地活着,但是整个人已经跟孩子共生在一起了。

这类家长真的了不起。他们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还一手包办了孩子的前半生。如果不是孩子反抗,估计他们连孩子后半生都想一起设计掉。


这种燃烧自我的精神虽然令人感动到发抖,但我也忍不住想发出灵魂一问。

自己的人生都不要了吗?

02

最近读了一些育儿书,其中有一本——《园丁与木匠》,读完感触颇深。

书里提到的一个词——木匠式家长,我觉得很有意思。


木匠式家长养孩子,像在造家具。他们几乎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是把小孩看做是自己的作品。

孩子如果哪里做的不好,那都是因为家长做得不好。孩子有做得好的地方,也都是家长教得好。

这看起来是负责,其实是自恋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甚至能掌控 孩子 的一切。

不得不说,现在这世道,媒体对家长也真的很不厚道。很多孩子都没生过的小编,迫于KPI压力,也要跳出来教家长做木匠 ( 编者按 :这样的公众号不要太多,孩子还在吃奶,教你怎么中考。还没孩子的在教你怎么小升初。大家都是过来人,实际经历过的和书上看到过的,怎么可能是一回事?!但是就是这样的公众号竟然也有很多人信!真的人傻钱多么?): 《家长无意中的一句话,毁了孩子一生》,《家长做好了这几件事,孩子才能学好》。

不要作孽了好伐?家长没那么大本事,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要他们学好没那么容易,毁了他们也没那么容易。

总把孩子当木头,家长就不可避免地自动带入木匠这个角色。焦虑和不安也就随之而来。


03


木匠式的家长,会更关心自己的设计是什么,而不是孩子本质是什么?


如果他们想打造一个家具,那么会把孩子当成是一块做家具的材料。


世间材料万千,能打造家具的好原材料,其实是有限的。首先材质最好是木头。哪怕不是红木,再不济,也得是块松木。


但如果分配到手的小孩是块布呢?是袋面粉呢?是块大理石呢?


如果给孩子的未来定死了规划,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家具,那只要不是木头的孩子,就只能是没用的废材。


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变成莫言,那么华罗庚在他眼里就不是块好货色。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变成陈景润,那如果生到钱钟书,也只会觉得这个号是废的。


孩子未必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被家长定性为一种材料,那么只要他不符合框架要求,孩子就悲剧了,家长就焦虑了。


好孩子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幸福的标准更不是唯一的。



04


木匠式的家长,会更重视自己的进度,而不是孩子的意愿。


每一个工匠,都必须先设计再制造。材料是死的,随便怎么砍怎么削。制作流程也是死的,只要工匠自己说了算就行。


但问题是,孩子不是死的,他们未必就肯按照家长的设计好的套路出牌。
孩子三岁以后,亲子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家长日益增长的控制欲和孩子死活不听话之间的矛盾。
家长想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幼年的孩子,常把家里画得乱七八糟。家长想要一个朴素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总想成为一条街上最靓的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