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迎接这包麦片的,不是中国消费者的惊恐,而是喜爱。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去年,刘洋投身进口食品行业,做起了日本零食代购,“竞争相当激烈”。他没想到干了才一年多,连本都没赚回来,消费者的口味又变了。
朋友在日本联系卖家,刘洋在国内联系买家,然后商品直接从日本发给消费者。他甚至从没去过日本,也没听说过那个《关于进一步加强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公告》,在日本的商品选购完全是“看顾客想要啥”,并不会特别留意原产地。
他没想到“顾客至上”也会出事。他更想不明白:“大家一开始都说进口食品好,怎么一下子全变了呢?”
通过代购、海淘或者自贸区进口的食品不属于“货物”,而是“私人物品”,因此不需要像一般贸易的商品一样,经过检验检疫等程序,也就逃脱了监管政策的约束。“等于你个人在国外买东西寄到国内,是由个人来对这个商品的质量负责。”俞望辰说。
“进口食品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来路不明同样有可能存在风险。”朱毅表示。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此前发布的《“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中国相关部门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828批、6.8万吨,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包括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和标签不合格等。
除了食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云无心认为,在这类非正规渠道进口过程中,无论是包装、运输、储存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让食品安全受到影响的风险。
“可能出现包装破损,或者被混装运输。”云无心说,“关键在于出了问题消费者无法正常地追责和维权。”
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食品安全法》相较于6年前的版本,“食品进出口”一章的字数增加了一倍,几乎每一条都被详细地扩充、解释。但始终未出现关于代购、海淘、跨境电商的条款。
直到去年,财政部发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经过1年的过渡期,今年5月11日,该规定将在天津、上海、杭州、宁波等10个试点城市正式实施,要求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须按货物验核通关单,并对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等商品提出了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
短时间内,这款日本麦片在中国不可能轻易买到了。留给刘洋继续纳闷的时间不多了,店铺还在不断亏损。他不再徒劳地给顾客直播吃麦片,也再也不想为顾客代购这款商品,而是跟朋友商量,以后进货“一定要看一下产地”。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刘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