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芯师爷
最及时且有深度的半导体新媒体。每日解读半导体科技最新资讯、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信息,分享产业研究报告,并打造中国最大的半导体社群与生态圈,欢迎加入半导体专业人士的圈子!旗下媒体:今日芯闻、全球物联网观察、机器人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茶馆  ·  B站盈利,网易公布2024年全年收入丨一周要闻 ·  21 小时前  
独立出海联合体  ·  《幻兽帕鲁》全平台玩家已经超过了3200万人 ·  3 天前  
游戏研究社  ·  能玩一辈子的格斗游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芯师爷

一颗小小芯片,为何中国二十多年都还没有搞定?

芯师爷  · 公众号  ·  · 2019-07-22 19:09

正文

芯片,一个特别专业的领域,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走进大众视野。


在“华为风波”中,当海思亮出“备胎”的时候,国人除了兴奋,更是新增了一层担忧:哪些产品是我们就算早早准备,但技术差距还比较大?


—— FPGA! 答案跃然纸上


近日,在36期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 也强调到:“如果战略性芯片依赖进口,或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什么是FPGA?


从定义上来讲,FPGA(Field Programmabl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在PAL、GAL、CPLD等可编程器件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属于集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门类之一,与微处 理器、存 储器、AD/DA 并称为四大核心器件

目前,在芯片市场主要分为CPU、GPU、FPGA与ASIC四大类型,在便利性、易用性、性能功耗及开发难度等方面,各具有优缺点:



具体而言,CPU和GPU由于引入了编译系统,可将高级的软件语言翻译成为机器可以识别的指令,从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和易用性。相反,FPGA和ASIC芯片直接使用晶体管门电路实现运算,由于没有中间层级, 晶体管的效率更好 ,但是也牺牲了部分便利性和易用性,且开发的难度相对较高。

对于FPGA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重复编程,灵活性上高于专用芯片ASIC,性能和实时处理能力优于CPU, 常用于设计及验证环节 ,以此加速产品的上市时间。但是由于其采用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架构,相对于CPU和GPU而言, 编译难度较高 ,应用开发门槛偏高,并不适合海量应用。

FPGA国产化为何如此难?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FPGA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地都要经过艰难的历程。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FPGA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83-1992年

发明时代: 产品逻辑门数量和工艺不具备竞争优势,不受市场重视。

1992-1999年

扩展时代: SRAM制造工艺和EDA软件的引入,使得FPGA容量翻番和成本减半,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2000-2007年

积累时代: 成功在数据通信市场打开局面,成为数字系统中的通用组件,并开始从门阵列向集成可编程逻辑的复杂系统过渡。

2008-2015年

系统时代: 为解决系统设计问题,FPGA越来越多地整合系统模块和功能,并推动了各类工具的发展。

2015年以后

智能时代: 成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加速平台,多核异构和自适应计算平台成为新的方向,软件开发者开始融入到FPGA的软硬件生态系统。


从发展历程来看,从1984年美国Xilinx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FPGA产品XC2064算起,之后十多年间FPGA并没有如预想般受市场青睐。由于进入的门槛高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使得 越来越多厂商在“尝鲜”之后,便匆匆离场

历史上的FPGA公司

这30多年的发展, 有40多家企业退出FPGA市场 ,其中不乏像TI、AMD、IBM、 Toshiba、Samsung、Motorola这样的大公司。目前国外仅存四家FPGA公司,分别是Xilinx、Intel、Lattice和Microsemi。除此之外,另外两家公司Quicklogic和Archronix仍在苦苦挣扎。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想要在FPGA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得破解 专利和生态两座大山。

由于国外企业起步较早,Xilinx和Altera两大巨头已经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并且和Lattice、Microsemi等公司通过 近9000项专利 构筑了牢固的知识产权壁垒,对于后进入者设定了重重障碍,这也是鲜有公司进入FPGA领域的重要原因。

国内FPGA市场份额情况(来源:紫光同创)

直至2010年左右,随着FPGA部分专利技术开始到期,我国才出现了几家采用正向设计的FPGA企业。但是此次 全球FPGA产业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国内企业自成立之初,便面临着强大的生存挑战。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FPGA市场约为6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30%以上,Xilinx、Altera和Lattice 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产厂商占比非常低。

从产业链角度而言,FPGA涉及到单元架构、IP、EDA软件、制程工艺、封装技术、专业人才等诸多方面,并且缺一不可。 知名半导体专家(《芯事》作者)谢志峰博士 也认为:“发展FPGA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共同发展,如果国内芯片制程工艺达不到要求,FPGA产业很难达到最先进的水平。”

FPGA需要芯片、EDA工具及IP完整生态

(来源:紫光同创)

虽然说在硬件设计上,通过架构的创新 可以绕开国外巨头的技术封锁 ,但是在高端EDA软件方面,我国依然严重依赖国外公司,因此也限制了国内FPGA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如此,在经过近20多年发展,国内企业仍只能够完成低密度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离数亿规模的高端产品还相差甚远。

此外,以Xilinx为代表的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20多年,形成了非常强的产业生态,使得国内厂商进入的门槛异常高。由于FPGA产品的生命周期非常长,并且对于上游技术依赖很强, 一旦使用很难实现完全替换

这一点,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范益波也深有感触 :“在院校及科研应用领域,对FPGA性能要求比较高,目前主要采用Xilinx公司高端产品,国内FPGA企业还很难涉足。而在通用FPGA领域,国外企业产品线已经非常完善,并且价格上也不贵,国内产品想要实现替代是非常难的事情。”

范益波认为 ,虽然说国产FPGA面临的处境比较艰难, 但是还必须得做 。因为硬件的发展将带动配套软件的进步,如EDA设计软件,这也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发展自主FPGA的战略意义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FPGA虽然起步艰难,但是作为战略性芯片如果不能实现自主化,将 严重影响我国信息安全及未来科技发展

首先在军事国防等特殊应用领域,虽然说FPGA的使用量占比不大,但是对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异常严苛,涉及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安全,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通信、雷达、高端波束形成系统等领域。据相关统计显示,国内 90%的大型军用电子设备 都要用到FPGA。

以大型相控阵雷达为例,需要通过不同的T/R组件构成处理单元,对信号进行放大、移相、衰减等, 每个单元中都需要一个FPGA 。而在一个相控阵雷达系统中,这样单元数量往往达到数千个。如果不能够实现自主化,除了在供应上受制于人之外,还对国防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是FPGA最大的目标市场通信领域,目前全球正处于4G向5G发展的阶段。根据天风证券数据,一个5G基站对FPGA需求量几乎是一个4G 基站需求量的两倍,使得FPGA的价值量 比4G基站多大约1000美元 。而随着海量MIMO、云RAN、RRU/BBU的重构等,使得通信产业将经历较长时间的优化和迭代过程。

由于FPGA具有可编程特性, 非常契合这一迭代过程 ,只需要升级通信协议即可满足迭代需求,在端到端网络线卡的包处理方案、背板互连,网络接口的帧生成器和MAC层通信管理 ,粘合逻辑、I/O扩展,光传输,信源和信道编码 ,数字调制和扩频,CFR (Crest Factor Reduction) 峰值因数抑制,DPD (Digital Pre-Distortion) 数字预失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全球FPGA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来源天风证券)

针对通信市场, 紫光同创市场总监吕喆认为 :“通信市场历来是FPGA的主要目标市场,份额超过40%。虽然短期内,国产FPGA方案在逻辑规模和性能方面能够提供的支撑还有限,但5G带来的市场增量, 确实是国产FPGA加速成长的一个机会 。”

对于国内FPGA未来发展, 吕喆充满信心 :“随着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像FPGA这种通用型芯片平台,通过工艺节点的演进来大幅提升性能和降低功耗的路径,将会越来越艰难,而 应用驱动下的架构创新 ,可能会成为未来国产FPGA弯道超车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新兴应用芯片设计方面,FPGA早已经被证实 是芯片设计验证阶段的首先方案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为了快速实现产品上市和降低研发风险,企业往往通过采购国外高端FPGA进行验证及仿真,以提升芯片流片的成功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