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是革命还是泡沫?”在被称为“AI元年”的2016年里,这是市场中最普遍的疑问。
也是在这一年,3名刚加入创业队伍的麻省理工博士后,在制药巨头举办的一场AI比赛中一战成名。而后他们用10年的创业实践,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6月13日,由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联合创立的
晶泰科技
在港交所成功敲锣。至此,晶泰科技成为了港股18C第一家上市公司,亦是“中国AI制药第一股”。(
点击下载:
晶泰科技招股书(过聆讯)
)
上市首日,晶泰科技发行价报5.28港元,按发行价计算晶泰科技市值近180亿港元。
在申购阶段,晶泰科技便备受市场追捧,市场消息指出,晶泰科技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04倍。与此同时,晶泰科技引入8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恒基地产的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李家杰、内地私募投资公司国盛资本、龚虹嘉旗下投资公司Ginkgo Fund,百奥赛图等,合计认购3.377亿港元。
而更早前,堪称AI制药领域吸金王的晶泰科技,已获得腾讯、谷歌、软银远景基金、红杉中国、国寿成达,五源资本等中外顶级风投和CVC支持,总计完成6轮融资,吸金超过50亿元。
明星资本光环加持,又顶着港股18C第一家上市公司的名头,人们也不免好奇,晶泰科技的三剑客是如何用AI撬开新药研发这把锁,绘制出如今的AI制药版图?以及在AI大模型掀起“狂欢”浪潮时,它又会续写怎样的新故事?
三剑客两次跨界,探路AI制药
提起晶泰科技发家史,总绕不过一场比赛。
2016年,AlphaGo4:0击败围棋九段李世石举世瞩目,随之而来是各大巨头纷纷卡位AI布局,制药巨头辉瑞也不例外,它在总部举行了一场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比赛。
也正是在这场比赛中,一家名为晶泰科技的初创企业,凭借自研的量子物理+AI算法,准确预测出结果,一鸣惊人,而后打开了进入AI制药领域的大门。
2014年成立晶泰科技前,同为物理学背景的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都在麻省理工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埋头专攻纯理论物理。只是,他们并不甘于只做学术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创业的风气影响下,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
晶泰科技三位联合创始人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怀揣创业的心,三位相识并最终走到一起。“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创业的方向,一是希望跟自己的背景相关,二是有意义,这是驱动力。”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曾在媒体采访中曾如此回忆道,他说当时他们手里有个本子,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想法。
从专攻的细分领域来看,温书豪是一名量子物理学家,在计算物理及量子化学领域拥有逾14年的研究经验,发表过36篇论文,论文被引用2100余次。马健在量子信息及数字模拟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赖力鹏则在人工智能及量子物理的医药应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三者结合下,药物晶型预测成为了晶泰科技最初选择的方向。在三位联合创始人的想法中,这是物理学与生物制药最为接近的领域,且作为影响药物成药性的重要组成之一,业界一直在药物晶型预测上都没有太过好的办法,要么是不断实验试错,要么是计算机辅助预测,但成功率依旧较低。
在此前的对外采访中,晶泰科技提及药物晶型,举得最多的例子便是石墨和金刚石。这两者同是碳原子构成,但商业价值却截然不同。而它所要做的,便是用AI帮助药企找到高价值的“金刚石”。
敲定创业方向后,2015年,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回国建立晶泰科技。只是,当时的国内市场上对AI药物研发几乎陌生,尚未有收入的晶泰科技,急需找到一把钥匙,撬开生物制药的市场和拉来更多投资。
因此,无论是对于晶泰科技还是辉瑞而言,2016年的这场比赛都尤为重要。事实也证明,一举夺魁后,晶泰科技就拿下了与辉瑞合作的“入场券”,并成为国内首家与辉瑞签订战略研发合作的AI制药公司。至此之后,它的业务拓展与融资亦有了更多可能。
据媒体报道,同一年,参加辉瑞的比赛之外,晶泰科技还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三位联创与马化腾会面。两年后,晶泰科技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就有了腾讯、红杉资本中国、谷歌风投的身影。随后的数轮融资里,各路明星资本也悉数进场,
明星资本和大客户的背书下,晶泰科技的业务迎来了快速扩展。报告期内,晶泰科技已为全球300多家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及研究机构提供服务。
其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晶泰科技的客户群涵盖了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按2022年收入计)中的16家,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
与之对应的是其收入不断攀升,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为6279.9万元、1.33亿元及1.74亿元。
从晶型预测到AI制药的跃迁
而在过去10年的业务拓展中,晶泰科技亦完成了一次从AI预测药物晶型到AI制药的业务模式跃迁。
同样是2016年,当AI与生物制药碰撞出火花,国内迎来了AI制药创业潮。当各家初创企业都在细分方向上努力探索时,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赖力鹏也一直在思考,“AI到底能在新药研发中做什么?”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Nature》2017年有篇文章指出,在整个化学空间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的药物分子个数,可能性是10的60次方。而我们在传统实验室里,通过传统的药物筛选办法能够接触到的分子数量,大概在10的11次方。
数据量级的不同,意味着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潜在化学空间里找到治疗疾病的分子,就必须借助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
也是从这时起,新的制药版图雏形在晶泰科技三位联创的脑海中浮现。
接下来数年里,晶泰科技搭建了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并由此形成两大业务类型: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以抓住AI制药和标准自动化的机遇。
综合技术平台工作流程
图
片来源:晶泰科技招股书(下同)
从财务表现看,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一直是晶泰科技创收的主力军,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则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具体来看,晶泰科技在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小分子发现解决方案。原因在于它在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深耕多年,抗体、多肽、PROTAC等赛道刚开拓不久,收入贡献尚不显著。
晶泰科技各业务营收情况
眼下,这两大业务类型基于的技术平台已形成协同闭环。而在这个闭环中,最关键的则是数据。这也是每家AI制药企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石。
有别于常规的数据获取,晶泰科技一个特别的获取方式是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方法,这也是其技术平台的核心。
其在招股书中指出,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使其能够自始模拟药物特性,有助于迅速发现及设计有潜力的候选药物,而无需首先积累实验数据。
反过来,这些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所产生的数据,则有助于晶泰科技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以预测从原子、分子、晶体、生物靶标到体外及体内的各种复杂程度的关键特性。
此外,或许是意识到现有业务模式有利于向外部扩展,过去几年间,晶泰科技围绕上下游关键产业链和技术,孵化和投资(包括服务换股权形式)了数家创新型公司,诸如Geode、希格生科、剂泰医药、新生泰等。这些公司既是晶泰科技的客户,也有望成为其收益的贡献者。
2025年前拿下商业化公司资格
截至目前,晶泰科技尚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晶泰科技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亏损21.37亿元、14.39亿元及19.06亿元,累计亏损54.82亿元。
一大原因在于AI制药行业研发投入并不低,而晶泰科技更是下了血本。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其研发开支为2.14亿元、3.59亿元及4.8亿元,分别占同年总经营开支的约52.4%、53.5%及49.8%。如若对比营收情况,其每年的研发开支都超过了当年收入。
而它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已将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药物及材料科学研发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迄今为止,我们主要透过股东出资及业务运营现金流入为我们的营运提供资金。自成立以来,我们的营运已消耗大量现金。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我们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253.7百万元、429.1百万元及567.6百万元。”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如此写道。
在研发层面投入大量资源,源于晶泰科技在群敌环伺的市场里亟需拓展服务,并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