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
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
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
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阐析:有人问王阳明:“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
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
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