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最近的数据, 就几个字,需求不足,而且是严重不足。
解决需求不足,要怎么发力:
一是降低利率,最近降息呼声很高,而且看了社融数据,可能就在开会前会降下来。
降下来,有两个好处,利率低了,负债成本进一步下降,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就会修复。
有了需求,资产的估值就可以提高,债务负担下降,资产增值,那么现金流就会改善。
那上面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呢?
我们看一下货政报告中的表述吧:
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升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看一下这句话的威力。
再推动企业和居民的信贷成本稳中有降,那么这个趋势就很明朗了。
问题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应该会在开会前,这样子大家对于会议的期待才会更高。
另外,财政也会进一步发力,增加政府债务的支出,让政府的支出增加替换居民和企业和减少,每次遇到需求不足,就都这么干了。
今年这个方向努力得怎么样了?
专项债、一般政府债、特别国债,都在搞了,可以说声势浩大,但效果寥寥。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如果效果好了,需求是会上来的,奈何并没有
其次,再看一下今年的目标:如果是5%,那么算上1.5%-2%的通胀,你需要的增长得6.5%-7%了,这个数字,有点太高了。
那再往下推,这投资增速和政府的名义支出,也要跟上这个速度吧,讲真,很难。
如果政府和居民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的话,那么在大量提前还贷的情形下,政府应该加大杠杆。
所以,财政还得再发力吧。
现在老听到地方说事权与财权不平的问题,确实,在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钱越花越少,中央的钱越攒越多。
如果地方没有钱,干不了事,那么理论上就应该由上面进行兜底,在花钱的领域,比如化债、比如稳地产、比如其他民生支出,那么上面就要更加大力度
可以预期一下,会议对于这块的方向和措辞。
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变一下局面了,地方太不平衡了。都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如何去调节地方的不平衡?转移支付,肯定会有新的变化和举措吧。
另外,现在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还是有差别的,体量太少,那么就得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上面权威定调:新质生产力是要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标志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新质生产力?我们了解到,地方对这个概念还是很有分歧的。
但可以确定,这个不是和新兴产业划等号,而是包含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一定是符合产业升级的方向,对于传统的行业的升级,除了新三样以外,还有地方的新基建,和环境绿色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