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约新会
新会人,新会事,尽在“相约新会”——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运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双眼近视相差400度,这件事别做!网友慌了: ... ·  16 小时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引热议!老师入户家访,被家长婉拒了 ·  2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突发!深圳一公交撞上站台致两候车乘客死亡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相约新会

【新会风物】原来这个“能”字,在新会还有这个读音!

相约新会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6-10 19:52

正文


六月的第二个周末

小编又找“百事通”林老师问问题啦↓↓↓



微信专栏上期(第56期)谈是新会独特地名“厓山”的“厓”,本期再来一个: “能子”的“能”(nái粤音泥)

今梁启超故居茶坑村后有凌云塔(正名),俗称“能子塔”;建在凤山,俗称“能子山”。茶坑与天马村交界有“白浐能”,包括“白浐能山”和“白浐能沙”。不远处,有“长能山”及旧村名“长能村”,今称天马二村。这“能”字,多义多音,新会人读“泥[nái]”音。

▲《能子塔》 By 青藤@紫筠


“能[nái]”是什么

《汉语大词典》:能[nái][《广韵》奴来切,平咍,泥。],三足鳖。汉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能鼈三趾。”元刘壎《隐居通议·鬼神》:“得一物似黿,大如車轮,介而三足,盖所谓能也。”按,《尔雅·释鱼》:“鳖三足,能。”可见古代“能”字这一义项读音nái。

鳖,广东俗称水鱼;能[nái]即三脚水鱼。


“能[nái]”的俗字

“能”的俗字如图(能加三点脚),改自“熊”字,“能”字下加三点,是三只脚的象形。其实应说是本字。

但是,任你查遍古老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或是新编的《新华字典》、《辞海》,甚至收字5.6万个、最大规模的《汉语大字典》,以及台湾的巨编《异体字字典》都找不到,被认为是地方字。

此俗字在晋代已有,古人也认为是“世俗所造”。但并非新会人所创,因为其时新会还未立县。今天的很多新会人喜欢使用这个俗字,认为可以突出地方特色。由于此字在本地使用频率很高,而在电脑字库中没有,总需要造字,这就给报刊书籍出版、手机阅读和互联网页显示带来了种种麻烦。

古籍与民间的“能[nái]”

古籍中,此字既有用俗字(本字),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新旧版的《史记》(如图),明万历《新会县志》、清康熙《新会县志》、清乾隆《新会县志》等。也有的用“能”或“熊”。


由于“能”的俗字是上能下三点,是个生僻字,从清代中后期开始,新会人就写作“能”或“熊”,如“马能”、“马熊”,但仍读“泥[nái]”音。如清道光《新会县志》。天马村清代的北帝殿石门联“泽容能海;星拱龙躔”,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有索性用同音字代替,写别字,如“马坭”、“白浐坭”、“长坭”、“坭子”,不但在民间,连民国时期的新会报纸也常见。

当然,由于不可能都在后面加个注音,引起误读也就在所难免。曾引出一段有趣插曲,据1923年出版的五福里《陈族世谱》记,天马长能人陈卓秀在外当官,时值明清改朝换代乱世,流离迁徙而不能返回,他的后人至清康熙年间任广东学政,曾多方寻访新会老家长能村,因写作“长熊”没有注音,“长”字误读成另一音“掌”,“熊”字误读“洪”音,问“长洪”村,因此无人识得,寻根波折。

“能[nái]”的出典

古籍中的这个“能[nái]”字,源自于“鲧化为能”的典故。《史记·夏本纪》记,舜见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流放鲧到羽山,以致死在那里。说鲧最后化为三脚水鱼的,是《史记·夏本纪》“正义”:“鲧之羽山,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能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晋代束晳《发蒙记》云:“鳖三足曰熊。”根据“正义”下三点的注释,说明他看到的就是三点脚的“能”字。此说还可见于比《史记》更早的《楚辞》屈原的《天问》:“化为黄熊,巫何活焉?”说鲧化为黄能入羽山深渊,神巫如何能把他救活呢?还有《左传·昭公七年》载:“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说从前尧将鲧流放羽山,他的精灵变成黄能而钻进羽渊。


地名由来

宋代时,县治会城南面是浩浩能海,宋代地理志记载,海中有东能洲、西能洲。至明代,由于西江和潭江不断从上游带来大量沙泥,又受海潮顶托,这些淤积沙洲不断扩展,远观为海中5个能子山,据县志记载,分别叫鼠能、马鞍能、长能、能子、东能,此5个山又统称为能子。其中鼠能、马鞍能、长能三山在海潮退时陆地相连,即宋代所记的西能洲。马鞍能后简称为马能,也是天马村的旧称;能子后称白浐能。东能山最高,高程91米;其次是马能山,高程50米。

旧县志说:“能,三足鳖也,山各有三足,故名。”海中的5座山因“各有三足”,又象形鼠、马鞍等,因而得名。

知县改名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601-1604年),贵州人周思稷来任新会知县,他认为“能”“鳄”等名字不雅,这5座山以及鳄洲(今古井镇玉洲)、嚚(音银)洲等海中之山“拱揖县治”,“邑朝山也,不宜以恶名踞向于前”,于是将这些“恶名”改掉。改鳄洲山为“拱奎山”,改嚚洲山为“合璧山”,还改掉了5个“能”的地名,改其中者称中台山,左边称天寿山、天福山,右边称天马山、天禄山,并“为文告之,刻石镜心亭”,又“议建文塔于天马山上,业经三年而绪未就。”(明万历《新会县志》)

周思稷为“五能”改名,是对应天上“三台”,顺手拈来的。 三台为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

周思稷用了4个“天”字。因天上的上台二星司命、主寿,能海中的白浐能山、东能山就称天寿、天福,为上台山;天上的下台二星司禄、主兵,地上的鼠能山、马能山就称天禄、天马(兵马),为下台山,它们都是“两两而居”。中台是长能山,有多个小山峰,中有凤山、虎山,山形像一只从银洲湖爬上岸的蟹,两边有钳爪,中间为蟹口,因此当地又有“蟹山”之称。长能山东南还有低矮的金牛山,因而也成为“两两而居”。1960年劈掉金牛山,建排灌主河上的“金牛头水闸”。1992-1993年建新城区时,挖泥填土需要,又在长能山东部挖去了五分之二的山体。

明万历年间新会知县王命璇“凌云塔记”赞:“天马耸而金牛伏,真形胜区也。”

“天马”、“天禄”的名字产生了400年,但到民国时才作为正式名称,但直至解放前,人们多习惯叫旧名“马能”、“鼠能”,包括一些报纸书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天马”、“天禄”为规范名称。而“长能”、“白浐能”至今未改,“能子”一名还在习惯沿用。

▲天马村


一点建议

建议地名部门规范地名用字,将此组地名用字统一作“能”,加注音“(nái,粤音泥)”,列入特殊地名字音处理,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报刊排印出版的“老大难”问题,结束用字的混乱。

▲能子塔

前人用“能”或“熊”后加注“(ní音坭)”的做法,都是不完美的——也包括笔者前时也沿袭这种做法。因为“能”的古音nái,可见诸辞书,与当前的粤音、新会方言同音,或者说是粤语、新会方言保留了古音,以此来看,注“(ní音坭)”是不妥的,应是“粤音坭”,这是将新会方言的“坭”直译为普通话,岂不可笑?

事实上,现在一些人说普通话时,将“长能”、“白浐能”、“能子塔”的“能”(nái,粤音泥)念成“坭”(ní)了,这种现象需要纠正过来,寄希望于这次地名普查的地名用字读音审定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