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是在孩子内心播下怨恨的种子。心怀怨毒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只有懂得爱,并能够获得爱的人,才会永远被温暖幸福包围。
看完了荷兰学校的例子,不知家长们是否有所感悟。校园霸凌不仅出现在各个阶段,更是出现在了各个国家,甚至在美国更为常见!那么美国学校又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呢? 接下来由小杨老师为大家分享的一个真实而详尽的美国样本。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遭受霸凌过的老鼠,脑部掌管情绪的部位会改变,容易对压力产生敏感,
长期下来会出现“社交障碍”,恐惧任何新环境,
即便是安全的环境,老鼠还是会害怕结交新朋友。
同样的,许多遭受过霸凌的孩子,也都会产生
退缩怯懦、缺乏自信的后遗症。
而新闻中的孩子就出现失眠、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这种症状还与学校老师处理事情的方式相关。如果事件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霸凌他人的孩子不能从根本认识到自己行为严重性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被欺负的孩子会持续生活在再次受霸凌的恐慌中。
小杨老师的班上曾经有个美国小男生,每天妈妈都很精心打理他的头发。可是有一阵子他周围的小朋友开始玩一个“Truth or Dare”(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输了的就要去摸他的头发。他很不喜欢别人触碰他,很委屈但是也没有和老师说。那段时间他变得很忧郁,恐惧,甚至不敢上学。
直到有一天老师在休息时间发现他在花园边哭泣,才了解到这种状态他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了。小杨立马和他的家人联系,了解到他最近在家也常常对父母说不想上学。又立马叫来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孩子,跟孩子们深入交谈以后,这些孩子纷纷跟他写信道歉。过了几天,小男生又恢复了往常的活蹦乱跳。
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和认同,对孩子却是一个世界的肩膀可以依靠。起码,他在学校是感到安全的。
在美国校园,关于防止校园霸凌的项目有很多,而小杨老师所在学校使用的是
Second Step 情商教育,目前美国小学有很多学校都在用这个体系,里面有专门防止校园霸凌的教材。
防止霸凌,还得从孩子的品格教育的根本做起,
只有学会了正确的处人待物方式才会做出对的选择。每个星期二,小杨老师学校三年级的学生都会到到礼堂集合一起学习如何做人做事。Character Education 也称作品格教育,是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的教学,也是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教学的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例如其中有一课的主题是“接受每个人的不同”。每个孩子找一个搭档,通过讨论找出以下几条:
每次上完课以后,当天会发回家可以在家做的练习纸,这样父母可以和孩子在家强化学习的内容,也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和老师是互相沟通的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品格。例如下面一课就是在讲同理心。同理心就像是穿别人的鞋子,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这首“Walk, Walk, Walk”被美国学生唱得滚瓜烂熟。
这次那个北京小学生说把厕所垃圾筐扣到别人头上,他说实在是“太好笑了”。那如果这个被扣厕所垃圾筐的换成是自己,还会好笑吗?小杨老师常常和自己的孩子强调:“
Treat people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
” 换成中文,不就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吗?
解决了内因,让孩子学会体谅和理解别人,孩子也需要学会应对来自其他人的霸凌和伤害。在美国学校,霸凌也不少见,而学校和老师对待霸凌往往是以严肃的态度处理,而不是以“玩笑话”为由让孩子侥幸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