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山Johnson(【PR人】创始人)
来源:
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PRREN
(ID:PRREN)
霸王茶姬的创始人张俊杰最近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单店月均销售收入为57.4万元。而在今年第一季度,霸王茶姬单店月均销售54.9万元。“霸王茶姬今年一季度的店均销售额超越了所有的现制茶饮企业,同时也超越了星巴克中国。”
张俊杰表示,即使剩下三个季度环比没有增长,也能在2024年实现超200亿元的保底规模额,目标是“超越星巴克中国的销售额”。
成立仅7年时间,霸王茶姬已然成为中国茶饮行业的顶流。
创始人张俊杰1993年出生,没有学历,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
父母早亡,更谈不上家庭背景,完全是孤身一人打拼;
2010年,17岁就开始奶茶店打工,从底层店员一直做到
成为云南所有门店的运营负责人,后来又自己开店,继续去创业公司打工,2017年创办霸王茶姬,7年时间,今年就要做到200亿,这完全就是爽文男主一般的开挂人生啊。
所以,这也是很多媒体将霸王茶姬的成功总结为张俊杰的“天纵英才”,但其实,霸王茶姬成功的核心原因,其实是“抄袭”。
先别喷,容我有理有据的给您聊清楚,如果看完,您还有不同意见,我在评论区等。
(一)
网上有人盘过霸王茶姬的成功逻辑——品牌定位抄茶颜悦色,管理模式抄华为,营销抄苹果和宝洁,设计抄奢侈品大牌。
但其实,除了“
管理模式抄华为,营销抄苹果和宝洁”是刻意为了凑段子,华为的狼性管理、苹果和宝洁的营销属于方法论层面,方法论的学习,甚至是一比一的照搬,都算不上道德瑕疵,只要你能抄出来,学得像,算你牛啊。比如,国内有一大批学习华为狼性管理的企业,或者是“宝洁系”营销打法的消费品牌。
但“品牌定位及运营抄茶颜悦色,设计抄奢侈品大牌”是千真万确。
比如——
还有这样的——
常见的“商业抄袭”,通常都会被骂,以至于他们最多能拿到的短期商业红利伴随着“笑柄”的封印,通常都难以做大。比如——
这个还是容易看出来对吧?
这个呢?
以及——
这些抄袭都做不大吧,还经常被骂。。。但霸王茶姬的“抄袭”并没有招致太多的骂名——事实上,去买霸王茶姬的消费者大多数都知道霸王茶姬是抄袭大牌的设计——较高认知的白领和新中产的用户也居多,并且业绩偏偏蒸蒸日上,成为顶流,这是为啥?
(二)
其实也不难理解——
后面举例的“抄袭”其实都有一个恶意的目的:
基本是以混淆标杆品牌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
比如,“麦当家”的抄袭,就是以误导消费者以为进了“麦当劳”为目的,“阿迪王”、“哈斯达根”等也是。
而霸王茶姬是抄了茶颜悦色,但logo的设计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别,加上“品牌名”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不存在误导消费者以为去“茶颜悦色”消费的故意。
而霸王茶姬的“抄”其实又是非常聪明的“抄”,主要体现在“方法论的抄袭”,和简单的外形(表)抄袭不同,方法论的抄袭更高级,同时也很难让人挑毛病,这就是别人抄袭越抄越被骂,也很难做大,霸王茶姬越抄做得越大,并且骂名还少的原因。
1、
品牌定位、产品、运营上(包括砍掉水果茶聚焦原叶茶+鲜奶、主打15-20元价格带、基本款大单品)抄袭了另一家中式风格的现制茶品牌——茶颜悦色。这些方法论的抄袭,你没法骂吧,人家又没有让你误认为是“茶颜悦色”,恶意引导消费。
2、logo:
圆形logo,红色底色醒目,中国风的女子,婉约风格。
这样的设计方法论既让你很难挑毛病,又不知不觉让你感觉到这是一家类似茶颜悦色新中式的茶饮品牌。
彼时,另一家新中式茶饮品牌茶颜悦色仍然只是局限在长沙一城,没有在别的城市开分店,很多人想喝就只能来长沙旅游,但因为其好喝、健康、新中式的风格却已在互联网有颇高的讨论热度。
因此,线上的流量红利,等于直接就可以被“霸王茶姬”承接住。因此,霸王茶姬的这次“抄袭”对霸王茶姬
早期霸王茶姬完成由0~10的积累,非常重要。注意,啥叫红利?红利其实就是风口,风口来了,猪都可以飞。
而因为2017年张俊杰当时误打误撞选择抄“茶颜悦色”,是完全因为他创业分析必然的结果。2017年其实奶茶行业已经竞争非常激烈,10元以下的价格带甜品化奶茶、多料奶茶蜜雪冰城等一批强敌、10~15元,多料奶茶,代表品牌是CoCo都可和一点点,20元以上鲜果茶也有喜茶、奈雪的茶等当红炸子鸡。而新中式茶饮在15~20元的价格带,少有头部品牌,做得好的茶颜悦色和茶百道其实实力并不强,而新中式茶饮的代表品牌茶颜悦色又只是偏居一隅。
因此,抄一个市场上已经验证成功的,且对手因为地域限制不会威胁你发展的,并且还有线上流量红利可以吃的,几乎是中级段位及以上的创业者都会做出的选择。
所以,后来在2021/10、2022/7,在有限的几次行业媒体访谈中,张俊杰分享了当年的战略思考——
“在早期筹备阶段,我们也在想,要回到茶饮赛道,我们到底有没有机会穿越周期?有没有胜算?当时我们看到了三点机会,也做了三点决策:
第一,15~20元的价格带没有出现相对全国性的头部品牌。所以我们选择深耕这个价格带。
第二,没有茶饮品牌用‘原叶茶+鲜奶’的方式来打造产品体系。所以我们选择用这个逻辑打造大单品。
从产品品类看,当时的茶饮品牌集中在做水果茶或多料奶茶这两类产品。我们在背后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新中式国风茶饮,市场上其实就茶颜悦色和霸王茶姬站在前列。强调的是用更好的茶和更好的奶做出新奶茶,更强调天然的味道。
我们觉得奶茶的长期发展路径很可能跟咖啡高度接近:家庭烘焙、研磨、冲泡,1.0状态——2.0 状态是速溶咖啡——精品现制现售的咖啡馆,3.0状态。但年轻人并不太喜欢喝,因为咖啡的苦涩只有成年人才懂——直到星巴克在上世纪80年代把意大利人喝咖啡加上牛奶的习惯带入美国后,咖啡才开始进入更年轻化的群体。
第三,中国文化未来可能会走向世界,所以我们坚定将中国茶和中国文化结合。”
其实,也只是张俊杰在2021年融资的风口需要给资本讲故事的必要美化,以及2022年段位提升以后的提炼。
因为逻辑很简单,我们顺带梳理下霸王茶姬2017~2021年的大事线——
2017.11.17,首店开业 云南省昆明市五一路
2018.10,布局全国,成立西区、华东、华南分公司
2019.8.10,正式进军海外 开设马来西亚首店 后与新加坡、泰国陆续签约
2019.11.17 ,跨越4个国家,横穿13个省份,全球线下门店140余家
2020.08,品牌全面升级,全国门店突破200家
2021 年 ,完成了 A、B 两轮合计超 3 亿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 XVC、复星集团、琮碧秋实基金,投后估值为 20 亿元。12月,将总部由云南迁至成都,开始加速拓店。
2021是霸王茶姬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年份,融资3个亿,估值20亿。看上去不错是吧,但
对比当年的头部品牌喜茶5亿美元的融资,融后估值600亿元,霸王茶姬20亿估值的体量只有其1/30,简直就是弟弟中的弟弟。所以,即使在2021年,无论是资本还是业内的头部选手,都知道“新中式茶饮赛道”,但最多也就做到200家规模吧,茶饮赛道是一个很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200家店规模,实在无法给出太好的想象空间。
否则
,
无论是资本还是品牌,一旦也切入新中式现制茶的赛道,基本也就没有今天霸王茶姬的百亿规模了。
(三)
但注意,200家门店的运营模型+3亿投资+茶颜悦色仍然保守的发展,给了霸王茶姬非常好的机会,再来看时间线——
2022 年,霸王茶姬新开门店 611 家,增幅超此前三年总和;营收约为 5 亿元,亏损约 4800 万元。但这时候的亏损其实是发展意义中的战略亏损,不足为惧。
2023 年底,霸王茶姬门店数突破 3000 家。
2023 年第四季度,霸王茶姬单店收入同比增长 2.7 倍,其单店收入也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超过茶颜悦色。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也证明了“新中式茶饮”其实是茶饮赛道的大红利。因为,假如只是做到抄茶颜悦色的话,就算营收和门店规模因为它的保守不扩张成就了霸王茶姬,那么,茶颜悦色的单店收入一定是霸王茶姬的天花板,而后者突破了,说明通过抄袭迭代升级后的霸王茶姬其实是吃到了“新中式茶饮”的大红利。
所以,站在2023年以后的制高点,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TMD“新中式茶饮”才是茶饮赛道近7年最大的机会啊。
所以,抄茶颜悦色——吃茶颜悦色线上红利,完成0~10的积累(200家店)——再抄奢侈大牌,资金、人才、组织迭代自我升级——单店收入超越茶颜悦色——迭代后的霸王茶姬进一步吃到“新中式茶饮”的大红利。
但这时候,很多专家的总结也来了,什么茶叶有普适性,并且不亚于咖啡,如果咖啡+奶可以成就星巴克,那么原叶茶+奶也可以成就霸王茶姬。什么新中式茶饮不如水果茶那么做起来麻烦,出品更快,所以,连锁扩张发展更好,所以霸王茶姬超过喜茶等是必然。。。
乖乖,这些专家所谓的总结,难道在2017年,甚至到2021年,顶级的资本和头部品牌的老板们都不懂吗?都看不到吗?
也许你要说,张俊杰看到了,他在创业之初就定下了“要打造全球化的茶饮品牌”的宏愿,并一直为此努力,你看,他不是做到了吗?那么,反过来问你——
无论是张俊杰早期的职业经历(四年时间做到某茶饮品牌的云南地区运营负责人,其实这家叫“大维饮品”的品牌一共就200家店,一个省级的运营负责人,只能说张俊杰优秀,但远谈不上卓越,这种从基础店员快速脱颖而出的人才在类似海底捞、蜜雪冰城等企业一抓一大把;后来无论是做加盟商,还是初创公司出海渠道的负责人,都只能说明他的优秀),还是创办霸王茶姬以后的快速发展,张的所有能力都只能用优秀来形容,换言之,换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走同样的路径,大概率也会是这样的成就。
比如,扩张以后狠抓供应链,霸王茶姬在云南、安溪当地经营着2700亩茶园,在潮汕建有茶叶加工厂,从源头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霸王茶姬善于挖人,组建了牛逼的核心高管班底——
首席财务官万晖——是原华为全球财务副总监;
供应链负责人付熙——曾担任华为德国和俄罗斯供应链负责人,以及大疆和喜茶的供应链总监;
产品负责人胡维仁——曾担任贡茶和喜茶的产品部总监;
运营负责人陆冕——曾是茶煮 KRAFTEA 的联合创始人。
等等。
请问,在一直走在茶饮赛道的风口,吃着猪都能飞起来的红利,一直顺利扩张,一直大把赚钱(21年亏损是因为战略扩张),一个本来就堪称优秀的创业者,连有钱后要控制源头品质,通过猎头招募更优秀的核心团队都不懂吗?何况,还有投了3个亿的资本金主们做幕后的幕僚加持。
所以,此后7年的经营,
其实张俊杰也只不过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创业者到优秀企业家的进化,7年前的那句“做全球化的茶饮品牌”的宏愿,可能你碰到1000个热血的青年创业者,其实都会这样的理想,无意嘲讽理想的意思。只是,999个热血创业者,最后可能都归于平庸,剩下1个,因为踩到风口,真的成功了,你会认为他就是天纵奇才吗?
也许,很小的概率是,但更多的概率其实不是。他们也许自己认为是——热血的青年是很容易相信理想的,一如在漂泊在横店的数万群演一样,他们有时候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影帝”的材料,只是怀才不遇而已。
(四)
再来说霸王茶姬抄奢侈品大牌的事。
还是之前的逻辑,霸王茶姬是“方法论”式的抄袭,以下图为例——
Dior的设计方法论是“青花瓷的底色+国画工笔画底纹+藏青色的腰封+白色字体”,霸王茶姬只需要按照这个方法论,就很容易做出对应的设计。
但你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抄袭吗?
但其实,这其实是霸王茶姬又踩中了另一个风口——那就是“大牌平替”。
我们之前就讲过目前消费品领域在国内有三类主要的品类战略——
1、白牌:
产品力80分左右,价格在40-50分,无品牌资产。前面讲过,目前很苦逼。
2、奢侈品:产品力90-95分,价格300分,品牌资产丰富。但很显然这条路很难。
3、大牌平替:产品力85-90分,价格65-70分,有一定品牌资产,这条路还有大量的红利。
白牌(太苦逼),奢侈品(太难),还有就是“大牌平替”(有红利)。
而当下的国内市场,N多“大牌平替”的品牌也正在被证明,这个方向还有很多红利——
比如,戴森的平替徕芬——
moncler的平替高梵——
以及各种大牌的平替“zara”——
那么,霸王茶姬的各种仿大牌的设计,其实就是迎合了消费者的“大牌平替”的需求,而对大牌平替有着旺盛需求的,几乎就是中国的3亿新中产。
还记得“fendi+喜茶”的联名卖爆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