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拔高老师学术地位,反而彰显弟子格局太小
在《秋水》这一篇里,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公孙龙的故事。公孙龙——战国时期的赵国人,曾经是平原君的门客。
在古代,供奉知识分子是大财主和大政治家主要的消遣方式,就像现在一些人喜欢收藏文物一样。
在那个时候,有钱人都是收藏高人,甚至一次收藏上百个知识分子。中国古人玩得挺高级,别人收藏“物”,而他们收藏“人”。
公孙龙正是被平原君收藏的高人。他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善辩著称。所谓的名家,就是逻辑学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就涉及到逻辑学。
有人说中国人不讲逻辑很可能是误解。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名家都有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庄子在《庄子·杂篇·天下》篇里面,总述了他对这些人的看法。
话说回来,公孙龙问于魏牟(魏国的公子,也称公子牟):“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
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
关于“合同异,离坚白”“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及“白马非马”,在诸子百家当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讨论。这个话题,以后我们专门详细地展开。
公孙龙学过形式逻辑、抽象逻辑、辩论等技巧。他能够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把他放到现在,是可以参加辩论大赛的。他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非常通达事理的境界,格物已经格到很高段位了。
但是公孙龙问魏牟:“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感到深深的怪异,迷惑而不解,到底是我自己辩才不如他高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广博呢?现如今我碰到庄子学派的人,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只见魏牟靠在小茶几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仰天而笑,说:“你是没有听说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吧?井底之蛙对于东海的大鳖说:‘你到我这个地方来吧,很愉快啊!’结果,大鳖来的时候被井给卡住了。”
魏牟又例举了各种不靠谱的人,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下人(其实现在没见过大世面的是城里人,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生命”)。
魏牟又说:“庄子的学术非常广博,犹如宇宙一般浩瀚。而你公孙龙讨论的问题太浅薄。两个人的境界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就不要再讨论了。”
如果这篇文章是出自庄子之手,他是不会说:这些人碰到我们庄周学派的人,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这些人多么浅薄,而我庄周和我们学派的人多么广博。
很有可能庄子会对来提问的人说,许由如何说,啮缺如何说,孔子又如何说,但他一定不会说:我庄子如何如何......
所以这一篇显然是庄子的学生所写。
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价值放大呢?通常他们会把师父神化,拔高老师的学术地位。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这一段文字里面,我就看到庄子学生的这种心态。
如果庄周先生有机会从天上跳下来的话,他会对自己的学生有点儿绝望。因为表面上是在拔高门户,其实彰显了弟子格局太小。
世界总是有局限性的。很遗憾,你在这一段文字里面看到的只是大比小广博,海鳖比青蛙大。
02
在截然不同的的世界观面前,保持一种开放
庄子一定不会简单地说大比小大。读过《逍遥游》,你就会发现“大”和“小”只是相对的概念。
如果我们执着于大和小的比较当中,就一定会被大的东西迷惑和绑架,对小的东西产生鄙视,从而产生我慢之心。
一些人言必称师父有多厉害,固然这是一种尊敬,但
弟子
在内心里一定要有对师父全然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继承。并且具有拓展师父学术境界的能力,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由此我不禁想到,收徒真的要谨慎,徒弟吹捧老师却显得老师的智商很低,反而把老师的江湖地位拉低,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在《大学》《中庸》里有一些立论之高,不在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之下。
孔门的弟子永远以至圣先师为导向,
在保持对老师尊敬的前提下,在学术上不断超越老师
。
我见过很多人言必称自己的师父如何厉害,师父的师父如何厉害,能够一针就让一个不能站立的人站起来,能够一剂汤药覆杯而愈。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常常会问:
“如果你师父的师父在民国很厉害,为什么那个时候比较弱的西医却能够在后来横扫中华大地?我们今天的中医凭什么能够立足?”
以前我们曾经谈过柏拉图式的人和亚里士多德式的人。
柏拉图是一个“先验”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很早已经把一切都设计好了。我们只不过是理解它,然后与它连接,从它那里获得一切能量。
而亚里士多德是“后验”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可以仅由我们当下的立足,不断地去推演,拓展知识和能力的边界,通过逻辑、数学以及后来被发展出来的科学,让人逐步地超越人,接近于超人。
这两种世界观是截然不同的。
也许很多朋友不这样认为,事实上这是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先验”,还是选择“后验”。什么叫“后验”呢?后验就是慢慢地越来越能够接近目标,无限接近。
小梁会有一种担忧:有很多人,尤其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认为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就被发明了。
而我们不断地学习、印证、回归,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下降变得慢一点;或者在下降的途中,稍微提高一点点;或者回到接近最开始的点。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你相信过去的人,只是了解一部分,我们可以借由不断努力,呈现一个正当上行的过程。
这两种观念没有对或错,很难说哪一种更接近于世界的真相。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之前的人类曾经到过怎样文明高度;我们也不知道,在人类之前是否还有更高的文明体。
无论做出哪种选择,我们应该对两种世界观都保持某种开放性。
03
努力超越前辈,让世界充满生机
有人问过我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我的答案是:
如果孩子还小的话,我会鼓励他去拓展人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边界,以愿力为方向,以超越父辈为目标。
也许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他会发现原来他所有的努力,他的父辈乃至祖辈都已经达到过,他就有点儿绝望和沮丧。
但是回归父辈与祖辈所理解的东西,和一开始没有走出去过是不一样的。
出走半生回来后仍是一个对道统有尊敬的人。这样的人和从来没有对科学、逻辑、超越以往有所期盼,一开始就匍匐在父辈的光环下的人,最终还是稍有不同。
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国学教育上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我们年轻一辈,一方面要真正去继承和理解祖辈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内心里面有一个决定,我们需要再进一步拓展中华文化的边界,并且把它和未来连接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心法。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的祝福,也许他们会成为更加通达的人。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量,这个体系也会越走越宽。
同样,在一家公司里面,创始人一定要期望刚进公司的年轻同事,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他,这样的公司才能作为一个生命体延续下去。
看到这一篇庄周弟子所叙述的关于公孙龙与魏牟之间的对话。我深深地感到,
如果你的学生或后人活在你的阴影当中,以“我老师(我们这一派)有多么牛”自居的时候,世界就缺乏生机了。
起码我知道,
现在成都最好的火锅店,都在努力地超越以往的火锅店,都还在进步,更何况你我呢?
在庄周弟子的文章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反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