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苏剑、蔡含篇
要点:
●猪肉、燃料价格上涨,导致CPI增速0.1个百分点上涨。
●汽车、医药制造业价格增速趋势性上涨,映射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术进步红利释放,短期通胀无忧。
●贸易摩擦、去产能、调结构,增加了PPI增速上涨的风险。
2018年6月,CPI同比增长1.9%,较前月上涨0.1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长4.7%,较前月上涨0.6个百分点,价格增速平稳运行,并未出现大幅波动。
本月价格数据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第一,本月CPI同比增长1.9%,较5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这0.1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猪肉价格、燃料价格上涨的贡献。另外,短期波动,服务价格增速继续小幅下滑。总体来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继续低位运行,物价相对稳定。
第二,本月PPI同比增长4.7%,较5月份上涨0.6个百分点,两部分原因导致PPI增速的上涨。其一,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2017年年初受环保限产影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错峰生产,在2017年5、6月份原材料价格出现了显著的回落,对本月形成低基数效应,是拉高本月PPI增速继续上涨的原因之一。其二,能源价格的上涨仍然是促进PPI增速上涨的原因,本月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上涨19.9%,涨幅扩大5.1个百分点。
第三,工业结构变化继续,与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价格大幅波动不同,自2017年以来,汽车、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医药制造业的价格增速持续平稳上升,反映出新兴产业的健康、平稳的发展状况,工业结构变化进行中。
走势预判:短期通胀无忧,长期PPI增速不存大幅下滑的基础
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认为未来价格走势或将为“短期通胀无忧,长期PPI增速不存大幅下滑的基础”。
短期通胀无忧
按惯例,各国一般将CPI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虽然当前CPI增速应该几近触底,大概率反弹,但受供给充足的影响,短期内通胀依然无忧。
对于2017年以来的低通胀率,我们认为主要是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一,相对稳中偏紧的货币环境(当前M2同比增速相对较低);其二,供给相对充足。其中,货币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形成的CPI增速也是波动性的、非趋势性的。与之相对,供给相对充裕,导致的CPI增速走势是趋势性的。我们认为,技术进步为相对充裕的食品供给提供了根本保障。受可得数据的限制,我们只能粗略地间接推断技术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食品的供给从两个途径产生影响,一个是对食品供给数量的影响,另一个是对食品供给成本的影响。技术进步对食品供给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增加了食品的供给数量。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秋粮、夏粮、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是逐年递增的。例如,2017年夏粮的单位面积产量是5119.1公斤/公顷,每公顷比2008年多产618.01公斤,是2007年的1.17倍。技术进步对食品供给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低流通中的农产品成本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冷链物流运输降低了品质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品质农产品的供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公路冷链运输车的保有量、产量均有所上涨。2016年公路冷链运输车的保有量为11.5万辆,是2013年的近2倍,2011年的3.5倍以上。公路冷链运输车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水果、蔬菜、肉蛋等农产品,这间接粗略的反映了运输业技术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这种通过供给来影响价格的影响因素是长期稳定的,将长期持续的影响CPI的走势。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年内通胀无忧。
长期PPI增速不存大幅下滑的基础
对于PPI同比增速的未来走势,我们认为,应该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状况,但不排除工业品价格在大起大落波动中上涨的状况存在。这主要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
国际影响方面。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工业品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空间。一方面,在外贸收缩情况下的“扩内需”,最终将落脚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与当前相比)。货币的释放将通过产品的价格得到反映。另一方面,贸易摩擦或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化工业”的脚步,即全球主要国家加快发展本国的高技术工业产业,这将会聚集全球资金于工业领域。企业看的是利润,投进去的资金将通过工业产成品的价格折射出来,对工业品价格上涨起到促进作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美国、德国、法国的PPI增速走势还都是一致的。
国内影响方面。虽然当前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但从近期的调控政策来看,“调结构、去产能”的意志坚定。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供给将显著收缩,对工业品价格的上涨产生刺激。尽管存在错峰生产等调控措施,但只能对价格的波动起到平滑作用,抑制工业品价格大起大落引发的其他风险。供给总量的收缩,对价格产生的是趋势性增长的影响。
因此,我们预计后期PPI增速存在上涨的压力。当然,这一切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国内经济形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总需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简介: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