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五道口
有用、有趣、有深度。专业团队追踪全球财经热点,精选影响您财富的资讯。优质阅读体验,投资必备神器。Read less, know mor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homas看看世界  ·  风光摄影四大流派!2024年度风景摄影年赛获 ... ·  2 天前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3 天前  
旅拍誌  ·  胶片里青春影像的杀伤力 ·  4 天前  
旅拍誌  ·  分享一组喜欢的照片 ·  3 天前  
玩转手机摄影  ·  一句话,让DeepSeek教我拍郁金香大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五道口

看完杭州刷爆全网的“顶级家教”奶奶,我终于明白有些东西不是钱的问题!

金融五道口  · 公众号  ·  · 2024-06-29 00:00

正文

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财金新天地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子的生活观 ID: zzdshg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最近,一个“播音员奶奶哄小孩”的视频,刷爆了各大网络平台。

视频中,一个奶奶将小孙孙放在自己的腿上,正在跟小宝宝说话。

原以为奶奶带娃,一般都是咿咿呀呀地说一些“宝宝”“好乖,听话”之类的。

但没想到,这个奶奶一开口,就震惊了无数人。

她用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哄着小宝宝:

“祝我祖国,锦绣山河,它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看我泱泱大国如此朝气蓬勃,任凭风云掠过,奔腾吧中国!”

视频来源:@播音奶奶开始带娃

很多网友惊讶:

“一开口简直硬控我!”

“这声音,这腔调,一听就是专业人士。”

果然,这个视频的作者介绍说,奶奶是电台播音员,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发声习惯,让她一张嘴说话,就能惊艳众人。

而平时,奶奶哄娃除了说这些“顺口溜”之外,名家的文章她也能张口就来: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视频来源: @播音奶奶开始带娃

真人版的故事机,一开口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味儿。

就连我们丢失已久的文言文,她也能熟记于心,朗诵给宝宝听: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图片来源: @播音奶奶开始带娃

然而,宝宝似乎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哈欠连连。

于是,奶奶又想了个招儿,给宝宝唱儿歌:

太阳光金亮亮, 雄鸡唱三唱。

花儿醒来了, 鸟儿忙梳妆……

视频来源: @播音奶奶开始带娃

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回到了那个听收音机的年代,婉转的歌儿让人心情都舒畅了很多。

这样的哄娃方式,真的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评论区里炸开了锅:这样的奶奶朝哪个方向磕头才找得到?

很多网友在羡慕之余,也开始吐槽起自己家的婆婆。

“我们奶奶:宝宝睡觉了,妈妈跳河了,宝宝睡醒了,妈妈跳井了!”


“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就去打你妈!”


“逗逗逗逗飞,老婆一大堆,炕上坐不下,地上一大堆!”


还有更牛的: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没了娘啊……”


而更多的奶奶是吓唬宝宝的:

“不听话,等下你妈妈来打死你!”


“欧欧欧,睡觉啦,老mao(鬼)来了!”


这……真的是一言难尽。

这两相对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播音员奶奶家的孩子,长大以后各种文化素养绝不会太差。

因为他耳濡目染,在这样的熏陶中长大,起步就比别人遥遥领先。

这就是文化氛围的力量。

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有文化,能随时随地展现出来,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变得优秀就像是春风化雨、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就是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一百倍的原因。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视频。

北京的街头采访,一个孩子面对随机的采访镜头侃侃而谈,颇有大将风范,一点也不怯场。

一问才知道,他奶奶是语文教学研究员,每次去她家,奶奶都会教他文化类和古诗词类的知识。


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就博览群书。

看书的时候,奶奶也不是在一旁刷手机,而是祖孙两人一起,各自捧着一本书,看完了再互相交流心得和体会。


你看,这就是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长。

他们从不谈“鸡娃”,但是,他们却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带动孩子。

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接人待物的行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正无声地影响着孩子,伴随着孩子三观的养成。

与其一味焦虑,不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尊重知识的氛围。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家长,去默默地塑造更好的自 己。

见过一个医学生,大一结束后在家练习手术的手法。

爷爷奶奶也上阵帮他讲解、指导,讲解得十分专业。

“过了线就直接开始旋转。”

“不要做废动作。”

这些指导,跟在实验室里的教授讲的一样。


原来,这家三代都是学医人。

他们每天回来讨论的,都是病情,治疗方法,生命科学的奥秘。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成为一名医学生,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知乎上有个话题:

高知老人带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个答案让我印象深刻。

有次在北京的一个牛肉店,一位六十多岁精神矍铄的老人带来三个十来岁的男孩吃牛肉面。

牛肉面未上,先上了加冰的可乐,然后老人就用物理原理讲了一番冰块为何漂浮起来,怎么冒烟,可乐为何有气等等知识。

几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冒出一个两个问题,求助老人解答。

可以想象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对世界充满鼎盛而丰沛的好奇心。

对孩子来说,家里的父母、长辈,是最具传播力的人。

他们的耳朵比你想象的更加灵敏,模仿能力也比你以为的更强。

你尊重知识,谦和有礼,孩子就一定不会口出狂言,不学无术;

你出口成章,言之有物,孩子就一定不会满嘴脏话,素质堪忧。

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开出怎样的花。

贫瘠的土地里,浇不出盛放的牡丹;

干涸的沙漠里,开不出热烈的玫瑰。

你的家庭环境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家长最本质的样子。

如果“复印件”不够好,那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原件”找问题。

看过一个开家长会的视频。

视频中,一位家长昏昏欲睡,后来实在撑不住,直接趴在桌子上去见周公;

另一位家长也好不到哪儿去,他虽然没睡,但全程目光呆滞,老师说什么似乎一句都没听进去。


后来有人放出他们两个孩子在上课时候的画面,那表情,那动作,跟他们的父亲如出一辙。


原来,“瞌睡”也会自带基因。

教育,从来不在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孩子不会听你说什么,而在看你做什么。

董宇辉曾在家长会上分享过一个案例:

他有一个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后来老师家访才发现,家里的噪音一直对他造成了干扰。

每天晚上,孩子的奶奶、父母都会带一帮人来家里打牌,在严重的吵闹声中,孩子根本无法集中精力。

像这样的氛围,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呢?

甚至到后来,孩子自己干脆放弃,也跟着大人看牌、打牌,荒废学业。

家,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孩子则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最后呈现出来的区别,就在于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了怎样的颜色。

在你带着孩子打游戏,任由他们沉浸在手机世界里的时候,别人的孩子正跟着父母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你打着麻将,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时候,别人的父母带着他们参观名校、科技馆,培养对知识的信念感;

在你刷着手机,奔赴各种无效社交场次的时候,别人的父母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啊!

其实根本不存在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浙江的考生王雷捷,他的妈妈学历不高,村里其他妇女都在打麻将消遣时,她会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在孩子身边读。

耳濡目染之下,王雷捷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高考中,他的作文题目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文章还重点引用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素材,最后一举获得浙江省的高考状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3 天前
旅拍誌  ·  胶片里青春影像的杀伤力
4 天前
旅拍誌  ·  分享一组喜欢的照片
3 天前
玩转手机摄影  ·  一句话,让DeepSeek教我拍郁金香大片!
3 天前
妙法佛音  ·  【法师开示】生命的圆满
8 年前
THLDL领导力  ·  3 x 8 = 23 (火了!)
8 年前
格隆汇  ·  铁总混改:一趟开往远方的动车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