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极客公园
科技创新者的大本营。汇聚优秀的产品报道、评测视频和高质量的线下活动。
51好读  ›  专栏  ›  极客公园

它是很多人智能手环的初恋,如今却走到了没落边缘

极客公园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8-20 12:29

正文

 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Jawbone

对于那些较早接触过智能手环的人来说,Jawbone 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启蒙老师」。

几年前想要买一个外观时尚、能够记录步数和睡眠情况的智能手环,Jawbone UP 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虽然价格不菲,但它还是成为了很多科技爱好者「亮明身份」的必备产品。有意思的是,当时由于 UP 并没有正式进入国内,淘宝上一度出现了很多代购的小店。

在微信运动还没有普及的年代,UP 通过内建朋友运动排行榜让「步数」变得有意义了起来。当不同的用户碰面时,往往以 「加个好友吧」作为通用开场白。UP 的诞生让可穿戴设备变成了一个更加时尚、流行的产物,在此之前它更多是极客们的玩物。

但你稍作观察就能发现,最近几年身边佩戴 Jawbone 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了,它不再受到大家的追捧——2013 年有段时间极客公园的办公室里一度有超过半数的人都在佩戴 UP 系列的智能手环,而现在它早已绝迹了。

其实这两年 Jawbone 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去年的频频爆出的裁员、诉讼、财务危机等负面新闻,再到今年宣布停产 UP 系列手环,砍掉部分音频业务。而最近多家外媒报道,Jawbone 高层正在与潜在买家洽谈「卖身」的可行性。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先驱者啊之一,这两年 Jawbone 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开端美好,但后劲不足

虽然现在我们谈论「可穿戴设备」时,会很自然地想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两个品类。但在 2012 年之前,Fitbit、Nike 等厂商所推出的那些可以夹在衣服、鞋子上的「计步器」几乎就是可穿戴设备的全部了。

Fitbit 计步器

2011 年底,以生产蓝牙耳机和音箱发家的 Jawbone 发布了一款可以戴在手腕上的「计步器」:UP 。这款产品一经面市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它看起来就和一个时尚的腕带没有什么差别。

UP 最大的贡献是,其优美的设计俘获了很多非技术宅的用户,这也成为了可穿戴设备走向大众的一个开端。记得当时有个朋友在 UP 已经没电的情况下依然把它当做饰物佩戴了很久,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产品形态上的创新把 Jawbone 带到了可穿戴领域的第一梯队 ,它甚至一度被视为是智能手环的鼻祖。而 UP 所带来长续航、与手机同步数据等特性,以及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也成为了日后智能手环的「必备元素」。

但就像很多进入新领域的硬件公司一样,Jawbone 也遇到了品控、产能等绕不开的问题——Jawbone UP 发售不久就因为质量缺陷而不得不进行召回;而后续产品接连跳票既消耗了潜在消费者的耐心,也让 Jawbone 连续错失了最佳的销售时机。

后续产品的创新不足也是 Jawbone 走上下坡路并「一去不复返」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在 UP 之后,Jawbone 依然积极地进行产品更迭,但似乎每一款产品都没有跳脱出初代 UP 的影子。尤其当自动运动检测技术被广泛地采用,当「心率监测+显示屏」已经逐渐成为智能手环的主流形态时,Jawbone 的产品在外观之外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了,更何况它的价格并不便宜。

有一个细节是,初代 UP 需要通过 3.5mm 耳机接口进行数据同步,由于产品平本身没有屏幕,你需要摘下手环插到耳机上才能了解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当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无线同步功能时,以生产蓝牙设备见长的 Jawbone 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无线功能加入到了新品中。

Jawbone 迟钝的根源在于它「不健康」的商业模式。自 1999 年成立以来,Jawbone 先后经历了 13 轮融资,公司估值一度高达 30 亿美元。Jawbone 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依靠烧钱扩大消费市场的同时,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得到稳健的提升。在投资人逐渐失去耐心后,Jawbone 的财务危机便接踵而来,今年最新一轮的融资估值直接蒸发掉了一半。

过去的几年的 Jawbone 基本是等到了融资才迅速投入到新品的研发中,过度依赖外部资金让它在产品的研发节奏上受制于人。

如果说产品上后劲不足让 Jawbone 丧失了首发的先机,逐渐被竞争对手赶上。但随着手机厂商纷纷进入可穿戴领域,则加速了 Jawbone 没落的过程。

高歌猛进的手机厂商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2014 年是一个分水岭。2014 年之前以 Jawbone UP 为代表的外观时尚、功能简单但价格高昂的智能手环大行其道,而功能简单的 pebble 几乎成为了智能手表的代名词。

2014 年 7 月 22 日,小米手环发布;9 月 5 日,Moto 360 发售,9 月 9 日 Apple Watch 正式亮相。前者以 79 元的价格冲击了可穿戴设备原有的价格区间——此前智能手环的价格从未如此「亲民」过。而后面两款智能手表则打开了手机厂商进入可穿戴领域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半路出家」厂商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产品。

把可穿戴市场比作一块蛋糕的话,手机厂商这一刀切下去可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一小块。

根据 IDC 的公布的 2016 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销量排名来看,前五名中专业的可穿戴厂商仅剩 Fitbit 一家,而 Jawbone、Misfit 等公司早已不见踪影。反观手机厂商却有四家之多(步步高和三星并列)。

当手机成为最贴近大众的智能硬件时,手机厂商对于用户需求的拿捏,对于构建完整生态的野心显然是远超传统的可穿戴厂商的。更何况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还停留在手机附属品的阶段,「手腕」这个宝贵的入口怎么能够拱手让出呢?

三星是最早进入可穿戴领域的手机厂商之一,它曾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连续推出了 6 款可穿戴产品。这样「恐怖」的产品更迭速度是 Jawbone 这样专业的智能穿戴厂商所不敢想象的。虽然速度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但缺少渠道、用户的支撑是非常致命的。小米手环由华米科技生产制造,但离开了「小米」的标签和庞大的手机用户也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快速突破千万的销量。

对于专业可穿戴设备厂商而言,智能手环作为一个硬件单品很支撑公司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智能手环不会背负过大的营收压力,而且作为完整生态上的一个节点,一个收集数据的入口,却能带来超越硬件本身所能带来的价值。

另外,在智能手环的品控和产能控制上手机厂商也显然要比「单打独斗」的可穿戴厂商要更胜一筹。以上的因素让手机厂商能够快速进入可穿戴领域并后劲十足。

单一的功能和产品撑不起可穿戴的未来

上文其实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讨论了 Jawbone 错失的一些关键节点。但 Jawbone 的衰落所折射的何尝不是整个可穿戴行业所遇到的问题呢?

当一个新兴的产品类别出现时,形态上的创新往往会掩盖功能上的不足。但当它逐渐走向成熟时,消费者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如果无法提供必不可少或更加新颖的功能,很难再刺激他们继续掏腰包。

最早买 Fitbit 计步器的玩家只要能够加几个好友每天比拼一下步数就很满意了,现在这个需求看起来却如此「单薄」。随着智能手机传感器的完善,以及类似微信运动这样建立在现有社交平台的「强关系链」出现,单一的功能很容易就被替代。

小米手环在宣传时不断地强调「身份 ID」的属性,希望它成为整个智能家居的一个节点;三星 Gearfit Fit2、微软 Band 等智能手环加入了 GPS 的功能,试图让它独立于手机实现更多功能……「新一代」的智能手环不断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以避免在行业洗牌中迅速被遗忘。

三星 Gear S2 Classic 和 Gear Fit2

在「销量即王道」市场环境下,太多的可穿戴设备无法跨过 100 万台的门槛,利润和销量很难实现平衡。由于没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为保障,对于一些厂商来说就连更迭产品都将变得举步维艰。对于他们来说,拥抱资本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时尚品牌 Fossil 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智能手环厂商 Misfit;英特尔以 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智能手表公司 Basis。Jawbone 的品牌或许不会消失,但未来它可能需要更新一下自己的名片了。

对于那些「活下来」的可穿戴厂商,如何在用户规模形成后挖掘数据带来实用价值,反向再增加用户的黏性和使用频次,才是帮助可穿戴设备摆脱「鸡肋」、「伪需求」印象的有效手段。

当年戴过 Jawbone UP 的那些人可能已经换上了小米手环、Apple Watch 等「新宠」;然而更多的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追随过智能手环的脚步,这才是让人真正唏嘘的地方。


本文为极客之选原创

转载联系 [email protected]


/ 更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