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淮南师范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预公告 ·  3 天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红油辣子盖不住的四川——王笛与他的10本书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2-11 20:48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31

作者:一颗坚定的墙头草

审核:任逸飞     编排:小南



四川,天府之国,山水奇伟。


人们似乎熟悉了舌尖上的中国里对于四川的印象,那个飘荡着红油奇香的地方,那个美女如云的地方,那个似乎只有“安逸”“巴适”的地方。


2018年,有个人站上了聚光灯下,讲述起了“袍哥”的故事,有些人听得热泪盈眶。家中的长辈原来就是袍哥,这个建国后被强力铲除的群体,有一天竟能重新被人记起。


2018年,是王笛“火起来”的一年。他的新著《袍哥》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新周刊“十大非虚构类好书”,获赞无数。许多人才发现,原来天府之国不止是吃喝玩乐的悠闲,那一座座青山,一条条江水,一声声号子外,还有巴蜀人家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王笛,就是那个讲述平凡川蜀人家故事的学者。


王笛先生近照


中国微观史与新文化史代表人物 、籍贯四川——这是大众对他的两重“认证”,也是贯穿于他每一部作品的核心话语特征。


这两个个人标签从1991年开始,在他此后二十年的学术旅程中逐渐成型。这一年王笛赴美。在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学习与学术训练后,他对微观史与新文化史有了更成熟、更深刻的认识。故而他说,希望自己的研究 “可以把读者带入城市的内部,提供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城市社会的机器会,从而以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城市及其日常文化。"


同时,于他而言,1991年意味的不仅是一段学术旅程的开启,更是思乡情结在此后异地生活中的弥漫—— “当我生活在成都的时候,对她的文化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当离开她的时候,当生活在一个与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社会时,记忆和感情的闸门好像才猛然打开了。”无论是从宏观上对四川的考察,还是微观上以茶馆、袍哥为中心的研究,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四川元素。


而就学术成果而言,在已出版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笛老师的研究逻辑—— 研究对象的不断细化、研究视角的不断下放。 如在《街头文化》中提到的公共空间茶馆,随后便被作者延伸为一部研究专著《茶馆》;而在《茶馆》中一笔带过的袍哥及其“秘密语言”,又几经扩充,成为了北大社出版的《袍哥》一书。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王笛老师是如何手持微观史学这一“显微镜”,一笔一笔绘出他的四川风光吧~


『01』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7.7分



关于袍哥的研究构想,是作者“从1980年代写《跨出封闭的世界》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袍哥的话题与史料”(王笛:从袍哥进入历史——近代四川的底层与革命,《经济观察报·书评》,2018年12月)作者通过 对雷明远的袍哥家族在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的微观审视,呈现出了整体的时代脉搏与川西图景。 全书三条叙事主线平行——雷明远与袍哥的微观世界,沈宝媛与民国时期社会学学生的观察研究视角以及作者本人。而在史料处理部分,作者通过对关于袍哥的五种资料——档案、回忆录、文史资料、社会学调查及小说的分析,发现这五种史料的差异实则来源于叙事方法、出发点,及观察角度的不同。故而作者在史料择取过程中,保持着对每一份史料的重视与怀疑。


『02』


消失的古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豆瓣评分:暂无

本书在内容上更像是《街头文化》的延续。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成都的风貌。作者通过本书试图找回城市的记忆。围绕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转型与变迁,作者对听戏、泡茶馆、逛庙会及节日庆典等活动进行描摹, 对商贩、妓女、工匠等职业与身份进行考察,展现了成都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该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收录于“甲骨文·香颂”系列。


『03』


《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暂无



受施坚雅(G.W.Skinner)研究的启发与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作者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跨学科方法, 对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社会进行了横跨两个世纪的系统研究。 其研究角度覆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项内容。本书不仅是王笛老师的“处女作”,更是学术界眼中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创性著作。本书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删繁就简,在内容上进行变动。


ps.王笛老师曾表示,“现在这本书北大出版社刚出第三版,比老版漂亮多了,我非常满意。”


『04』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豆瓣评分:8.6分



一城居民半茶客。 在成都,茶馆不仅是作为休闲性建筑星罗棋布占据着部城市空间,更是最典型、覆盖着广泛社会群体的公共区域。故而作者选择聚焦于茶馆,便是在所覆盖的群体与公共活动之广度上作出了保证。二十世纪上半叶,政权在基层的脱节使这一公共领域内人们的社交、经济活动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可能受特定的政治文化所影响,但其核心意识形态则不会为国家所主导。这意味着,以这种公共生活为研究对象,其从微观——茶馆与其中的公共生活——到宏观——1900-1950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较量、国家政权的基层延伸——的逻辑推导将具有极强的合理性。


『05』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商务印书馆

豆瓣评分:8.1分



如果说《跨封闭》的研究仍是采用了精英视角, 《街头文化》便是作者视角下移,关注下层社会的开始。 “街头”涵盖了狭义的城市空间(城墙与街道)、商业空间(店铺与地摊)、日常空间(家庭与邻里)、社会空间(茶馆与文化)、庆典空间(节日与仪式)以及具有共同体意识的自治社区。而“街民”则包括了“街头”舞台上极为多样的行业从业者——街头市场的小商小贩、街头作坊的工匠苦力、街头舞台的民间艺人、街头谋生的江湖游民、街头祭坛的善男信女、街头娱乐的公共妇女、街头茶馆的忙人闲人。从这种街头文化现象中探讨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问题,使本书的探讨内容更有厚度。


『06』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7.2分


在作者10年间完成的城市史研究的转型过程中,作者形成了 独特的研究模式——微观的、底层的视角 ,包含小说、回忆录等多种“非官方”资料的史料来源,以打破"庶民"的失语局面。本书便是作者对这种研究方法、对中西方有关大众文化和城市研究所产生的思考的一个系统整理。


『07』


《The Teahouse under Socialism:The Decline and Renewal of Public Life in Chengdu, 1950–2000》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豆瓣评分:暂无




同样是以茶馆与其中的公共生活为研究对象,在1950-2000的历史背景下,成都茶馆几经兴衰的历程与不断改变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治文化变迁的敏锐折射。社会主义初期,由于与革命文化存在“矛盾”,这种“茶馆文化”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控制延伸下几近消亡。而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控制力的消退与商业文化的兴起则可谓是对其的又一次重构。前后的文化形态对比体现了政治力量与公共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下面,是三本即将由世纪文景出版的王笛新著。


『08』


《坐茶馆:一位历史学家的田野笔记》


本书分两编,上编收录了作者在从事茶馆的相关历史研究时,坐茶馆的亲身经历和有趣见闻。下编收录了作者运用上编的一手资料,进行具体史学研究的个案。


『09』


《天府春秋:中国腹地的物质空间与生活世界》 (暂定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