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滕州融媒  ·  滕州新闻(2025年02月07日) ·  22 小时前  
猫笔刀  ·  抱歉,我多半是中病毒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什么第一条?(杜课835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11 23:23

正文

全文共 235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Q
&
A

被监控的课堂表情

冯雅雯


近期,有网友爆料称常德市某中学开始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教室中师生的上课状态,网络系统能够检测并统计学生举手、书写、玩手机、趴桌子的次数,也能检测教师板书、走下讲台的次数,甚至可通过面部表情进行情绪分析,并有“高兴”、“惊讶”、“厌恶”、“难过”等详细分类。有博主转发后讽刺其为“科学饲养”,引发热议。


回忆起中学时代,在教室后门监视着的班主任是很多人的噩梦,如今的“智能化”监控使得班主任的眼睛更加无处不在。有此中学的往届学生反驳称,如今”我们本来就是时刻处于国家监控下的”,而这样的监控“都是为了建设更为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而存在”,同理,教室中的监控可使学生更加自觉,表情采集功能也是“创新”的表现。


表情采集与识别功能看似十分“先进”,但总使人有一种被量化分析的不适感,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何今天的教育总是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这到底是滥用科技的标志还是仅仅体现了创新?在能够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这样的科技侵犯了被监控者的权益吗?


Q
&
A



如何在系统中确立价值变量?


杜骏飞


在833期,我们谈了“ 如何讨论一个复杂问题 ”,其中,为讨论“啃老”,建了一个五维坐标,于是在理论上,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变量集内,产生了243种预设条件。我们因此得以说明,对复杂议题,应有谦卑的认知态度,以及足够系统的思维能力。


然而,一定有人会问,建立系统后,如此之多的条件类型,是否会妨碍我们及时地获得理解,或明晰地得出结论?


我想说: 是的,如果你对所有的变量不加区别 ,对所有的条件类型不加排序的话。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关于“价值指标”的概念,我们将以它开启审慎但有序的思考——兼及你所询问的课堂监控话题。

在讨论“啃老”议题时,我们涉及的维度包括:


1、父母经济条件

2、资助项目属性

3、代际资助比例

4、子女经济能力

5、父母资助时程


仅就这五个维度来说,每个人对于不同变量的看重程度(权重)未必一致。例如,有人会非常在意维度一,认为在贫寒家境中的啃老才是不良行为,还有人会非常在意维度五,认为多年依赖父母生活才值得批评。


而我们这个框架,还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我们没有谈论子女年龄分级,也没有讨论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更没有涉及宏观政策压力等。


可以想见,也许就会有人会拿其它的变量来下定义,例如认为22岁大学毕业应该是独立生活起点,工作后不独立者皆为啃老,还有人会认为只有在西式文化语境中,啃老才是一个真命题。如此等等。


这些主张未必就对,也未必就错。其中,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即使我们设计出完备详密的变量系统,甚至让某人接受所有变量,我们也无法轻易改变他对自己的“价值变量”的设定。


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什么更为重要”的认识,所谓价值变量,就是一个人对“哪一个变量更为基础、或更有决定性”的设定。


无疑,不管认知系统多么复杂,最终,仍然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价值变量,引领着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复杂议题作倾向性认定。


人们之所以不会对所有变量一视同仁,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有足够的“思想带宽”来同时权衡几百个数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一个人的“文化初始状态”会决定他趋向于对某一类变量给予高赋权。


简言之, 变量千万条,价值第一条。

不仅仅个人有如此局限,甚至大众在流行于全社会的法规、道德风俗上,亦复如此。


例如,在学术剽窃的讨论中,常见的价值变量被设为——语篇重复率!于是,与他人文字重合度成为了学术剽窃的主要罪证,而“查重”则成为了反剽窃的法制利器。然而这一价值变量,也并非无懈可击,譬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人确可做到不抄袭任何句子,但能成功剽窃他人的创意、观点,然而这种“窃意”行为,却并不容易被学术鉴定或知识产权法规所惩罚。


于是,为了弥补这一点,在学者共同体内,便有了另一个足可匹敌语篇重复率的价值变量:平庸度。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篇主题人云亦云、观点似曾相识的论文,在学者那里所引起的反感,远大于对那种抄袭几个句子的情形。


但重复率也罢,平庸度也罢,都反映了学术共同体对独创性的重视,因此,这里的价值变量均可凝练为“独创性”。


然而曾几何时,教育管理系统、大学评估系统盛行的价值尺度,却是论文篇数、甚至课题资金数额,这就在观念上可悲地走入歧途。——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社科学术界没有多少原创贡献、我们的学术队伍往往不出产顶尖人才的根本原因。

现在,可以谈谈你所说的课堂监控话题了。


高科技加持的课程监控,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学生,是有利于防范作弊的,监控教师,也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等等。甚至,我们可以推测,通过面部表情进行的情绪分析,能有效建立学习状态数据库,帮助教师对学生作对症下药式的辅导和教育。


以上这些变量都是成立的,但我们会隐约感到,其中跳空了某一个最关键的议题: 尊重。


从人格培养、人本主义教育观念而言, 信任才是核心的成长动力,尊重才是心灵世界中的核心。


在设立评论教学监控的价值变量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并以尊重为第一指标。


一个良善的学校体系,固然有严格管理的必要,但对学生人格、隐私、性格、情绪的尊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他们得以真正成长的动力。


为什么有评论者讽刺其为“科学饲养”?是因为: 以这种无孔不入的监控技术手段全面覆盖学校生活,无异于将老师同学视同为无意志的“物”,而非人格化的“人”。


是的,这样的监控可以建设更为规范的校园环境,但 “严格规范”“科学管理”并不应该是教育的价值变量,“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才是!


我们不会在讨论框架中抹杀“严格规范”“科学管理”变量的存在及其意义,但我们更不会忘记,人本主义才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千万条,尊重第一条。

附录:


课堂监控系统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甘地说 林清玄说 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自来熟 自我实现者的画像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永恒回归


关注 花炮少年和成长者 王菊现象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