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习近平在福建漳州市考察调研 ·  2 天前  
政事堂2019  ·  真假美猴王的隐藏故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2.17·终篇】袁世凯是怎样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2-17 09:00

正文

今天是2017年1月27日

这是馒头说第 109 篇文章


你看,果然又有群众呼吁写完整了吧?


不过确实也是,写了两篇袁世凯起家发家的故事


如果不写写他的结局,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今天想换换口味的读者,实在对不住了


就让我也过个瘾,把袁世凯这个人写完吧


而这一周,就可圆满称为“袁世凯周”了





老规矩,没看过前两篇的读者,先依次点传送门:


(1)《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


(2)《那一场逼宫的大戏》





【今日引子】

1912年2月17日

孙中山电请袁世凯来南京



1


2月17日这一天,孙中山给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


电报的内容,是希望袁世凯尽早能到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


在让出总统宝座之后,孙中山提了两个条件:一,中国的首都必须是南京;二,大总统必须要到南京来就职。


南方,是革命党的势力范围,孙中山希望袁世凯能离开他的北方老巢,到南方代他实现“共和”的梦想。


可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又怎会听他的呢?


更何况,北京当时建设完备,地理位置便于控制边疆,满清皇族也都还在北京,政府怎么可能迁移南京?


之前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议院搞了一次投票,在孙中山的眼皮底下,绝大多数票居然都投给了定都北京——其中还有同盟会会员。


但孙中山还是执意要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还派出蔡元培一行作为专使,去北京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蔡元培等人到了北京之后没多久,驻扎在北京朝阳门外的北洋军第三镇,忽然离奇地发生了兵变——第三镇的统制曹锟,是袁世凯的亲信。


曹锟,后来著名的“贿选总统”。


现在并没有有力的史料能够证明,是袁世凯直接授意了这场莫名其妙的兵变,但这场兵变,确实大大支撑了袁世凯不肯南下的理由:


我一走,北方就会乱。


果然,兵变之后,北洋军的高级将领发布通电: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北京,大总统不能离开北京。


地处南京的临时政府还能怎么办?只能同意。


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临时政府,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北洋体系,在双方已经完成“和平交接”后,产生的第一次勾心斗角。


毫无疑问,实力雄厚的袁世凯赢了。


但两个集团的矛盾,也就此开始一样一样地从桌子底下,摊到了桌子上面。


2


如果把袁世凯一步步从巅峰走向低谷的轨迹,用一连串的关键词来串起来的话,“迁都”是一切的开始,下一个关键词,是“组阁”。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在正式卸任前,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在法理上做出自己最后的挣扎——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其实,在武昌起义后,临时政府有一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里面规定的是“总统制”——孙中山认为,自己肯定就是大总统的人选,所以需要加强大总统的权力。


但为什么又要急着改成“责任内阁制”了呢?也很简单,接下来当大总统的是袁世凯了嘛!平心而论,孙中山这么改,并不是因为出于自己的权力欲,而是对袁世凯没有信心——他怕袁世凯会独裁。


出乎孙中山他们预料的是,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通过没有任何异议。


后来回过头来看,袁世凯的没有异议,应该是他觉得没有意义——资源都握在他手里,难道会被一纸文约束住?


3月29日,根据《临时约法》,以唐绍仪为总理的第一任内阁班子正式成立。


唐绍仪,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归国后曾任“南北和议”北方全权代表,民国第一任总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沦陷的上海对日本态度暧昧,被戴笠派特务于1938年9月30日暗杀于家中(也有说法为错杀)。


这应该是一个足以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帝国,第一次以共和国的体制,拥有了自己的内阁。


然后,三个月后就解散了。


唐绍仪内阁,由袁世凯嫡系,同盟会员和共和党人(黎元洪和张謇等人组成的一个大党)三派势力组成,共和党支持袁世凯,所以和同盟会斗争激烈。唐绍仪一没权二没钱,留了张请假条说自己生病了,然后就溜到天津去了。


唐绍仪内阁解散,当时已经有50万党员的同盟会自信地提出:要么内阁全是由同盟会党员组成,要么同盟会一个也不参加。


袁世凯这时候还是有耐心的,不同意这个要求,表示希望各势力一起组阁。为此,他又推出了陆徵祥组阁。


陆徵祥是上海人,一直从事外交事务,之前是大清驻俄国公使,没有党派,不拉山头,口碑也颇佳。


袁世凯想,这样一个人来组阁,好歹能太平一点了吧?


没用,和唐绍仪一样,陆徵祥的第二任内阁维持的时间,也是三个月。三个月后,确实没有治国经验的陆徵祥,同样逃到医院去了。


陆徵祥。一战后曾作为民国代表,率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


袁世凯开始发脾气了——老子本来就大权在握,给你们面子让你们组下阁,居然还要瞎胡闹?


事实上,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还是在参议院吵成一团的各党派成员,当时都面临一个巨大的尴尬:刚刚剪去辫子的大多数国人,连什么是“内阁”,什么是“政党”还没搞清,一口气怎么能吃成个胖子呢?


这时候,大学问家章太炎的通电,挠到了袁世凯的最痒处:


“……追念前清之亡,既由立宪;俯察后来之祸,亦在共和……大总统总览政务,责任攸归……宜请大总统暂以便宜行事,勿容拘牵约法,以待危亡……”


这是要大总统独裁啊!


但那个时候的袁大总统,还没有自信到那种地步。


3


从“迁都”发端,从“组阁”发难,接下来是第三个关键词了。


这个关键词,是一个人的名字: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31岁的宋教仁从上海搭乘火车前往北京,踌躇满志。


彼时,由宋教仁牵头组建不久的国民党(整合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已经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


这完全符合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宋教仁的期待。在他的想法中,内阁的作用就是要限制总统的权力——最初,他想限制孙中山的权力,当然,现在更需要限制的是袁世凯。


宋教仁虽然是同盟会里和袁世凯关系还算可以的,但他从来就不相信袁世凯会真正致力共和。为此,袁世凯也对宋教仁相当头疼,只能制造舆论,说宋教仁自己野心很大,想做总理。


总而言之,国民党在参、众两院选举大获全胜后,按照欧洲内阁制的惯例,接下来就该由党首宋教仁去北京牵头组阁了。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已经劝过宋教仁,要小心一些,提防有人暗杀。对此,宋教仁的回应是狂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认为,“只有我们革命党人会按杀人,哪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呢?”


这句话,就说在他动身出发的前一天。


就在那天晚上,在火车站月台上,当着诸多送行人的面,一个矮个子男人从背后对着宋教仁开了一枪。


宋教仁被送行人员迅速送到了医院。他强忍剧痛,拉住送行的于右任说:


“我痛死了,怕是活不下去了。拜托你三件事:


第一,我所有在南京、北京和东京存下来的书,全部捐给南京图书馆。


第二,我家里很穷,我老母尚在,我死后,请各位替我照料了。


第三,请各位继续奋斗救国!不要因为我而放弃责任!“


第二天凌晨4点,经历了手术的宋教仁,瞳孔渐暗,环视四周,含恨死去。


宋教仁在医院中去世


杀手的子弹射中的是宋教仁的小腹,子弹头淬了毒,说明指使人必须要了他的命。


陪在身边的黄兴、于右任、陈其美等原同盟会的兄弟嚎啕大哭。


缉拿凶手!


黄兴和陈其美悬赏一万元,上海租界总巡捕房倾巢出动,很快抓到了凶手武士英,牵连出江苏省巡查长和共进会长应夔丞,又在应夔丞公馆找出他与洪述祖(袁世凯的内务部秘书)和赵秉钧(当时的内阁总理)


从利益关系来看,即将被取代的赵秉钧嫌疑最大。但赵坚决不承认。


从幕后主使来看,袁世凯的嫌疑也很大。但袁世凯也坚决不承认,且缺乏证据。


也就是那段时间,坊间开始有另一个传闻出现:真正杀死宋教仁的,是贼喊捉贼的陈其美。陈其美当然也不承认。


从一些最新的史料证据来看,又有一些人认为,当年指使暗杀的,是已经被宋教仁架空的孙中山。


陈其美。后来也死于暗杀,且没人敢去收尸。最后冒险去收尸的是他拜把子的三弟,叫蒋介石。蒋介石后来一直照料陈其美的两个侄子,就是陈立夫和陈果夫。


案情云里雾里的时候,一系列神秘死亡忽然发生。


4月24日,行凶者武士英忽然莫名其妙在狱中死去(监狱在陈其美的掌控之下);不久,应夔丞居然要求为自己平反(他认为杀宋教仁是为国除害),并要求袁世凯给他发一枚勋章,被暗杀在前往天津的头等车厢;两个暗杀应夔丞的杀手,之后都离奇死亡;赵秉钧在应夔丞被暗杀后,立即下令缉拿凶手,一个月后,在天津的督署里忽然七窍流血而亡……


和宋教仁有关的涉案人员,无一幸免。


宋教仁被刺案,成了一桩悬案,也成了一桩导火索——国民党和袁世凯,基本上已经到了撕破脸的边缘。


这时候,袁世凯又做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向英、德、法、俄、日组成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借钱没有什么问题,当时国内百废待兴,到处需要钱,也只有袁世凯能借的到钱。


问题在于:没有通过国会。


杀人还不算,还越过国会,这不是要独裁是要干什么?


国民党终于掀桌了!


1913年7月12日,追随孙中山的江西都督李烈钧首举反旗,南方诸省响应讨伐袁世凯,史称“二次革命”。


李烈钧。1946年病逝,国民政府厚葬,周恩来前往吊唁。


仓促起事的“二次革命”,在强大的袁世凯面前,只坚持了一个月就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却可能是孙中山所不期望看到的:


第一,首开军队暴动的先河。自民国建立后,至少表面上的“大家讲道理”的面子也被撕开了。


第二,给了袁世凯把柄,国民党人彻底成了“捣蛋”和“破坏和平”的政党。


第三,让袁世凯看到了对手的实力,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你们闹起来,也不过如此嘛!


袁世凯的权力欲望,有了进一步膨胀的空间。


4


第四个关键词:“选举”。


在荡平了那些“不自量力”的捣乱分子之后,到了该给我们袁大总统一个正式名分的时候了。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开始选举属于自己的正式大总统。而大总统的候选人只有一个——袁世凯。


袁世凯的心里还是没底。经过之前的一系列大大小小事件,他的威信已经迅速下降,即便手握军队,也不起作用。


一支由士兵换上衣服组成的“公民请愿团”就这样诞生了。这支请愿团当天的唯一任务,就是把国会围得水泄不通,议员们不选出一个大总统,就不能离开。


哦,说错了,应该是,议员们不选出一个“公民团”需要的大总统,就不能离开。


选举从上午10点开始,第一轮投票完毕后,下午3点才清点出结果:


袁世凯471票,黎元洪154票,段祺瑞16票,孙中山13票,康有为还得了11票,汪精卫还得了2票,当然,还有一个人居然也得了1票——唱京剧的梅兰芳。


不由让人闭眼想象一下,梅先生如果做大总统,会是怎样。


梅兰芳先生


按照规定,当选总统必须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选票,所以,连饭都没吃过的议员们,继续选!


第二轮投票,袁世凯得了497票,依旧没过三分之二,继续选!


此时,天色渐暗,议员们的肚子已咕咕直叫,但国会外的“公民请愿团”已经达到了3000人,他们队列整齐,经验丰富地守住了各个出口,包括窗户和屋顶。


第三轮开始选举前,主持人宣布:不许再写一些乱七八糟的名字了,必须从袁世凯和黎元洪当中选一个!而且不唱票公布被选人的名字了!而且超过半数就可以当选了!


会场里的国民党议员们在暗自串通:我们集体选黎元洪!看他怎么办!


但消息走漏了出去,场外的“公民请愿团”一下子增加到了2万人,而且开始喊起了口号:与国会共存亡!


第三轮投票,袁世凯509票,终于当选!


晚上10点,在开始投票的12小时后,主持人宣布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会场掌声稀稀拉拉,有些议员倒也不是存心的——他们饿得连力气都没了。



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也是袁世凯正式就职大总统的日子。


那场在故宫太和殿的就职典礼,有两个场景值得玩味:


第一个场景,是所有的到会议员都是坐北朝南。要朗读宣誓词的大总统袁世凯,应该面向议员,面朝北面。


但是,袁世凯不肯,他坚持也要坐北朝南——皇帝都是这样面对群臣的。


结果,双方争执不下,袁世凯最终是和议员们并排站在一起,面对空气,宣读誓词的。


第二个场景,是清朝的皇室宗亲溥伦代表退位的溥仪宣读了贺词,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下跪谢恩。


终于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之后理所当然地做了这样几件事: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参与“二次革命”叛乱为名,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10日,因为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超过半数,全解散后,国会已无法正常运作,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1914年2月28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省自治会和议会。


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监督机关和立法机关,全部报销。


5


(好了好了,按照这个节奏说下去,至少还有5000字可以写,最终章最后也要变成连载了。


让我们跳过一些关键词,比如“二十一条”,比如“章太炎”,加快速度吧。)


下一个关键词,叫做“舆论”。


1914年12月22日,冬至。


袁世凯下令,恢复大清王朝的祭天制度。那一天,他穿了一套奇怪的礼服,在众人簇拥下来到了天坛——眼尖的人立刻发现,他的礼服上,绣着十二条龙。


祭天仪式前的准备


在祭天结束五天后,中华民国《大总统法》颁布,其中规定:


大总统一届任期为十年,连任不受限制。


总统死后的继承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大总统会在在世时,会将推荐人写在一张金简上,藏在一个金匮石室里(袁世凯居住和办公的中南海怀仁堂右侧)


那时候大家都传说,袁世凯在那张金简上按照继承顺序,写了三个名字:袁克定,徐世昌,黎元洪(袁世凯死后,后人看到的三个名字变成了: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有说法说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世凯知道已经无法“家天下”了,还是给儿子留条活路吧)


这还是大总统吗?


这不就是皇帝吗?


没有人知道,袁世凯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做皇帝的,但这种迹象,随着1914年年末的祭天之后,到了1915年,愈发明显起来。


尤其是舆论的造势。


首先被大家知道的一个名字,是个美国人名字,叫做古德诺。


恐怕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古德诺那样,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后世指责的对象。为什么?因为这位政法学教授(国际法专家顾维钧的博士导师),曾经参与过《纽约市宪章》起草的专家,在1913年写了一篇论文,叫《共和与君主》。


在这篇文章里,古德诺表示,中国人缺乏必要的政治和文化教育,没有宪政知识和民主常识,所以必须君主专制先行,然后慢慢过渡到宪政——君主不但要世袭,还要由长子继承下去。


没有证据显示,古德诺有什么特别的动机要写这篇论文,可能只是作为自己在中国的感受,随便写写。但他当时作为民国政府顾问的身份,这篇文章在那个敏感的时刻出台,顿时引起舆论大哗。


据说,袁世凯看到文章后,给古德诺送去了一笔稿费:50万大洋。


古德诺


第二个人,是个中国人,他的名字叫杨度。


杨度是前清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时,考察报告的起草人之一,以才情著称,与同盟会其实也一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一直与袁家大公子袁克定打得火热,而这位大公子,被认为是最希望老爹能当皇帝的人。



袁克定。袁克定被认为是怂恿袁世凯称帝的主要人物之一,甚至有过他编造假的《顺天时报》让他父亲阅读。但最新的证据表明,伪造《顺天时报》这一事存疑。


杨度写的一篇文章,叫《君宪救国论》,除了用的语言不同外,基本和古德诺的文章如出一辙:中国的国民没开化,不适合共和,适合君主立宪——但谁都知道,君宪君宪,其实是有君没宪的。


袁世凯看了杨度的文章后,亲自题了一块匾额让人给杨度送去,上书四个大字:旷代逸才。


祭天仪式上身着礼服的杨度。此人也是一生传奇,在拥护复辟失败后,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入党的时间是“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所以不存在投机行为。此事在周恩来1975年病危时透露。


第三个人,叫做严复。


没错,就是那个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当时杨度找到他,希望他一起参加鼓吹袁世凯复辟的“筹安会”。严复一开始是拒绝的,尽管他一直反对共和,但也担心复辟帝制带来的动荡。但最终,严复点头答应了。于是,这位崇尚进化,强调“物竞天择”的知识分子,最终出现在了支持袁世凯称帝的“筹安六君子”名单中。


严复


第四个人,叫梁士诒。


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素与杨度明争暗斗,互有损伤。眼看杨度的“筹安会”风生水起,梁士诒坐不住了,袁大总统真的称帝的话,他的功劳体现在哪里?


于是,梁士诒就组织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宣称如果袁世凯能称帝,则是“四万万人之福利光荣”。


梁士诒组织的那些全国请愿团中,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团体:人力车代表请愿团,北京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当这些可能连“君主立宪”四个字都不会写的请愿团成员们,在北京各处奔走相告呈“劝进表”的时候,你肯能真的会觉得:大概袁世凯就是真命天子吧?


在汹涌的劝进浪潮中,有没有清醒的声音?当然有。


有一个人,写就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直接点名杨度等人所谓的“君主立宪”,是有君无宪,并告诉大家:国体随便变来变去,必然大乱!


袁世凯在知道这篇文章后,派人送去20万大洋,条件是不要发表。那20万大洋,随即被原封不动退了回来。


写这篇文章的人,叫做梁启超。


写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梁启超


但一个梁启超的声音,早已湮没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劝进”呼喊声中。


人有时就是这样,周围一圈人给你呈现和反馈的东西,一旦次数多了,你就会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你会觉得那是“民意”。


踌躇满志的袁世凯,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6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关键词:“称帝”。


1915年10月25日,全中国开始选举国民代表,3天之后,这些代表将针对中国的国体进行投票: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有意思的是,各省的代表投票,并不是集聚到北京,而是在各省督军的安排下,自行组织投票。


各省的投票点和投票方式,惊人的相似:


每个投票点,中西餐俱全,各种酒类、香烟敞开供应,还有歌妓伴唱。


每个代表进入投票点,都要先经过军队的刺刀列队。


所有的选票上,同意或不同意,必须真实写上自己的名字,旁边专人紧盯写选票。


投票时不许交头接耳,速度稍慢,旁边就会有人催促,甚至会有士兵拉枪栓。


1915年12月7日,“全民公决”结束了,1993张“代表”四万万中国同胞的选票,全部赞成恢复帝制。


然后就是各省的“推戴书”,这些推戴书也将成为“传世经典”——所有的推戴书,从格式到内容,完全一样,而且一律45字,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因为在此之前,袁党已通令各省,一字不许多,一字不许少。



接下来,按照流程,袁世凯应该“推辞”了。


在参政院将各省的推戴书连同一封“总推戴书”一起呈给袁世凯时,袁世凯的回复是:“无任惶骇”,“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面的人,当然知道这是“必经手续”而已。


第二封“推戴书”假模假样等了一会后,立刻又发到了袁世凯手里,称如果“我皇帝仍固执谦退,辞而不居”,那么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要“若坠深渊”,因为“天命不可以久稽,人民不可以无主。”


袁世凯说,这……那个……哎呀,好吧!


按古礼,应该是推辞三次才能同意的。


1915年12月13日,一个简陋的“登基典礼”在中南海居仁堂举行,穿着一身大元帅服的袁世凯,接受在京官员的“朝拜”——谁也不知道究竟应该行什么礼,于是有鞠躬的,有跪拜的,还有喊了声“皇帝万岁”的。


典礼为什么那么简陋?因为这不是正式的,袁世凯准备在2016年开年,办一次隆重的,正式的登基大典。为此,他准备了一套价值30万元的龙袍,外加一个价值40万元的龙座。


但是,袁世凯再也没有等来那一天。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打响反袁第一枪,发动“护国战争”。一时之间,当初那些曾签名劝进的将军,督军,包括袁世凯的北洋军亲信,纷纷响应。(参看:《民国第一个被国葬的人》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这个还没正式登过基的皇帝宝座,一共做了83天。


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抑郁而终。


临终的那一刻,全国已是排山倒海的“反袁”之声,在病榻前,众叛亲离的袁世凯,是否会想起他曾经的对手孙中山。


在之前与孙中山的所有较量中,袁世凯几乎是碾压般地获得胜利,但在自己油尽灯枯之际,他是否能领悟到,孙中山的一生,其实仅凭四个字,就足以在精神上超越他整整一个境界。


那四个字就是:天下为公。






【馒头说】


首先,感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这周的“袁三篇”。


细心地读者应该看得出来,第三篇写到最后,明显是刹不住车了,为了避免写得太长,有点草草收尾的意思。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王树增先生的《1911》(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许以后有机会,为了说透一个人或一件事,会来个短的连载。


最后想说两句,关于权力。


权力这个东西,真的非常迷人,又非常可怕。


之前的两篇,其实想展现袁世凯不易的一面。但不用任何解释和理由,袁世凯一步步把好牌打坏,归根结底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权力的贪恋。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抗战期间,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被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鼓舞。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说,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说了一句话:


“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


不管段子真假,看了之后还是能引人深思。


但愿现在的我们,能一如既往,像当初那样保持警惕,保持初心。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阳光留在每个人的心间。




感谢关注写不停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 。新年伊始,工作上的事非常繁重,所以这两周来,写得有些累。


我开始频繁问自己,这么写下去,究竟是为了什么?


直到这几天在后台收到了一位读者发来的留言:




豁然开朗。每天这么写下去的动力,不就是来源于你们吗?


谢谢你们每天的鼓励,我会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大家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