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女今年三岁,有一次,她在小伙伴家玩,翻出一本关于安全的绘本让大人讲。
其中有一幅图:着火了大家捂住口鼻逃跑,一只小狗随着人流涌动,小伙伴翻开书大人还没有讲,我闺女就对其他小朋友说:“小狗拉屎了,好臭啊、好臭啊。”
同时她还用手捂住口鼻,做出难以忍受的表情,在场的大人们“噗嗤”一下都乐了。
虽然她对故事的解释不对,可她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个因果关系很有逻辑性,我对她的表述很满意,并趁机向她灌输了“着火时用湿毛巾捂口鼻”的常识。
事后小朋友的家长都追问我,看见画面就可以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且表述中充满了逻辑思维,能看出孩子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我是如何让孩子做到这点的?
其实方法很简单——猜读法。
孩子开始对图画有意识,我就给她看绘本了,让她去全方位地接触绘本。
有时候孩子去小伙伴家玩,孩子们玩着玩着就要求大人给讲绘本。
通常小伙伴的父母是按照书一字不落地念出来,他们讲得很生动,但是孩子们看画却更认真,有时还没念完本页她们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把这页翻过去。
而我在家给孩子讲绘本时从来没有按照书上的文字讲过,我都是陪着她先看图分析画面,然后一起猜测这是在干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我们猜想的差不多了再揭晓谜底,把书中真正的内容讲出来。
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内容,在一些故事情节丰富的绘本中,设置预测性的问题,让孩子先猜测后阅读,最后揭示答案,这种方法就是猜读法。
一个好故事总是回味无穷的,多种做法会有不同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使孩子体验到不同的结局,可以开阔孩子的想象力。
最后,孩子把自己的猜测和故事的答案进行比较,思考哪种结果更好,并说出道理,孩子在猜读中便能提高阅读能力。
看电视剧每到关键时刻,电视剧就会结束,只能等到下一集播出时再揭晓让我们心心念念的答案。
每每此刻我们都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就知道接下来的情节,此时我们的大脑会因此处在积极汲取信息的兴奋状态,我们会尽可能地思考之前的故事情节,并对即将发生的事进行猜想预测。
这个过程既勾起了我们求知的兴趣,又使我们捋清了思路,孩子阅读绘本也是如此。
适当地设置悬念、猜想预测故事发展对孩子理解故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猜读法可以帮助孩子认真阅读,防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猜读法可以培养孩子边思考边阅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读法有利于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让阅读效率事半功倍。
孩子看绘本时进行猜读,不是毫无意义、天马行空的乱猜测,既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又要保证致力于绘本原本的目标,孩子需要在家长的指引下借助一些途径来合理想象。
譬如绘本《我是脏脏的小恐龙》,家长提问:猜一猜这个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观察这个绘本的封面,上面有一只小恐龙很高兴地躺在地上,地上都是泥水。再加上题目里的“脏脏的”,可以猜测出小恐龙是在泥水里把自己弄脏了。
在孩子阅读绘本内容以后,就会明白封面上的小恐龙之所以表现得很高兴是因为它喜欢玩泥巴,是个名副其实的“脏脏的”小恐龙。
再如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观察绘本的封面,上面有一个张开大嘴露出牙齿的鳄鱼,还有一个瞪圆了眼睛的医生。再加上题目里的“怕怕”,可以猜测出鳄鱼应该是去看牙医了,而且很害怕。
在孩子阅读绘本内容以后,就会明白封面上的牙医睁大眼睛是因为他很害怕鳄鱼会咬到他,所以题目里有两个“怕怕”。
通过题目和封面来猜测故事内容,这一阅读习惯将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会潜移默化地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在选择绘本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猜测一下故事内容,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认真阅读,而不是面对众多绘本无从下手,只能随意乱翻。
譬如绘本《拔呀拔呀拔萝卜》,随着拔萝卜的人和动物越来越多,萝卜根部在土里越来越松,家长可以提问: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和联想猜测出最后萝卜会被大家拔出来。
再如绘本《馋嘴的小老鼠》,贪吃的小老鼠越吃越多,体型也变得越来越大,家长可以提问:它在钻小洞口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能通过前后的对比猜测出小老鼠吃的肚子太大可能进不去洞口了。
绘本每一页都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和丰富的画面元素,给孩子以直接的视觉冲击与体验。
这些图案就像成人看的书中的文字一样,给予我们故事发展的线索。
孩子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感知理解,将所有元素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进行猜想预测,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增强了观察和关联能力。
譬如绘本《谁穿呢?》,每一页都会展现一个物品,然后提问是不是对应页的小动物用?然后在下一页宝宝会否定地说:“不,不,是我用。”
等到第三次问是不是对应页的小动物用时,孩子根据前两次的规律就可以判断不是,应该是宝宝穿。
再如绘本《你好,你好》,每一页的第一句话都是“XX,你好吗?”这便是这个绘本的主旨,在阅读完第二页之后,就可在每页第一句设置猜测,让孩子重复主旨的这句话。
有的绘本故事情节有反复重复的部分,孩子在理解了前面部分的规律后,就能依照规律进行猜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并且还开发了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规律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预测正确之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譬如绘本《搬过来,搬过去》,相爱的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决定一起搬到鳄鱼先生的小房子里生活。
家长可以提问:他们住进小房子里会生活的很舒服吗?为什么?
孩子看着高高的长颈鹿和矮矮的小房子,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曾经因空间太小而磕到头的经历,从而想到长颈鹿小姐会因为个子太高而遇到一些麻烦。
再如绘本《醒了,醒了》,“滴答,滴答,雪,一点一点融化了”,孩子根据经验很快就联想到天气变暖和了。
“嗯~嗯~小熊醒了醒了”“呼~呼~小松鼠醒了醒了”“吱~吱~小蝙蝠醒了醒了”,虽然孩子可能做出“天亮小动物睡醒了”的错误猜测,但是每种动物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增加了趣味感,使孩子产生继续听下去的兴趣,而且最后看到嫩绿的春笋就知道是春天来了,很自然地与小动物醒了是因为冬眠结束联系到一起。
有的绘本故事内容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可以借助生活经验来判断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生活常识不断积累,因果关系的建立和推测能力不断提高,不知不觉中爱上看绘本这件事,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描述事物的方式方法,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从理解悬念——产生想法——调整逻辑——组织语言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引导孩子理解悬念
家长要耐心地支持、引导幼儿进行表述,在设置悬念后可以留出一段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供其思考并进行答复,给幼儿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
鼓励孩子产生想法
当孩子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帮助孩子调整逻辑
有时孩子是有想法的,但是由于表达能力或一时逻辑混乱、表达不清,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在逻辑上的问题,完善他的猜测。
虽然每个绘本故事的内容都是固定的,但是孩子的猜测会是丰富多彩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让孩子进行猜读,想象出很多与绘本不一定相同的答案。
肯定孩子组织语言
只要是合理的猜测,家长就应当予以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对于不尽合理的猜测,家长可以在揭示答案的环节与孩子共同探讨,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观念。
孩子天生就是幻想家,爱想象、爱创造,在色彩斑斓的绘本世界里他们的想象力更加无拘无束。
猜读法使孩子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想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问号,使得孩子爱阅读、会阅读,你还不快来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