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玄鸟书屋
玄鸟书屋关注阅读、教育、国学、历史、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猿  ·  离谱!下载 DeepSeek 将判 20 ... ·  昨天  
北京晚报  ·  即日起,WTT取消所有强制参赛要求! ·  昨天  
北京晚报  ·  即日起,WTT取消所有强制参赛要求!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开源模型未必更先进,但会更长久 ·  4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Open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玄鸟书屋

《好的故事》:失落的爱与乡愁

玄鸟书屋  · 公众号  ·  · 2024-04-09 10:11

正文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 ……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 ——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


昏沉和烦闷: 编制好故事之心理动因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通过昏暗的灯罩,繁响的鞭炮,缭绕的烟雾以及昏沉的夜营造了一个昏沉,烦闷和黑暗的环境及心理感受的氛围,而正是此种环境和心理感受,引发了作者在梦幻中对好的故事之回忆,编织和沉迷。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梦幻有心理补偿功能,人沉入和编织梦幻是源于现实的缺陷和压抑。 那么造成此种昏沉,压抑和烦闷的原因是什么呢?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 此处的石油是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意味着我们已经被西方的入侵带入了与传统田园牧歌对立的高度物质化的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也意味着与中国传统文明完全异质的近代西方这个大他者之存在。

“鞭炮的繁响”则跟春节有关,因为鲁迅写这篇文字的时间是一九二五年春节前后,此时他正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教育部供职,是年鲁迅四十四岁。

通过以上的信息我们起码可以分析出作者昏沉烦闷体验之五重原因。一是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性异化和田园牧歌的失落;二是出生小乡镇的作者远离故乡,处身繁华大都市的孤独之感;三是人到中年之后,美好童年记忆失落;四是正逢春节, “每逢佳节倍思乡”,这种由节日积淀的乡愁情结又会引发心理的异样波动;五是当时北洋军阀乌七八糟的昏暗统治这样的社会政治现实在内心的投影。其实如果我们了解鲁迅的生平背景还会知道,他的生命体验烦闷昏暗的原因还应该加上与朱安之间无爱无性的婚姻及与二弟周作人之间的兄弟失和。

从人性本能来说,如此的昏沉烦闷的心理体验当然使人很难受且无法承受,于是必然产生出离的冲动,并通过编织美丽,优雅和有趣的美梦来抚慰自己的内心。

故乡印象:经过心理过滤的记忆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闭了眼睛”,“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闭了眼睛”才能“看见”好的故事,即屏蔽了眼前烦闷的现实,而沉入记忆和梦幻之中。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然而这故事却并非凭空的幻想和虚构。它是在记得的故事之基础上编织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此一记忆中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鲁迅的故乡是江南水乡,山阴道则是鲁迅故乡绍兴城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竹,丛树和枯树”这样的植物,“鸡,狗”这样的动物,还有农夫,农妇,村女及和尚这样的人物,及茅屋,塔和蓑笠这样的人造物,皆是鲁迅故乡的山水田园景象,显然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产物和都市意象。

这就表明此一记忆关涉的是鲁迅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关涉的是他失落的乡愁,然而我们知道,鲁迅实际的故乡乃是绍兴,绍兴虽非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然而其实也是城市,并非仅仅只有茅屋和村妇的,鲁迅新台门的家也是近于豪宅的,而且故乡也有杨二嫂这样市侩的小市民。故此,此一记忆不仅疏离了大都市和现代文明,实际上也过滤了作者真实家园的记忆,而是更为纯粹和谐美好的田园山水。在故乡度过的美好童年已经是失落了的过去,它已经非真,只是在记忆中存在,而这种记忆又是选择性的,故记忆亦非真,对于田园山水故乡的记忆就如水中的倒影一般,虚幻而动荡,似乎无法被意识确定和捕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