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找到一根属于自己的引信,以此点燃自己的潜能、知识和内在的激情,向社会传递光与热
梁霄的故事似乎总是与“少年天才”密不可分。
15岁就考上清华的她,博士期间师从少年班毕业的沈向洋博士。如今投身教育界的梁霄,每天面对的又是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试验项目(简称“早培”)的“小天才们”。
“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很明确,我想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于梁霄而言,这是一份充满了挑战与满足感的工作。相似的身份,使得她对于自己学生们的需求、迷惘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而这份工作对于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她也渐渐形成了愈发深刻的理解。
10多年前,身为清华大学电子系大三学生的梁霄正在像大多数“留学党”一样不辞辛苦地筹备着语言考试。这时,系里的 BBS 上一则微软亚洲研究院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公告映入她的眼帘。深入了解后,梁霄被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环境深深地吸引,她决定放弃出国。数轮笔试面试后,梁霄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年的缘分就此开启。
梁霄(左二)与联合培养博士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二十周年庆典合影
2016年,梁霄博士毕业。与大部分同门不同,她没有选择进入学术界或产业界,而是听从自己内心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的一名信息学老师,主要负责信息学竞赛和早培学生的教育。三年一闪而过,梁霄培养的学生中有近30位同学获得信息学竞赛一等奖,其中包括10余名初一、初二的低年级学生;她也带领多支中学生组成的队伍,在全国性的数据挖掘、机器人设计等比赛中屡屡获奖。对于能力格外优秀的高中生,梁霄还会推荐他们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提前体验科研工作的乐趣。
梁霄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岁月由一组关键词组成——
“always say yes” 和 ”always say no”
。它们分别形容的是梁霄在博士期间的两位恩师:沈向洋与童欣。
回忆起自己的 mentor 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梁霄说:
“一方面他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特别在很多细节上极其较真,但是在更多的方向他会愿意宽容,并且体贴别人。”
在梁霄的印象中,沈老师总是在微笑,并且从不说不。作为当年联合培养博士班的班长,梁霄担任着班级管理和沟通的工作,她认为沈向洋的待人接物和处事风格给予了她非常大的影响。
提及沈向洋博士在研究上的“铁人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梁霄更是记忆深刻。“有一次, Harry 凌晨飞到北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被各种活动和会议排得满满的,但吃饭时他还一边吃一边关心我们联培博士的学习。在这样连续工作的情况下,当我们向他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时,我觉得 Harry 的脑子仍然比我们转得快。”成功者身上似乎都有着两种共同的特质:
对工作的激情和强健的体魄。
梁霄(右二)与郭百宁(左二)、杨振宁教授(中)、沈向洋(右一)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
合培养博士们
而对于 “always say no” 的导师“童姥”——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童欣,梁霄也同样充满了感激。在梁霄写作博士毕业论文的几个月里,每一次与童欣会面,他都会拿着她的论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遍。回想起这个过程,梁霄而今却拥有了一番全然不同的心境:“经历过这样严格要求的开题和博士论文撰写,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几乎是飞跃式的。这种高压会推动你很快地成长起来,我非常感激童欣老师对我的指导。”
作为班长,梁霄每年都会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班的同学一起去春游、秋游,有时爬长城、滑雪、聚餐,或者在清华附近的轰趴馆看电影、玩游戏、玩桌游,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相互交流中,梁霄与许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校的小伙伴成为了朋友,这不仅给她的博士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对她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我从小接受的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教育,习惯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在微软,
个性的发展特别受到鼓励
。在这里你能接触到很多有各式各样想法的人,自己的想法也会逐渐成长。”
梁霄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班的小伙伴一起爬长城
对教育的热情,让梁霄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找到一根属于自己的引信,以此点燃自己的潜能、知识和内在的激情,向社会传递自己的光与热,从而实现个体的价值。很显然,梁霄而今已经找到了她的引信。
“我在人大附中做教育的乐趣在于,我非常确定自己每天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我把一个算法研究明白,教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这一过程中我帮助到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快乐。Harry 说他今后会花更多精力关注造福人类的事业,我的影响力可能不像 Harry 那样大,
但是我确确实实是在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希望帮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更好的人,
不只是在学术、技术方面,更希望他们在性格、人生追求和理想上能够受到好的影响和培养,就像 Harry 对我的影响一样。”
梁霄在人大附中给初高中同学们上强化学习公开课
和梁霄最初的想象有些许不同,在中学教育下一代的挑战性与以往做科研相比有增无减。站在三尺讲台上,她面前的这群“祖国的花朵”从全北京经过层层遴选,聚集到一个最顶尖的班级中,配以超强的师资。这些孩子智力超群、充满想法,因而也并不温顺,无论教学还是育人,对老师的经验与智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个宏大的教育学研究课题中,老师和孩子们正在共同探索适合超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梁霄的学生中,有两三个月里从对 Python 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写出神经网络的初中生;
有学习机器学习仅一年后就合作发表顶会论文的高中生;斩获国内国际竞赛奖项者更不计其数。梁霄感叹:“许多学生在初中就有我本科毕业的水平了。”于是,她也一边学一边教,给学生讲强化学习、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讲同门师兄孙剑的去雾算法,讲黑洞照片的成像机理,同时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挑战、价值感与正回馈。
不同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梁霄面对的学生虽然智力超凡,但是在性格、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仍处在一个尚未定型的成长阶段。作为他们的老师,梁霄不仅担负着“授业”的职责,还同时要向他们“传道”,进行德育乃至人文熏陶,帮助他们全方位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她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师长们那里得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而今正被应用在她与学生的教学与相处中。
教育,首先是爱与关怀。
梁霄回忆,在她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由于时间上的巧合,没有同学和导师相伴,她只能一个人进行开题答辩。想到要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独自面对好几个评委,她感到既紧张又孤立无援。但当她走进教室,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百宁。“我当时跟大家都通知了一声,但确实没想到会有人去听,尤其是郭百宁博士,他在百忙之中,居然特意跑到清华听我的开题,坐在教室的一角给我支持,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感动到要落泪,这件事我一直记得。
”
梁霄(右二)与多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相聚院友会
梁霄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学到的,还有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的方法。“比如马毅老师会天天和实习生们像朋友一样吃饭聊天,打成一片。”现在的梁霄也在有意识地打破隔阂,请学生们吃饭、给他们发奖品、做小礼物,尝试建立一种“既融洽又引导”的师生关系。“我的学生挺喜欢和我在一块的,有事没事都会来找我聊天,我也挺喜欢这样和他们相处。”
对于课堂,梁霄也不断钻研,试着将“术”与“道”、“文”与“理”结合起来。梁霄在给学生讲算法时,讲到“熵”这一概念,她会以人生作比。“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做一些正面的、有益于他人的贡献,你就降低了环境的熵。如果你只是享受别人的付出,而没有任何贡献,没有任何对环境的正向影响,你就只是在消耗社会资源,我们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问题的。”讲强化学习时,她又鼓励学生要探索未知,不惧失败,因为在强化学习中,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无论尝试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接受它,并且勇敢地继续往下走。梁霄还喜欢在课堂中适时增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让课堂更有新意,例如在讲 Python 环境配置时,她就会将这节课命名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