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方网站微信;宣传考古学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首届“长白山历史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 公众号  ·  · 2019-09-17 17:15

正文

2019年9月3日—9月5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文物局)与长白山管委会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长白山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承办的首届长白山历史文化高峰论坛在长白山池北区(二道白河镇)隆重召开。以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发掘为契机,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汇聚长白山脚下,发表主题报告,开展会议研讨,助力长白山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升华。


3日上午,全体与会专家现场考察长白山神庙遗址发掘现场,并在考古工作站参观“国祭圣山——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考古工作成果展”。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长白山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尹涛,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金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后致辞,高度评价了长白山神庙遗址所蕴含的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研究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文物局金旭东局长,长白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尹涛副主任共同为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工作站揭牌。


3日下午,高峰论坛正式开始,十二位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为长白山神庙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后续的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与发展”的主旨发言。发言回顾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由来与发展历程,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遗址保护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他简单介绍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情况,提出“大遗址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概念,不是学术名词,而是政策和实践概念”,并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和成果为例,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做了分析,总结出国家考古公园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一批公园基本进入运营期,第二批公园逐渐步入正轨,第三批公园进入试运营阶段。目前国家考古公园建设还存在着用地问题突出、经费渠道有限、基础工作薄弱、缺乏业态支撑、缺乏制度设计、运营艰难等问题。对此,刘曙光研究员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在文旅融合打配合的大环境下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国家属性;坚持科学保护,提升管理能力;坚持“一址一策”,实现精准施策;坚持促进民生和生态、环境改善等。这些措施对国家考古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曙光研究员发言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赵俊杰副教授汇报了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自2014年至今的发掘成果和未来工作计划,并总结了遗址的重要意义。通过几年来的勘探、发掘工作,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了以瓦当、滴水、兽头、迦陵频伽等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遗物,而刻有“癸丑”、“金”、“於”等字样玉册残片的发现,确证其为金代皇家修建的祭祀长白山的神庙。当前已基本明确了神庙遗址的建筑布局和周边相关遗存情况,大体具备了开展复原研究的条件。赵俊杰副教授介绍,2020年计划配合遗址本体保护,揭开往年所有发掘区,解决建筑要素间的连接节点问题,同时开展遗址周边区域性系统调查,探寻可能存在与遗址营建、祭祀、修缮活动相关的遗存。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是中原地区以外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国家山祭遗存,是近年来东北地区辽金时期乃至全国历史时期考古工作中,少见的高等级官式建筑遗存;不仅是金代历史与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边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对研究金王朝关于东北边疆的经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赵俊杰副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子奇博士以“长白山祠庙遗址平面布局的初步复原与尺度分析”为题发表演讲。他结合长白山神庙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对其平面格局进行了初步复原,并对遗址平面格局所反映的规制和空间尺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宋金时期的其他岳镇海渎祠庙进行了对比研究。王子奇博士指出,长白山神庙的部分规制,如主殿院为以工字殿为核心的廊院、使用控制模数规划设计整体布局等空间尺度设计方法可能源自宋代的山岳祠庙,但也体现出金代祠庙布局的新特点和新发展,在探讨金代官式建筑和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王子奇博士发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向东研究员以“长白山神庙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为题,简要介绍了长白山神庙遗址概况与意义,着重讲述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现状及未来规划。发言首先梳理了金代祭祀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以及长白山神庙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其是在皇权与政治背景下对中国早期山川祭祀的延续;又根据长白山神庙独特的选址和规模布局,阐述了重建长白山神庙的必要性,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复原构想。李向东研究员还介绍了目前长白山神庙遗址实施的具有原创性的保护性回填工作,同时也对遗址公园的未来规划提出了要求和展示方案。最后针对遗址的利用展示提出几点思考,即重建长白山神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遗址性质相对单一,如何在展示利用时,加以丰富;在遗址展示利用中,出土砖瓦无法归位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如何用设计的手段解决神庙复建地,地势较低的问题,为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李向东研究员发言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研究员以“金上京遗址的考古实践和认识”为题,介绍了金上京遗址近年来的考古工作成果。金上京遗址的勘探与发掘,是为了配合金上京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而开展的一次有计划的课题考古,首次从考古层位学上确认了城址的营建使用情况,首次较为完整地揭露了一处金代都城的门址,并且通过对皇城区域开展的勘探及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宫殿区建筑址的布局、性质及功能,从而从整体上确定了金上京的始建年代、建筑布局与沿革,以及上京城及其周边遗存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金上京的考古工作充分借助了数字化手段与方法,在考古信息的提取上做到了最大化。


赵永军研究员发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信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皇帝的行宫—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他介绍了崇礼太子城的位置与规模以及近三年来的考古工作情况,重点阐述了城内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基址、出土建筑构建的尺度及出土瓷器性质的相关研究,并通过文献及遗址地理位置的研究,推测太子城为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太子城遗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之一,城址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后宫居于轴线西侧的布局方式为研究宋金元都城考古及城市考古的规模、布局、功能分区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金代捺钵选址、营造制度、宫廷用器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太子城遗址的发掘连续获评“201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与“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黄信研究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元上都谈起”的发言,对元上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做了详细的讲解和阐释。阐释遗产价值是遗产展示的首要目的,而在某种意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能更胜于其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魏坚教授强调,对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揭示和阐释,是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的体现。元上都遗址的遗产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保存完整的城墙和建筑基址,还应该体现在其对世界历史和对中国乃至全人类文化的影响上。


魏坚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文学院韩世明教授作了题为“金代社会发展与礼制建设”的报告,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金代礼制的来源和特点。他首先介绍了金代早期推行本族制,后汉制与本族制并行的社会背景,从中分析民族融合程度以及民族政权的进步,又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金代以来的三教融合的趋势,而后从文献的角度详细介绍了金代礼制多元化的来源,最后总结了金代礼制的特点:金代礼制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它的建设展现出的多民族礼制融合的特点,与我国古代多民族融合特点是一致的;金代礼制是多元的,金朝礼制来源,远追《周礼》,中承唐礼,近袭辽、宋,又保留一些本族的特点;金代礼制建设,也有与中原政权争正统、较高下的特点。


韩世明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研究所孙昊副研究员在题为“宋金岳镇祭祀与边地社会”的报告中讨论了岳镇祭祀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岳镇”在古代中国疆域格局中的特殊意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直都将名山大川视作帝制君主驾驭四方的人文地理象征和构成古代王朝的疆域坐标。岳镇体系一方面涵盖了象征疆域核心节点的“五岳”;另一方面也包括了象征九州地方的“镇山”。在金宋对峙时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对“岳镇”祭祀制度格局有深刻的影响,金中期册封金源故地的本质是以中原礼制正式认定金源故地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内地,而金源故地镇山之制作则是金上京政治景观体系的一部分,长白山就是被金王朝塑造成金源故地的镇山。随后孙昊从长白山在女真社会中政治文化意味的变化和长白山民间信仰两个方面讨论了长白镇山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总体来看,宋金岳镇祭祀既体现了一元性王朝政治文化,又含有鲜明的二元政治特征。


孙昊副研究员发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以“以考古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发表演讲,发言从考古与文化遗产本身,到进一步论述二者关系,最后得出八点结论。郭伟民所长认为,考古学需要通过物质文化遗产来研究其价值和帮助重建历史,文化遗产学得借助考古深化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实际上,考古调查与发掘对一大批遗址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考古本身严谨的程序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多学科在考古中的运用和发掘技术理念的更新,进一步拓宽了遗产保护的视野。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以这些文化遗产为底蕴可以进行公众考古、实现公众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古工作者要努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