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
有门
“硬核”标杆课
学生每上完一节课
老师“配套”跑10公里
身体力行践行
科研之路上的探索与
坚持
这门课就是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它既是
中国核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
行业内最早的国家精品课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长聘教授
杨祎罡
副研究员
张智
带领同学们
探索核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
“
如果将原子比作清华大学紫荆操场,原子核的大小就像是紫荆操场上的一个玻璃球。
”
在第一节课上,杨祎罡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杨祎罡用
“一二三四”
来概括“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这门课的特点:
将“辐射的性质、产生及其探测”构成
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把“放射性核素衰变纲图的认识和应用”与
“对 γ 能谱的解析”作为最核心的
两个关键知识点
,重点讨论“气体、闪烁体和半导体”
三种探测器
,“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探测器输出信号形成的物理过程、探测器输出回路与其工作状态的关系、统计涨落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四个核心内容
。
杨祎罡与学生合影
“
始于物理之微,至于工程之大
”。这是一门让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折腾”的课程。老师上完课桌子上多了50多本书,
学生上完课像是“跑了5000多米”
。
“我们要替同学们不断追问为什么。”
备课过程中,
张智和杨祎罡经常“钻”进一个知识点,备课到很晚
。按照以往经验,“备课到深夜的内容”很少在课上讲到,但在整理相关知识点时,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弄明白一点”。
授课近20年来,杨祎罡一直有课前“彩排”的习惯。
直到
现在,他仍会在上课前一天通过“闭关”的方式让自己进入授课状态
。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在教授给学生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训练,为学生未来从事核事业打下基础。
“如
果只是告诉学生某个已有的结论,不能算有错,但总觉得这样不够。”
杨祎罡说,“希望尽己所能,把结论背后的道理讲清楚!”
张智讲授“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课程
1997年,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课程
设立。
27年间,课程不断传承创新,陈伯显、邓景康、张智、杨祎罡4位清华教师接续讲授,为中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领域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2003年,
张智
从陈伯显教授手中接过20厘米厚的手写教案,开始正式授课
,
至今已讲授21个学期课程。
2006年,杨祎罡以学生视角聆听了整整一学期课,2007年开始为学生授课,目前已讲授19个学期
课程
。
此外,三位老师共同编写完成400多页的教材《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2016年,
该教材
被评为
清华大学优秀教材。2024年,《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第2版)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始于老师,终于学生”是这门课的始终坚持的理念
。
为了让学生掌握“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的知识厚度,20多年来这门课的设计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课前、课中和课后“随时随地”设置小测试。课前促进学生的预习,课中实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课后围绕当堂课的重点内容。设置约5道主观题,要求学生通过雨课堂简洁作答,老师在下次上课前通过雨课堂完成对每个学生的点评。特别是课后的问题,书本中并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是教师结合实际授课过程来提出的,包含了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感悟,学生必须深度参与课堂才能作答。
——引进英文原著,进行课堂讨论。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开展专题研究。为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特别设置了专题研究环节,引导有学术志向的同学提前进入研究环节。
——闭卷考试+口试。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各设置一次口试,面对面评估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每一环课程设置都经过多次尝试和打磨
。“以考试形式为例,我们尝试过开卷考试、以专题研究成果代替考试等方式,但最终发现闭卷考试是引导学生复盘和复习的很好方式。”张智说道。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多年来,
课程始终坚持“少而精、精在精华”
,重点放在基础性强、适用性广、带有共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上,
致力于把课程建设成为研究型教学课程。
杨祎罡2016年上课次数与运动累计里程图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也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潜移默化。
同学们每上完一节课,杨祎罡都会“配套”跑10公里,一个学期下来累计跑了约
343公里
……
“上过的最棒的课!”
“知识丰富,信息量大,书本之外做了很多拓展,能获得更宽广的眼界!”
“很有激情,很有活力,气场十足,逻辑严密,清晰有条理!”
正如老师们所期待的那样,课程多年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历年毕业生调查中成为最欢迎的课程之一。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作为进入核科学领域的第一个桥梁课程,
构成了本学科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工物系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是面向工科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27年间,工物系近4000名学生上过这门课。
在课程助教、工物系2020级直博生赖雨轩看来,好的老师要有自己的观点,不照搬照读,逻辑清晰且流畅,比较好地解答同学提问。“杨老师非常认真,在上课之前会做很多准备,讲课有激情有逻辑,投入很多时间和同学交流。”
工物系2007级学生李丽灵目前已经在核工程领域工作多年。“
我觉得课程设置挺有意思,非常有用,关键是我的兴趣被老师激发出来了。
”李丽灵说。
“
难但是很有收获
”,这学期上这门课的工物系2020级本科生王怡丰谈到两方面的收获,“掌握了核物理知识架构,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习到大科学家以及老师们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科研中的问题的。”
文 | 王晓霞 付艳杰
图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曾净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苑洁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