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世界很大很精彩,值得好好度过。读书写字、理财投资、健身运动、旅行美食,一个都不能落下,请努力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早实习  ·  2月7日-实习日报|尼尔森+天健+招商信诺+ ... ·  23 小时前  
中金点睛  ·  中金 • REITs | ... ·  昨天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3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招商银行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开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我去一线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 公众号  ·  · 2018-04-27 11:12

正文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 sangongzi0906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我相信人有命运之说,而且我还想相信人的命运是有弹性空间的。如果说人的出生会决定一个人命运大致模样,那么这个大致模样也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


如果随波逐流过日子,那么会过成“下限值”,但如果对自身有强烈的敏感性,又能够相信潜能是可以不断被激发的,那么尽力捕捉生命中出现的那些际遇,拓展生命所在的空间,就会过成“上限值”。


我知道我留在家乡也好,留在常州体制内也好,大概率生活的经济状态不会差,吃穿用度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这样状态下的命运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下限值”中。我的生命中很多潜藏的能力是无法被激活的,即便偶尔被激发,这些潜能也无法在这个环境中找到生长的养分,最终还是会消失。


人的成长之路上,自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在自身努力之上还有更重要且更无形的力量,那就是这个城市本身的气数。


前几天我跟一个体制内的朋友聊过,他是铁了心要留在体制内发展,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尽可能不要让自己留在天花板很低的某某局。


所谓天花板很低,一是指这个局本身在政府部委办局中的地位不够高,话语权不重,二是指这个局本身的上升通道就非常狭窄的,全被论资排辈的老人给占满了,没有多少弹性空间留出来,自然就不会给年轻人弯道超车的机会。


找机会跳到更有话语权、更开放的部委办局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也只有这样,他身上努力的潜能才能被更好的激发,继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向循环。还有一点,在这样更有话语权的部门,命运转机出现的概率才会更高。


我跟这个朋友调侃说,如果你面临的问题,永远都只需要用小学数学来解决,那么你就不会有机会学到高等数学,潜能也是如此。


就好像当年的我,在基层单位办公室工作,我所接触的都是正科级的单位,那时候我对于自己命运的最终设想就是当上一个副馆长或者副书记,混到副科,然后拿副高职称,日子清闲,照顾家庭,最后退休。不是说我自己没出息,而是我能看到的,我所能努力的极限就是如此。


单位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影罢了。


去年辞职之后,我有很多种选择,但最终选择了去大城市,这背后的动机直到这几天才慢慢想明白(这也是心理咨询带来的又一思维馈赠吧)。


我不是冲着大城市可以赚更多的钱去的,而是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仅仅如此,很多擅长和潜能值得被激发,我想尝试去体验生命所能达到的上限。


在大城市里,信息更新的速度是最快的,我可以迅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继而激发出自身的应变能力。在快速变更的时代,试错的成本是很低的,因为投入去做,会快速看到成效,真的做不成,也可以及时放弃,调整方向。


但如果在小城市,信息传递到身边的时候,可能已经过时了,而建立在过时信息上的很多尝试,也无法快速得到社会的反馈,因为周遭的一切节奏都很慢嘛。等真的意识到尝试是错误的时候,时间成本已经非常高了,更多的机会也错过了,一步慢步步慢。


在大城市里,获得资源的渠道是最多的,因为足够的开放,就意味着足够的多样性,这里面再小众的需求都可以找到落脚点。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是个人独角戏,是需要试错的舞台的,也非常需要挑刺的群众,这一点大城市都能够满足。


当然,北京的朋友问我,“就算你激发出更大的潜能,最后还是需要一个落脚点,就是你最终要做成什么事情,或是变成什么样子。”


我想想后,告诉他:


“我也不知道未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最终能做成什么事情,这些都是生命的表象,没有谁高谁低的说法。我所理解的激发潜能,是为了看到自己的各种可能性,不是寻找唯一最厉害的那个潜能,而是让每一种潜能都能发挥该有作用。


它们最终的合力,会让我变成一个更加丰厚的人,面对这个时刻散发各种焦虑和恐慌的世界,我总可以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那时候,我的生命才算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


从这个层面看,没有谁的命好或者命不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但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过成了上限还是下限,这是可以比较出来好坏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