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国科技指数再次领涨,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创出了历史新高。
在指数基金中配置纳斯达克100ETF、标普500ETF,拉升收益还是不错的。
现在的点位有点高了,但是仿佛不容易跌下来。
前面有篇文章写了,如果等着美股跌下来,更不愿意拿“非常便宜”的A股换了;如果等着A股涨了再来换,美股又涨高了。
关键做好资产配置,把整个资产作为一个组合,比如QDII基金配置一两成的仓位,无论涨跌, 盯好仓位即可。
不是跌了就有价值,也不是涨了就是高了。中国的科技类型公司,至少目前成长性不如全球的科技类型公司,市盈率又比全球的纳斯达克指数的高。与其说害怕纳斯达克指数泡沫,不如说害怕卖了跌的买涨的再次造成损失。
长期投资还好,如果定投就更不容易了。美股涨,不愿意跟上仓位投了,A股跌,反而把仓位投重了。所以,我定投了华宝证券
指数因子优选
,就按已经配置好的仓位办。除非持仓变化得我不能接受了,我就只能自己建立组合,严格按照仓位配置规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恐慌贪婪持续投入了。
(二)
美国市场也不全是上涨的。
今年以来标普科技指数基金盈利2%,美国消费指数基金亏损1%,标普医疗保健指数基金盈利2%。如果拉长五年以上来看,标普科技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收益相近,其余两只收益很好;如果拉长十年以上来看,收益都是很好。
怎么样获得投资真谛?少看行情,多读经典书籍,并且拿来数据自行检验分析。
比如,长期大盘股和小盘股收益相差不多,美国小盘股比大盘股年均收益率多的1%,是某些时间段贡献的,如果删除掉了,小盘股的收益可能比不上大盘股。
所以,我以Smart Beta策略指数为主,而不是以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规模指数调仓配置为主。
类似的还有比如长期价值胜成长,有权重的指数与等权重的指数收益相近,等等。
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如果不能自行检验,得到真相很难。
比如,沪深300价值ETF好,还是沪深300成长ETF好,有一批一批撰写者,写成长比价值好,可能受到当时的市场情绪影响。而且还有“真实”的数据支撑,你看看沪深300价值指数的点位,就是不如沪深300成长指数的点位。
不去查询超级长期市场规律,受到情绪影响还算好的,连全收益指数都不了解,此时沪深300价值全收益指数仍然是比沪深300成长全收益指数高,不是谁高谁就好,而是网络撰写者的谬误太多。
更有的拿非常明显的逻辑错误的“真实”的数据来论证。比如,中证指数公司披露指数持仓,和相同指数的指数基金的持仓来对比,来讲指数基金的持仓,比指数的持仓要好。逻辑完全错误,指数基金的持仓是上季度末的,而不是即时的。
最近普遍流行的讲印度市场好,是因为散户T+0,机构T+3,也完全是谣言。印度不仅没有那种制度,即使有能够频繁交易也是亏损严重。因为情绪,所以谣言传播得广,有些专家学者同样用这个案例来论证中国市场确实不如印度市场。只要能够发泄情绪就行,还管什么真假,还管什么事实。
(三)
互联网的时代,寻找真才实学的,比以前要难了。多的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也就是很多噪声。
正如《反脆弱》的时间与脆弱性中写道,时间可作为噪声的清洁剂,把言过其实的作品都扔进垃圾桶。除了数学领域比较特别,其成果是马上可以看到的,其他领域比如文学、金融、经济等领域,比如选出来的最优秀的交易经验,所选出来的“最佳”公司,获得的奖往往会让投资者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