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敢顶嘴,说明身处于一个比较平等开放的家庭,享有可以表达的自由。
”
深以为然。
——鹿妈
文 | 佳子鱼
经典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里,有一集是“吕圣人智斗姬无命”,吕秀才把自己的能说会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面对姬无命的绝对武力值之下,吕秀才巧用哲学逻辑,问了姬无命一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居然把姬无命给活活说死了。
用一句话来形容,“知识就是力量”,放在这里绝对是真理。
一朋友孩子上二年级,孩子发下练习册后,生气地嚷嚷:
“爸爸你给我教错了!
”
朋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想着怎么也不至于给你教错这题啊。
孩子继续解释:
“我昨晚问你,这个空怎么填,你告诉我填谁看得页数多,我就在这里写了个‘谁’,就错了......”
朋友忍住笑,对孩子说:
“我是跟你说这道题的意思,不是让你这么填呐。
”
“可是我就是问你该怎么填,填什么东西啊!
”孩子激动争辩。
孩子的“顶嘴”,常常很有道理,还有根有据。
找我咨询的一个家长,小玥,昨天也跟我说了件孩子顶嘴的趣事儿。
她周末带孩子逛公园,孩子突然指着一棵挂了个营养液袋子的树,问:
“妈妈,这是在干什么?
这袋子干嘛挂树上啊,像个垃圾袋一样,好丑。
”
小玥想着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视线和思考方式,我们做家长的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啊,就告诉孩子:
“可能是风吹的,那袋子飘过来就刚好卡那儿了吧。
”
没想到孩子笑话她:
“怎么可能,你肯定说错了,那个袋子明显是被绑在那儿的,怎么可能是被风吹的!
”
回家后,孩子还特意上网查了查,得意地来给小玥科普:
“妈妈,我来告诉你吧,今天我们在公园看见的那个袋子,其实是装了营养液的,它可以让新种的树健康生长。
”
小玥说孩子顶嘴笑话她的时候,她还有点生气,可看到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答案后,还是挺开心的。
其实,当孩子认为不对或者不合理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用“顶嘴”来反对爸妈的言行。
孩子开始顶嘴,就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前段时间,一个小女孩“教训”自己爸妈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原来小女孩因被家长批评,一本正经地开始教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你总是在那里骂人,嗷嗷嗷!你看人家动画片里面那些,你看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不骂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评他要他改正,他们不是好好地改正了吗?”
“谁想听你们骂人的啊,他们的父母如果像你一样打他骂他,他们是不是越来越笨了?被骂笨了,还打,打个半死去哦!”
女孩像个小大人,随后又指出让父母文明的语言来骂人:
“总是让我来帮你,自己都不反省,这骂人能不能用文化高一点来骂人呢?
还不会用好的名句来骂人,不会用古诗来骂人吗?
”
说着女孩更是提高了音量,自信地说道:
“来骂人我都可以用古诗来说服别人,你呢,只会嗷嗷喊。
”
孩子借用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学过的古诗名句,来指出父母教育方法的错误,还讲得头头是道。
父母被自己的女儿“教训”得一声不吭,惊讶于孩子的批评思路。
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发现,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顶嘴争论的小孩,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更强。
研究者们将500名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平时喜欢顶嘴争论,反抗性较强;
另一组平时乖顺,反抗性较弱。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中,80%的长大以后更会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也更强。
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较弱,更习惯于依赖他人。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即使不喜欢参加聚会,却也跟着大家走。
即使想要拒绝别人的请求,却怎么也说不出“不”。
即使知道自己的方案比别人更好,却不敢在会议上发言。
究其这些情况的原因,基本都能追溯到他们的小时候。
在他们发出幼小的反对声时,得到的全是家长的否定或者不允许,甚至被惩罚。
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就越来越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孩子一年年长大,自主思考的意识会越来越强,顶嘴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多。
心理学博士安格利卡·法斯说:
“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