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人大经济论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名认证新浪蓝V“人大经济论坛”。人大经济论坛感谢多年来用户的支持,新网址迁移至http://bbs.rdjjltorg ,欢迎新老会员不吝赐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超预期!央行重磅公布 ·  14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刚刚,娃哈哈回应转让商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大经济论坛

北大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升迁调查报告

人大经济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6-25 22:00

正文

编者按

6月19号下午,一具遗骸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中操场挖出,而这一遗骸是新晃一中16年前“失踪”的教职工邓世平,警方发现,邓世平是被新晃一中时任校长黄炳松的外甥——操场工程承包方负责人杜少平所害。最近,由这一起“沉睡”16年的埋尸案引发出了大家对于县域官场裙带的关注。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简单梳理一下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作者在中县(化名,意指“县里的中国”)深耕基层官场2年,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梳理出了中县乃至全国基层官场的基本全貌。


1/6

一篇引发官场大地震的博士论文


2008年,一位北大社会学博士来到河南省北山市中县(本文地点均为化名)挂职锻炼,他先后担任了副乡长和县长助理一职,但他此行还有一个的目的——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先后以深度访谈的方式,采访了16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最终完成了一篇以“县城干部升迁”为主题的20万字的社会学博士论文。


说它有价值,还有一个原因。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派系矛盾,挖出各种潜规则,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以至于作者后来不得不多次向那些访谈对象道歉。


相信以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一个组织会接受这样的“挂职”,所以它不但空前,也是绝后的。


很多人向我咨询,要不要回家乡考公务员?如果你选择这条道路,这篇论文表现的生活,就是你未来将要追求的目标。


中县有80万人口,论文的描写对象——副科级以上的干部有1073名。只要你有县城的生活经历,你一定知道,这些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二线城市,像升学,就业等等,对一般老百姓而言的头等难事,找到这100个人,几乎没有办不成的。


还有一些人想把北上广的房子卖了回家创业,有一些人想回家乡工作。如果你的关系网可以触及到这1000个人当中的一两个,它也会给你带来相当的便利。


这1000个人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可我们对他们却一无所知。


要不要重回那个自己曾经熟悉又逃离的社会?无论你想成为这1000个人,还是要跟这1000个人打交道,相信这篇论文会给你很多的启发。



2/6

当公务员的第一个前提是成熟得早


毕业后如果留在大城市,你正常的职业生涯会从助理、主管级、经理级、总监级等等一路向上,但不同公司的职级对应的工作可能大相径庭。向上流动,既可以加薪,也可以升职,一个地方不合适,还能再换一个地方,如果觉得哪儿都看不顺眼,还可以创业自己做山大王。


但如果返回家乡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99%的人,未来的职业目标就是本论文中描述的四级明确的台阶: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



其中最重要的是“副科级”,包括了副乡长、副镇长、县里的副局长、还有县委县政府正科级部门的副职。


之所以说重要,因为“副科级”是一道分水岭,一边是办事员,科员;另一边是领导干部,有资格参与干部晋升序列的选拔。即使没有升官,也能在退休后享受领导干部的待遇。


官场小说看多了的人,往往看不上这个最小的官,可一个县的公职人员一般在4000人左右(不含教师医生),他们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副科级”——成为这1000个人中的一员,概率是25%。


升官既是长跑,也是短跑。“副科级”解决的越早,对仕途越有利,中县县委领导中一半都是5年内解决“副科级”的,而县委书记这个短跑冠军,只用了两年半。



28-30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口,如果不能在此期间解决“副科级”,就会造成“一趟赶不上,趟趟赶不上”。


所以,想回家乡当公务员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人成熟得早,根据我的观察,如果没有学生干部的经验,大部分人在30岁之前是达不到“政治上成熟”的标准的。


另一个障碍是“乡镇工作经验”的要求。


中国官员在提拔时,有没有乡镇工作经验非常重要,作者统计中,县级领导一半以上是从乡镇一把手的位置上升上去的。


大部分考公务员的人,都喜欢进“税务、工商、电力”等封闭的垂直单位,或者“城建、交通、教育”等等县直部委局,好处是专业性强、工作环境舒适,但坏处是日后升迁竞争力不足。


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乡镇进入“副科级”是一条竞争不太激烈的道路,但你愿不愿意从大城市回乡镇工作几年呢?你又有没有能力把握好乡镇非常具体琐碎的工作呢?你又能不能跟抠脚大汉们“打成一片”呢?这些都是很大的考验。


当然,无论是年龄成熟度还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其实在大城市的体制外企业同样存在,但下面两个问题——政治家族和拉关系,就是典型的体制内现象了。



3/6

家族没有政治背景,能当官吗?


最早关注此论文的《南方周末》将关注点放在其中的第七章,触目惊心的“政治家族”上。


作者并从1073名干部名单中,梳理出21个“政治大家族”( 产生了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140个“小家族”( 产生了2-5个副科级干部)。



按这篇报道的说法,如果你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回家当公务员不是什么好出路。但如果通读整个论文,你会发现《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显然有断章取义之嫌。


其实,作者还统计了157名正科级以上干部的家庭出身,其中出身为“农民”的比例为62%,出身“干部”的仅为24%。所以作者认为,县级精英阶层是以“精英循环(新的精英代替旧的精英)”为主,而非“精英再生(新的精英产生于旧精英之中)”。


但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治大家族”呢?仔细观察作者列出的材料,不难发现,这些“家族”成员从政的时间大多是80年代后期到公务员改革之前,这些干部子女从政之简单、提拔之轻松,确实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也和我们平时的经验观察相符。


但作者同时认为,这只是短短一代人的现象,“近年来趋于明显的情况是,政治家族在中县呈现衰落的趋势”,原因很多:


第一个原因是干部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导致家族变小。


第二个原因是大部分干部子女凡是能出去的,都不会回来——人家是把“回县城当公务员”当成一条退路。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从2005年开始实行“公务员改革”,“逢进必考”是摧毁“政治大家族”的直接原因。


作者举例说:

一位乡人大主席给我讲,如果10年前,他的孩子早就上班了,但现在,孩子大专毕业1年多了,还在家里待业。


而一位县直局长现在还在为孩子的就业问题多次找县领导,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说,“阶层固化”并不是县城官场主流。


不过,血亲的“政治家族”少了,姻亲的“政治家庭”却多了,作者举了某个大学生利用姻亲编织关系网的例子:


徐幕声(论文的所有人名均为化名)师范毕业后,到县政府做通讯员,……有几个女话务员,其中一位和当时的县长关系密切。……徐幕声有意识地接近这个女话务员,在日常的交往中,这个女话务员认为徐幕声有能力,靠得住,就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徐幕声,……徐幕声和县长的关系就变成了硬关系,县长也就成为徐幕声的仕途庇护人,几年内,徐幕声就被提拔为某科科长、政府办副主任,然后出任某局局长。


……徐幕声当上局长后,……鼓励同在局里上班的侄儿和副县长的侄女谈恋爱,……徐幕声就和这位常务副县长建立了姻亲关系,……30 多岁就出任某乡镇党委书记。


“政治大家族”的本质是因为政治上的血亲和姻亲关系,降低了信任成本,换句话说,即使没有了这层血缘关系,政治仍然需要信任,信任就要结盟,没有血缘关系“盟友”,反而需要更多的维护,这就是官员们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拉关系和关系运作。


如果你想回家乡当公务员,这是你绝对绕不过的槛。




4/6

拉关系与关系运作


拉关系有两个词,首先要有“关系”,然后是常“拉”。


除了血亲和姻亲关系,可以扯得上的“关系”还包括干亲、同乡、同学、战友、同事。


以其中最需要“拉”的干亲为例,论文中有一个例子:


鲍华君的爱人曾在文化局工作,……乡医院院长李明仪爱人在文化局旁边的粮店工作,两人很快建立了互惠关系,……随着交往的深入,两家的关系也从工具型关系向感情型关系转变,……两家结了干亲(鲍的女儿认了干妈)。


但是,鲍华君根本没有想到李明仪后来的仕途发展,……(一路晋升后)得以出任省计生委主任。


随着干亲李明仪的仕途升迁,鲍华君的仕途也是一片光明,这最明显地体现在他晋升为中县计生委主任上面,等于突破了副局长很少晋升为局长的惯例。


不过没有血缘关系的“关系”都是虚的,主要还是靠平时“拉”,中县政坛“拉关系”的三件套分别为:喝酒、打牌、送礼。


首先是喝酒,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建立关系,想认识谁,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该关系网内部人的酒桌上,“几杯白酒下去,自然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开始称兄道弟”;


另一个目的是交流信息,谁跟谁是什么关系,谁的子女在哪儿,一到了酒桌上,所有干部都是透明的,作者的很多信息也都是从酒桌上得到的。


“送礼”则体现在节日,以至于“一到中秋和春节等重要节日,很多重要的领导干部一般都不在中县。”



“拉关系”是养兵千日,而“关系运作”则是“用兵一时”。


所谓“关系运作”就是谋求晋升时,把平时“拉的关系”再“跑”一遍,用起来。光有关系而不运作,等于没有关系。


作者也举了个“有关系但缺乏‘运作’导致失败”的例子:


竞争乡镇长的主角李书平,……认为自己有政绩,推荐票也高,乡党委书记也推荐自己,加上自己的公公当时还是县领导,服务县委书记几年,……就没有到县以上找关系。


竞争对手冯南疆,其岳父曾经是中县交通局长,通过其岳父,找到了某市的政协主席,……就给当时的中县县委书记打了招呼。


……这让县委书记很为难,最后的结果是,两人都没有提拔,……


别看官员们平时见面笑哈哈,可一旦竞争起来,其残酷性远超职场,不但比拼平时谁的“关系”硬,更要比较谁“关系运作”能力强。


作者又举了这个李书平的第二次竞争乡镇长的例子。


李书平通过曾任中县组织部长的北山市人事局副局长,找到了当时的北山市委组织部长,给中县县委书记打了招呼。而其竞争对手刘艺美则通过在市委党校的同学,找到了当时主管组织的中县县委副书记。


最后的结果是,李书平竞争乡镇长成功,刘艺美则出任某群团一把手。


事实上,刘艺美也输在了“野心”上:


刘艺美有个表哥是副省级领导,但是她说层次太高,隔得太远,无法打招呼,有这个关系也用不上。


刘艺美说,她对仕途没有太大野心,有机会也会争取,但不会不顾一切的去争取。她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无论是人脉上、经济上,她都无法和李书平竞争,她说:“在能力、资历差不多的情况下,最后就是拼关系、拼经济、拼野心。”..


刘艺美说的“拼经济”就是拉票,这是比“拉关系”更残酷的竞争,不过这至少是副科级以上的官才要操的心,这里就不多说了。


“拉关系”、“关系运作”、“拉票”,几乎耗尽了官员的大部分精力,还要“搞政绩”。有人说,我不想当官,就图个公务员旱涝保收的稳定,不可以吗?


论文没有涉及一般公职人员的生活,但在我看来,官场有三种角色:棋手、棋子、棋盘,棋手当不成的人,通常还有“棋子”的价值,但不想当“棋手”,只能成为“棋盘”了——在权力中心被边缘化,还不如别靠近权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