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专注互联网产品、用研、交互、设计、运营领域精选内容。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用心的去读一篇文章,也许胜过你的走马观花。每早八点,我们等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4121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大牛们是如何打开开挂般的设计生涯的?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16 08:30

正文

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者:大宝,作者授权早读课转载。

来源:大宝的设计私语录(ID:cenferdesign)

编辑:Verna


起码设计这行,再也不是拥有一个高学历,就可以等着工作主动找上门的时代了。虽然依然有很多人去读研,甚至出国留学为了“镀金”之后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但真正能让自己设计生涯开挂的关键因素,他们却一个都不具备。


又是一个毕业季,过去写过如何求职的文章。这是针对用人单位来说的,这次来聊聊如何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在设计这条路上走的更加的顺利。


做一个设计圈中的“超级符号”


了解国内营销领域的人应该听过“超级符号”这个词,国内著名的营销大师华杉提出的,我来简单解释下就是:通过一个大众了解的符号与产品特性关联,在见到或是想到某个符号的时候,就会想到相关联的产品。用到定义人身上也是一样,能否在设计圈子中与某个技能(超级符号)关联?



看看站酷或是国外的Behance,每个极其细分的领域中,基本都有一些与这些领域关联度极高的设计师,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大神。有和字体设计(字体超级符号)关联的设计师,有和插画(插画超级符号)关联的插画师,有和界面设计(UI超级符号)关联的设计师,也有和电商、品牌、包装等等关联的一些列设计师。


虽然这些设计师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个所谓的“超级符号”,但他们的行为、作品的专注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细分领域里众人对他们的强化记忆。


找一个你擅长的极其细分的点,不停地去深耕这个领域。别担心因为这个领域太过狭窄而贪多求全,做到足够的深、足够强,就会有话语权,就会有资源给到你。


跟一个好的项目,而不是要一个好薪水


刚开始工作,很多人在意薪水。尤其是和自己一起步入职场的同学相比,多三千还是少两千在别人眼中和自己感知的优越感都会很不一样。


但多的这点薪水,真的不代表什么。甚至都不能当成一个“锚点”来作为你争取下一份工作的参照。



那什么能成为你的价值“锚点”?


有价值的项目。互联网的说法就是风口中的项目。成就你的肯定不是薪水,是项目。你可能过去的从业经历不是什么大的公司,但是你过去做的项目确是属于大公司过去没有涉猎的领域,那你的项目经历就是有价值的经历。再比如,很多做品牌设计的朋友期待进4A,但并不是4A里所有的项目组都有机会服务国际大客户,如果碰巧你服务的客户是做化肥的...那...


或许不如跟热点之王杜蕾斯的服务公司,即便它只是个本土公司。


项目成就你,如果你还只是个新人,跟好一个项目能让你开挂,相反,选错一个项目,可能会消耗自己最重要的几年职业生涯。


获奖


做品牌、做广告或是做工业产品的设计,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曾经在广告圈,如果能摘个什么戛纳、ONESHOW哪怕是入围奖,都是你能“开挂”的一个重要筹码。获奖不是职业的全部,但获奖确实能减少自己在行业里或是求职过程中说服他人的成本。我一直鼓励在校或是刚毕业的朋友们多多参加一些比赛,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比赛大多都没有什么报名费用。学历不高、作品不多、在没办法和别人证明自己的时候,几个大赛的获奖作品是多好的展示利器~ 



有一个职业偶像或是导师


以前提过职业偶像这个词,这个人应该是你的职业榜样、是你最想在行业里努力成为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应该去了解他、学习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如果他就是身边的朋友或是领导,就把他当成导师一样,我相信一个优秀的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相对自律的人。做他曾经做过的事,即便没有开挂,也会让自己的职业道路有所改变。



积累、复利的效应


亚马逊在国内发展的并不如意,但却一直不影响它在全球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创始人贝索斯也是如乔布斯一般的偏执狂,他一直践行“复利”效应,把经营亚马逊赚的钱全部花在了未来。也就是说,在他精密的计算背后,某一个临界点的到来会让亚马逊爆发。


你可以抱怨为何我努力这么久却一直进不去大公司,为何我一直在不停地学习新技能却一直没有人赏识。但只要这些东西都是在给你的“未来”积累,那这个临界点就一定会到来。也就是说,目前都是复利效应中一个个紧密连接的点。


但你要能辨别出你目前的努力那些是“真努力”,哪些是所谓的“低品质的勤奋者”,只有那些真努力,才能积累到临界点让你的职业开挂。


也许,现在的你不是不优秀,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最后,自问一下,什么样的打开方式更适合自己?


如果你问我,也许我会说:别走什么捷径,设计这条路上,做个勤劳的“笨人”吧。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由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