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迎来大结局,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已经领完盒饭,收获了各自结局。不同于以往电视剧的非黑即白,本剧粉丝们纷纷表示,反面人物的命运也令人唏嘘,尤其在“坏人”祁同伟饮弹自尽后,有一票观剧粉为他流下同情的泪水。一边忍不住赞许剧粉们现在成熟而独立的思考方式,一边更深深地感叹,《人民的名义》应该叫《人生的试炼》,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都不值一提,都有个人的局限和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就像省委书记高育良,曾为人师表,日日高谈阔论,却因为凤凰女高小凤“读懂”了《万历十五年》就判定高小凤是自己的知己,弃妻再婚。《万历十五年》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奇书,让高小凤直达天通?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博士黄仁宇的著作,书中讲述了明朝中后期万历十五年明朝官场与社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却和几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黄仁宇博士把这一年,1587年,定义为中华帝国彻底衰落的起点。如果祁同伟的不幸是将自己比作《天局》中与天争“半子之胜”的混沌,那对高育良来说,《万历十五年》中,张居正就是自己的投影:手握重权,在官场扶持自己的学生,虽然桃李满朝但逃不脱被学生背叛,后又报复自己学生的命运。所以高育良爱上的不是某个情妇,而是高小凤懂得这份“辛酸与无奈”。所以,同样的历史,《万历十五年》有三个特别,独得高书记恩宠。
首先,选择的时间起点很特别,一个朝代的由盛而衰。1587年,张居正辞世,虽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大明王朝推向盛世,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帝国,然而明朝内部的问题由来已久。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同时,东北的努尔哈赤已经逐渐成势,内忧外患的大明即将走向亡路。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的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将在以后掀起波澜,所谓的“天灾”的缘由也都是这些“人祸”。
其次,描述人物的方式特别。《万历十五年》描绘的不再是我们固有印象的历史人物,整本书做了很多臆想,在这本书中写了为求与宠妃同葬而与整个文官集团闹翻,索性“罢工”的万历皇帝;一味追求“德治”而脱离实际的怪异官吏海瑞;在哲学中驰骋却败给现实的李贽;有能力却不会运用于治国的申时行;英勇而凶悍的帝国武将戚继光。这些人中,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每一个人,如果从他的角度看,都有足够的理由做当时的选择,不论好坏,但他们每个人的选择和选择后的结果合在一起,会看到整个历史的潮流、历史的方向。通过对这些人的描述,黄仁宇得出一个总结论:中国传统以道德代替技术的统治手段,到万历十五年已几乎走到尽头。即便是上层人物,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而毫无拓展希望的局势下,也只能因循守旧,等待“终点宿命”的到来。
最后,用中西方历史时空交错表达历史观。由于黄仁宇有西方教育背景,在看待中国历史问题时,他引入了同历史时期西方发展的状况做类比。比如,1587年张居正离世,1588年,在西方,英国海军就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西方的海上军事实力增强,大明王朝却还浑然不觉,内忧外患正将这个昔日的世界强国推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中几乎没有对历史细节问题的任何考据,而着迷于对中国整个历史脉络进行抽象化的归纳,形成了黄仁宇推崇的“大历史观”:一是国家的强盛需要“数目字上的管理”。就是政府与附属机构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需要明确界定,各司其职,形成系统;二是用道德代替法律会导致国家的灭亡。用人情道德代替财政统计、监管体制和法律等理性科学,滋生出贪腐,最终遏制了国家的发展。
俗话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对不同的人,这个罐子可能是知识,可能是权力,可能是钱财,对于《万历十五年》中的人物是制度和历史,对高育良则是一本《万历十五年》 。
一个贪官,终其一生铤而走险想要得到的,可能不过是一个懂他的情妇。
- 本周热文推荐 -
关注功夫财经,回复「热文」,马上查看:
1.《肖峰:祁同伟和高小琴阶层逆袭悲剧说明了什么?》
2.《老端:从经济学的角度告诉你,你的恋爱都谈对了吗?》
3.《琢磨先生:百丽、乐视和民生银行,折射出中国企业的劣根性》
文章版权归“功夫财经”所有
欢迎转载分享
商务合作,请回复“合作”
▼点“阅读原文”,听时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