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窗文化生活
民谣与诗新号,感谢大家的继续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科研实习 | ... ·  1 周前  
募格学术  ·  新学院!985高校,牵手华为! ·  6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我发现免疫微环境是热点的时候,但NF-κB和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窗文化生活

老舍跳进太平湖51年了,我们变成更好的中国人了吗?

南窗文化生活  · 公众号  ·  · 2017-08-24 21:59

正文

长按上图,扫码关注


关注民谣历

一首民谣一个故事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抵达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讲《四世同堂》



1、


51年前的今天,老舍在北京太平湖自沉,如今这里已车水马龙。


太平湖连同他笔下的北京,一同被遗忘了。如今他是搜索引擎里的一串词组,是“鲁郭茅巴老曹”中的一个考点。


文学界一直有一个传闻,如果老舍那天早上没有来到太平湖,2年后他将成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老舍先生会怎么样幽默地致获奖感言呢?我们无从知晓。


只知道在后来老舍平反后,他的纪念碑上刻着他在抗战爆发前写的一句话: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纪念碑


而碑下的骨灰盒里,什么也没有,只是简单地放着他生前用过的一支钢笔、一杆毛笔、一副眼镜、一筒茉莉花茶以及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



2、


老舍较受争议的作品是他的《四世同堂》,而谈老舍《四世同堂》,要把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来谈,那就是二次世界大战。


当年刚刚开始抗战的时候,中国的作家们、艺术家们、文化界人士、各行各业的都起来了,都想为国家做点事,都要共赴国难。鼓舞士气,是当时的关键词。所有的作家写书都是为了要鼓舞大家的士气,老舍也不例外。


那个时候他写了很多剧本,比如《张自忠》、《国家至上》……你听名字就知道一定是很爱国的作品,他还写了小说《火葬》。


可是这些抗战期间的作品以今天正常的文学标准看来,实在都不算是好作品,哪怕是老舍这样的大家、一代宗师,他自己也都觉得当时写的东西,不太入流。


《四世同堂》


老舍事后说,“这种东西要是在战前,我就会把它扔进字纸篓里头了,但是现在没办法。我们身为作家,要投入抗战是很困难的,抗战文艺,谈何容易?”


其实这一点,我想是当时所有投入抗战的文艺家们的共同感受,只是老舍这个人特别坦白、很诚实地交代出来了。这些作家,他们没有军旅生活的历练,不懂得战争是怎么回事,你叫他们怎么去写打仗呢?


像老舍,他懂的就是他的北京。


老舍也很快就发现,要投入抗战文艺不一定要狭隘地从自己不熟悉的军旅生涯或战场去入手,他完全可以从他熟悉的东西入手,比如北京。


刚好那时候他的夫人胡絜青从北京南下跟他会合,老舍了解到在敌军占领情况下的北京。于是他在颠沛流离的国难时刻,开始着手写他毕生最长的这部重大作品——《四世同堂》。


在《四世同堂》里面,它展现出一个被日军占领底下的北京,是怎么再继续运转,北京人怎么继续去生活的。 



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在自家的小院


3、


《四世同堂》在写出来之后有争论,非常有名的现代中国文学评论大家夏志清先生就认为,这部书比起老舍以前的作品,像《骆驼祥子》,(这本书)其实是失败的。


很多人批评诟病《四世同堂》,因为小说里面的人物非常脸谱化,凡是好人都写得非常正面,凡是汉奸都写得非常混蛋。


真的是这样吗?


大家批评它,说它很脸谱化,把正邪对立,变得太过通俗剧,太简单了,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老舍


因为,我们被人侵略,我们的民族在抗战那十几年里面受的苦难,这有道理吗,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身为一个作家,尤其像老舍这种有慈悲心的作家, 他一定不能忍受这个局面,他一定要想我们抗战,对我们来讲它的意义在哪里。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赋予这场战争一个非凡的解释。


就像这本书里面的所说:


经过这场抗战之后,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获得新生的。


中国人也好,北京人也好,过去都有很多好的的传统美德,通过抗战,我们的民族也得到一种刚毅的革命的性格。



4、


老舍笔下的北京人虽然太容易妥协,太容易忍气吞声了,但那时候的人们还都是很有修养,很懂得生活的,很温文尔雅,很温良恭俭让。


我想起报告文学家李辉有一篇写老舍的文章,非常有意思,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说,老舍要是活到了后来,见到八十年代开始的文明运动,教导大家要先从懂得说“您好”、“谢谢”、“对不起”来学文明的话,老舍他会不会觉得很困惑,这怎么回事?这过去这十几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966年8月23号,那天下午他跟其他十几二十来个老作家、老艺术家,被革命小将揪到国子监“文庙”去,那是中国读书人千百年来的心目中的圣地。


老舍


革命小将们让这些老作家、老艺术家们,跪下,身上挂着牌子,就跟《四世同堂》里写的老头子天佑一样,挂着牌子要去游街。老舍他们跪在文庙的地上,时不时被挨打,挨骂,挨批。


然后在空地广场上面革命小将开始烧书,烧一些老戏服,很精细的戏服。他们要这些老人绕着这堆火跳一种舞。我们今天的人大概都不晓得了,叫“牛鬼蛇神舞”。


那天老舍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半夜又被揪去毒打一顿,打到凌晨为止。老舍真的就像《四世同堂》里的天佑一样,他也是一个心里头放不下的人。他一辈子何尝受过这样的气,这样的侮辱。


最重要是他不明白,他已经紧紧地跟随革命方向的一切。他晚年已经不再写他过去那些,让我们看了会笑的幽默小说,或是看了会流泪的像《四世同堂》这样的书了。


他写什么呢?老舍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是个快板书,叫做《陈各庄上养猪多》,这就是这位传闻差点要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前的遗作。

 

但是老舍跟天佑不一样,天佑还有家人,但老舍当时连家庭的温暖都已经得不到了。


于是到了8月24号上午,他出门到了水边,就到了太平湖边上,那个时候的太平湖边还能看到德胜门一段的城墙,那是一段他再熟悉不过的北京风景。


看着这湖,看着这城,他会不会想起,他许多小说里面的一些角色的结局?他们无一例外地走进水中自沉,结束这一生。


北京太平湖


老舍投进了太平湖。



4、


他死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没有人敢公开悼念他,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写文章,公开发表文章悼念他的是一个日本人,叫水上勉。


事实上《四世同堂》这本书在日本是原原本本地被翻译出去保留下来。日本人很欢迎它,因为在这本书里面他们读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过去在北京留下的残暴历史。


和老舍见过一面的水上勉,在文章里面写到:难道老舍先生,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吗?


他再也见不到老舍了,老舍也再也见不到今天的北京了。


《四世同堂》在写出来之后有争论,非常有名的现代中国文学评论大家夏志清先生就认为整本《四世同堂》,它其实是想赋予抗战一个意义,抗战不只是我们被侵略,然后我们抵抗,最后我们赢了这么简单。它对我们内在而言,是整个民族和文化以此来改变民族性的一条康庄大道。


民族性问题,恰恰就是整个“五四”一代,所有作家最关注的问题。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并不像鲁迅那样,猛烈地批判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他总是有种温存,对中国文化,对他的北京城,对他所属于的这片土地上面的人,他有一种温存感,他不忍,但是又怒其不争。


老舍笔下的那个北京,他见过的那个北京,他怀念的那个北京,都已经不在了。


老舍(1899.2.3——1966.8.24)


我们今天有没有像他盼望的那样,变成更好的中国人呢?


我们有没有一方面保留住了他笔下,他深深怀念的那种老派的、温厚的中国人的品性,但是同时又有一股朴素的、刚毅的、健康的新精神呢?


我们今天每一个读《四世同堂》的读者,是不是都该问一问:


我们今天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



-end-



本文由看理想授权转载。


点击 阅读原文,去东方盐湖城尽享民谣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