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专栏,创业创意报道、犀利观点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美团给全体员工发红包#】@新浪科技 ... ·  22 小时前  
36氪  ·  2024年,谁是最会应用AI的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几十万“债奴”卷入债务黑洞,难以生还,救还是不救?

创事记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22 16:48

正文

消费金融正在火热蔓延,从业者预估,全国借款人数,已高达8000万。

  

这其中,除了老赖和骗贷人群之外,还有一部分“有还钱意愿,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在利滚利之下,他们陷入债务黑洞,难以逃脱。

  

这样的“债奴”,保守估计全国已形成几十万。

  

是放任他们深陷其中,还是出手相救?行业产生极为对立观点。

  

救还是不救?除了掂量社会责任,背后也有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切割……

  01几十万债奴

大学生徐佳妮,最近的情绪开始失控。

  

她一会儿想“一死了之”;一会儿又扬言要去法院起诉;一会儿又要卖器官还债;一会儿又愤怒异常,怪所有人,酿成自己的悲剧。

  

一年之前,她为了买部iPhone借款1万,却没料到,一年之后,利滚利变成15万。

  

大二时,校园QQ群里突然有位学长主动加她,说可以帮她“很低的利息拿到钱”。

  

那时周围同学,正在为iPhone6疯狂。她动了心,填了学长给的一份单子后,顺利从一家校园贷平台上,借下15000块。

  

扣除学长抽成的10%和平台20%的“保证金”,到手10500块。

  

“每个月父母给我1200块生活费,我出去兼职也能挣800块”,徐佳妮以为自己省吃俭用,一个月偿还1500元的借款,应该压力不大。

  

谁知到第三个月,她就力不从心。

 

她知道逾期后,催收会开始往她所有的亲朋好友那里,群发短信催债,行话叫做“轰炸通讯录”。

  

“我不想让同学知道,我家里穷得连部手机都要借钱买,”这个刚满20岁的少女,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再次寻找中介借款,就此跌入“借新还旧”的流沙黑洞中。

  

2016年现金贷异常火热,一些极端事件之后,监管的闸门落下,部分校园分期平台退出市场——大鱼退场,反而给了小鱼作乱的机会。

  

徐佳妮前后在20多个平台上借款,中介在10%的高额抽成下,上下其手,帮她伪造资料,扮作上班族办理银行信用卡等花式手段,一步步,将其拖进深渊。

  

今年3月,再也没新平台可借——她的“借新还旧”危险游戏,终于走到濒临悬崖的一步。

  

500%年息,30%周息,20%平台手续费,10%中介费,当初的1万多,就如此滚成了15万。

  

一切开始崩塌。

  

二十多个平台的催收人员,将不堪入目的短信,群发给她通讯录中的亲朋好友。

 

 

徐佳妮的人生,就此跌入荒芜。

  

农村的父母,无力相帮;同学朋友,避之不及。

  

“是不是我死了债就清了?”

  

“求求你帮帮我,我要卖器官还债。”

  

“我对不起父母…我简直是畜生!”

  

她的情绪开始失控,她想不到这个债务黑洞,还有任何挣脱的可能性……

  

其实,徐佳妮远不止一个。

  

“我的身边,也有几十个负债10万以上的同学,”徐佳妮说,他们大多出于虚荣攀比心理,或为换部手机,或为买件漂亮衣服,就此背负巨额债务。

  

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陷入这样的境地,背后有贪欲和虚荣的作祟,但中介、借款平台、催收等,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黑暗推手”的角色,一步步将她送入地狱。

  

西安小伙王平也同样在今年3月,陷入债务死循环中。

  

王平的欠款信息,连带身份证号码、住址群发给他手机通讯录的所有亲朋好友。

  

催收电话三番五次打给他新的工作地址,老板一接到电话,就让他走人。

  

他再找新的工作,再被开除,再找。

  

他觉得自己陷入一个毫无希望的死局中,被整个世界抛弃——他把朋友圈内容清空,把头像换成死样的灰白。

  

在借款人之中,除了“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的老赖,除了“人间蒸发”的骗贷者,剩下的,就是这部分“有还款意愿,却没有还款能力”的人。

  

他们大多是零征信人群,是传统银行体系不愿意服务的“次贷人群”;他们接受提前消费的理念,有强烈的多的金融需求。

  

最关键的是,他们大多还想还清贷款,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用户规模达3970.1万人。但这两年,消费金融火热蔓延,“消费金融和现金贷大概有8000万用户”,催单侠CEO李晓炜预估。

  

这其中有多少“债奴”?李晓炜预估有10万人。

  

但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不同的答案:按照行业逾期率10%来估算,大概有800万人出现逾期,其中大概十分之一,是这样的“债奴”,人数至少有80万。

  

对于这些人,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02救或不救?

行业里针对“债奴”群体,形成完全对立的两派观点。

  

“警钟早就敲响,那么多起校园贷跳楼事件发生过,借款学生为什么不长记性呢?”催单侠CEO李晓炜认为,“不该救,远不到出手的时候。”

  

“这些借款人,很大一部分人受到了贪欲和虚荣的驱使,对于利率,他们并非毫无所知,”李晓炜认为,债奴们没有在第一次债务承担不起时就及时刹车,继而“借新还旧”,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我不还,平台又怎么找到我?又能把我怎么样?

  

当催收全面爆发,他们才知道,他们不还钱,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借款时对风险和责任充耳不闻,债务发生时,却指望社会出手相救,减免债务,这似乎是弱者的强盗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