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年老字号五芳斋正式发布了“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的活动征集令,向社会大众及相关机器人研发机构重金悬赏,一时间引发热议。
据了解,在 2017年2月份五芳斋乌镇新品发布会上,该品牌总经理吴大星曾透露:计划出资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如今征集令一出,粽子老字号结合自动化和互联网新技术,走向人工智能的决心愈发凸显。
端午期间,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来度过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前夕,各大品牌都会各显神通,借助节日的高涨气氛,强化品牌美誉度。
今年,百年老字号五芳斋,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引入传统节日,打造了端午新玩法:从常规的包粽子、赛龙舟到期待一只机器手的出现,五芳斋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增加了新看点。
据悉,此次五芳斋发起“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征集令,主要针对的是目前阶段只能用手工包裹粽子的几道工序。对此,五芳斋有着严格的智能化要求,需要机器人的包裹效率比人工提高50%以上,并能按照粽叶打壳、第一次米料定量、馅心、第二次米料定量、包裹成型、扎线定型,六道传统工艺来包裹粽子。
一只粽子,从原厂地、原材料的选择到五芳斋裹粽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好多道工序。
在选米、淘米、切肉等工序实行流水线生产,自主研制开发润米、拌米流水线,粽叶清洗流水线,粽子蒸煮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粽子冷却计数生产流水线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五芳斋目前拥有发明专利21项、实用专利80项。
为了提高粽子的生产效率,除了手工裹粽子的几道工序还需要大规模的裹粽技师来完成,五芳斋的多数工艺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
据悉,五芳斋一位娴熟的裹粽技师,包一个粽子不到10秒钟,每天能裹3000多个粽子。每年端午高峰期,五芳斋生产基地每天生产粽子的产量高达180多万只,裹粽技师们手工包裹的粽子,也正是五芳斋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核心所在。
五芳斋品牌总监徐炜说:“五芳斋粽子包含137种优质原料,78种上等馅料、56味秘制调料,9道线手工裹粽技法。”
端午节作为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大众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端午粽的市场需求也大大攀升。每年端午期间,老字号的粽子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这也是引发五芳斋本次征集裹粽机器人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和手作匠心,二者是否相悖?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道开胃菜,那么真正的主菜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信息时代的顶尖技术,若能趁早布局,国家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可以实现换道超车,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将会影响全行业。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简单理解是机器对人脑思维认知功能的模拟,而手作和匠心的温度是人工智能模拟不了的。虽说未来每一个商业应用也许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但手作和匠心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颠覆。
对此,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建民,也是五芳斋技术总监兼此次裹粽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他认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传承的同时要抓创新。
更多好玩有趣,请阅读原文;扫码识别,关注“机器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