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人的通病,女人越会要,他越爱你!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 | 陈均:谭鑫培为何被喝倒彩——《盗魂铃》琐话

文史知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20 15:10

正文




作为京剧黄金时代的名伶之魁首,谭鑫培先生留下了诸多野史逸闻。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则都与一出戏有关,这出戏的名字是《盗魂铃》。 《京剧知识词典》解释云:


猪八戒途中遇女妖,女妖将其诱入洞中,洞中系有“魂铃”,摇动时即能摄人魂魄。八戒将其盗走,众妖随后追击,孙悟空接应八戒,力败群妖。故事不见《西游记》。谭鑫培、王又宸等曾演出,仿照《戏迷传》,专为反串演唱各个行当唱段,无故事情节。


从这一叙述来看,《盗魂铃》虽是西游戏,但看起来只是借用了《西游记》的人物设置,故事无考,或者并无故事情节,只是反串和竞唱以求热闹而已。


谭鑫培与这出《盗魂铃》有很深的关系。 一则逸闻是说《盗魂铃》的演出与谭氏有关,李洪春曾讲述:

一天,西太后传差进宫演戏。 谭鑫培因为闹肚子,进宫晚了。 西太后知道后很生气,传见他。 问他为什么误差。 谭鑫培说是因为闹肚子、走动较多,故此来迟。 西太后说你误了差我得罚你。 谭鑫培说情愿领罚。 西太后说我罚你唱《九狮岭》的猪八戒。 谭鑫培一愣,心说你明知我不会,可罚我唱八戒! 说不会又不行,叫抗旨不遵,更得罪上加罪。 只得领旨下殿,准备演出。 他到了后台,急忙找到王长林,问他八戒怎么演法,王长林给他说了个梗概,将说完,戏就开始了。

本来八戒的单场是没有大段唱的,因为是丑角应工嘛! 可谭鑫培别开生面,没上场就先来个“龙凤阁内把衣换”的西皮导板。 上来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原板,只要合辙,不管是什么戏上的,就给唱上了。 加上表情、身段、把子的配合,真是声情并茂,别具风格。 就连见到狮子也加上了一大段“先瞧头、后瞧脚,再看看模样好不好……”的“数来宝”。 至于后边的开打,更是又滑稽又火爆。 因为谭鑫培有武丑、武生的底子。 ……后来《九狮岭》就缺头少尾,只单唱《盗魂铃》一折。 一出以武旦为主的戏,变成了一折以老生为主的戏。 至于与妖精一起大唱什么学“四大名旦”、反串“二进宫”之类的表演,是仿《戏迷传》《十八扯》,这是后来加上的,不是谭鑫培的发明。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从上文中可知,经过谭鑫培临时钻锅、演出,《盗魂铃》由武旦、武丑的戏,变为老生、武旦的戏,其中有老生的唱段展示,也有火爆的开打场面。 文中《九狮岭》的戏名无考,疑是《狮驼岭》的讹音或变体。


另一则更为著名的故事是谭鑫培晚年在上海演《盗魂铃》被喝倒彩,铩羽而归的轶事。 此处引陈定山《春申旧闻》(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


……一日,杨贴《猪八戒盗魂铃》,学唱各种生、旦、净、末、丑兼翻四只台,沪人空巷往观。谭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贴《猪八戒盗魂铃》,沪人亦空巷而往。及唱,无学南北腔调,观者已渐哗矣。及登四只台,以年老失功,竟无法翻腾,而缘着桌脚子爬下。有小报界人刘束轩者,少年气盛,在包厢中大呼倒好。时许少卿为新新舞台主,亦恃势气盛,自后掴束轩颈,而风波轩然起矣,次日小报界无不攻击谭鑫培,至于体无完肤,刘许亦相见公堂。谭大愤,不终约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沪唱戏。

谭鑫培最后一次上海演出所在地新舞台

关于在《盗魂铃》里猪八戒是否要从四张桌子上跳下,历来有正反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谭鑫培不能完成这一动作,故而省略,如陈定山所述“年老失功”,因此被叫倒好; 另一种看法认为谭鑫培的演法符合猪八戒的性格,不仅是谭氏善于演戏的证据,被叫倒好纯属于上海观众不懂戏。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就是如此述说:


我们只要把猪八戒的性格分析一下,就知道谭老板的不翻下来是对的,果真翻下来倒不合理了。

这完全是一出无理取闹的趣剧,决不是卖弄武功的大武戏。谭老板最擅长的是掌握剧中人的性格,他用这种滑稽姿态演出,是不会错的。等他下了桌子,还有几段唱功,都是学的别人的玩艺。


那么,谭鑫培为什么,以及是否应当被叫倒好呢? 《盗魂铃》是否如梅兰芳所说“是一出无理取闹的趣剧”呢? 这涉及《盗魂铃》一剧的变迁史。 也就是《盗魂铃》从哪儿来,又是怎么变化的。 在程砚秋收藏的宫廷曲本里,我偶然发现有一个叫作《窃铃》的抄本,这个抄本又署名《狮驼岭》。 抄录者叫曹文澜。 曹氏是乾嘉时代的名伶,往来于宫廷与苏州之间。 此抄本注明抄写时间于“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距今已是二百零五年,是现今所见到的该剧最早的抄本。

自康熙时起,宫廷开始将《西游记》小说编撰为剧本,名为《昇平宝筏》,并逐步建造适合《西游记》“上天入地”的三层大戏台,最后达五座之多。 宏伟的戏台建筑,不仅适合演神仙鬼怪之戏,而且往往被当作外交礼仪的场所。 《昇平宝筏》的版本较多,完整的剧本分为十本,每本二十四出,一共二百四十出,可以连演半月以上。 这一体制和规模,也成为《昭代箫韶》《劝善金科》《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等宫廷大戏的标准。

除了规模庞大、需要动用几百甚至上千名演员的宫廷大戏外,《昇平宝筏》也被编写或保留了可以独立演出的小型本戏和单出散出折子戏。 小型本戏,如《宝象国》将白骨精和黄袍郎的故事编在一起,《狮驼岭》将狮驼岭与柳迎春的故事编在一起。 单出戏,见于记载的,如与元杂剧《西游记》相关的《认子》《北饯》《学舌》等折。

抄本《窃铃》不见于《昇平宝筏》的狮驼岭故事单元,但是从狮驼岭故事里宕开一笔,有些类似于小说《西游补》在《西游记》“三借芭蕉扇”后又写了一个鲭鱼精的故事。 《窃铃》之故事,说的是猪八戒盗魂铃,和现在的《盗魂铃》情节设定大致相同,但不同处在于,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西游记故事,如猪八戒为何盗魂铃……猪八戒为何盗得的是假铃? 女妖从何而来……等等。 这些在现今的剧本里已是阙如了。 《窃铃》为曲牌体,这也是宫廷大戏里的标准样式,唱昆腔和弋腔。 由武丑与武旦唱对手戏,主要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土地、狐精、另一女妖。 在故宫所藏的宫廷戏画《性理精义》里,有一幅《盗魂铃》描摹的是猪八戒、孙悟空与青蝎精、红蛛精相斗的场面,和此抄本恰好相合,只是女妖的名字不同。 这幅戏画说明《盗魂铃》在宫廷曾有演出,而且根据《昇平宝筏》,有不同的演出变体(青蝎精、红蛛精出自《西游记》),所以宫廷画家可以画下这一场景。

宫廷戏画里的《盗魂铃》

《窃铃》抄本显示,这出戏的特色是前有戏谑(猪八戒与女妖插科打诨),后有武戏(孙悟空、猪八戒与二女妖、群妖大战,并冲入阵中)。 在故宫所藏昇平署本、车王府所藏曲本里,这出戏变成了乱弹或皮黄本,加入了更多的戏谑成分,如猪八戒拉出四小猪助战。 但故事逐渐演化,如狮驼岭的原文本被淡化乃至消失,狮驼岭变成了石头铃,或另安排了有五头狮子出场的“狮驼岭”,逐渐失去故事构造时的文本语境。 虽然如此,演法却变化不大,依然是前戏谑后开打。

到民国时期,《盗魂铃》的演法有所变化,以《戏考》第十五集里的《盗魂铃》为例,我们看到,首先演唱变为皮黄老生展示唱腔,此前的几种宫廷抄本里,无论是昆腔还是皮黄,皆有男女对唱的场面。 但《戏考》本里,猪八戒由武丑变为老生反串,并演唱老生经典唱段。 这一变化,当是谭鑫培临时创造,并成为潮流。 猪八戒与女妖之间依然有常规的戏谑场景,结尾是火炽且激烈的大开打。 这一开打场面,在宫廷抄本里只有简单叙述,但在《戏考》本里,则有较为详细的提示:


引猴上入阵穿四门打介,猴下。 四小猴上,翻跟头上,高下。 净引八戒上,入阵。 四小猪上,翻跟头介上,高下。 八戒上高,比介,跳下。 净众随下。


由此可见,猪八戒翻下桌子乃是此剧的规定动作。 在《戏考》的本剧说明里,也有对《盗魂铃》特色的描述:


是剧情节,无甚精彩。沪上各舞台,每逢排演,座为之满。推原其故,本应武丑串八戒,而易以鼎鼎大名之文武须生,其魔力之入人深,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谭鑫培在中年时,最为拿手之剧。盖于角斗时须高台方桌四五只,由上反跌而下。艺员中之能力薄弱者,不敢轻于尝试。近来杨四立王又宸所演,亦颇可观,其唱做工夫,并皆佳妙。


此剧的特色已变为: 前面展示老生唱腔,后面激烈武打。 谭鑫培虽是老生,但早年以演武生闻名。 在《同光十三绝》画像里,扮演的是黄天霸。 翻桌子自然不成问题。 所以,当初谭鑫培创立《盗魂铃》的新演法,大约只是改变前半段的演唱,而后半段的武打并未省略。

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对名伶演《盗魂铃》时猪八戒翻桌子,往往也大加称赞,如1912年的某期《图画剧报》还配有杨四立从四张半桌子上跳下的漫画。

盗魂铃(《图画剧报》1912年第50期)

《盗魂铃》的变体还在不断产生,如李万春在1957年演《盘丝洞》《盗魂铃》,将这两出连演,又增加情节,使之成为一出人数众多、武打激烈的大戏,还添加了李万春当场绘画的噱头。 而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慧芳多次演出《盗魂铃》,并拍摄彩色电影,或因时长限制,将《盗魂铃》截头去尾,变成了一出猪八戒与女妖竞唱的热闹戏,窃铃之缘由以及开打被删减乃至消失无踪。 真正是变成一出《戏迷传》了!

让我们再回到谭鑫培的年代。 当谭鑫培在上海演出之时,《盗魂铃》的演出正是以老生反串与大开打为特色,虽然这种演法是谭鑫培首创,但此时谭鑫培已不能再演翻桌子,而是创造了猪八戒爬桌子而下的诙谐场面。 尽管这一演法在北京曾演过,也得到认可。 但来到上海,在习惯于大开打的热烈场面的上海观众面前,仍然未能被接受,因而成为谭鑫培演艺生涯的滑铁卢。

这两则谭鑫培演《盗魂铃》的轶事恰好是一“首”一“尾”,“首”是谭鑫培改变并创立了现今所知的《盗魂铃》演剧样式。 《盗魂铃》剧因以老生反串武丑,也被认为是谭鑫培所擅长的诸剧里很特别的一出。 “尾”即谭鑫培的演剧由盛转衰,面临新兴伶人的挑战,最终失意。 伶界大王谭鑫培的退场,有几个重要的标志,如与梅兰芳打对台失利,在上海演《盗魂铃》被喝倒彩。 虽然剧界的更替事属平常,也有戏剧潮流的兴衰在焉。 但《盗魂铃》一剧的演变史可为此作一注脚,并成为这个激变时代的一枚剪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 2019年第8期“戏曲苑” 栏目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19《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一、去往邮局征订,邮发代号2-271。

二、咨询伯鸿书店购买,联系电话: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伯鸿书店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一层)。

四、需要网上购买的读者,请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京东商城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后在搜索栏搜索“文史知识”,即可看到《文史知识》的订阅信息,按照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五、集体订购电话:010-63458229。

六、您也可以添加《文史知识》的微信公众号“wszs1981”及时获取《文史知识》的更多信息!征订在即,请千万别错过。

七、敬告读者:自2018年7月1日起,《文史知识》编辑部不再接受任何购买咨询,如欲购买《文史知识》新刊、过刊、历年合订本等销售问题,敬请致电中华书局伯鸿书店(010-63458912、010-63265380),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订阅


《文史知识》(月刊)邮发代号2-271,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 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2-9869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458229

(邮购 每册15元,挂号每次另加3元)


微信号:wszs1981

QQ群:363031535(迁移中)    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