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更多元的输入条件、更与时俱进的技术运用、更底层的逻辑拷问,能促成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们生活的日常空间中发生。”
有方讲座 总第九十一场
主讲 熊星
时间 2024年11月13日(周三)20:00—22:0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方式 本次讲座将于“有方空间”视频号进行直播。点击下方卡片,预约观看!
熊星,XINGDESIGN 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与硕士、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秉承着务实的理想主义,擅长运用技术,创造戏剧性的空间体验,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在创办XINGDESIGN 行之建筑之前,曾在纽约KPF担任高级建筑设计师,并在丹麦哥本哈根的BIG,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UNStudio参与众多不同类型的设计挑战。
讲座内容简介
“我的独立实践,是从2017年开始的。
那并不是个有仪式感的开始,而是从琐碎的偶然和细微的机会里慢慢出发的。
回想起来,我的建筑之路其实始于2003年,我先接受了六年的清华本硕建筑学训练,后入学哈佛大学GSD MArch II,又在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的建筑事务所中实习,直到2016年我从纽约KPF离职,来到上海。
如果做一个比喻,这七年的设计实践,就像很多篇五花八门的命题作文,但我尝试用它们串成一篇长篇小说。我希望它既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也能延续某些思维共性。
设计是一种高浓度的智力投入,就像构思一个精妙的、一举多得的机关,即使看着风轻云淡,也是经过了苦心积虑的精密控制。
这种智力投入的过程,艰难又令人愉悦,并且能与自己相互感知,就像读到书的精彩章节,或者看到画的一处妙笔一样。这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必然会源源不断遇到的)烂事儿对心力的折磨。
设计也是一种有趣的探索。我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约定俗成,科班出身反而赋予了我一些反叛。我相信更多元的输入条件、更与时俱进的技术运用,以及更底层的逻辑拷问,能促成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们生活的日常空间中发生。
这篇‘长篇小说’,我也还不知道结局。道阻且长,行胜于言,于是我的工作室XINGDESIGN就叫做‘行之’了。”
本场讲座,将回顾熊星及行之建筑实践7年来多种多样的设计项目的过程和幕后故事,梳理贯穿其中的思考与线索。介绍项目包括已建成的景德镇陶溪川“云引擎”能源中心、Bluepha BioFAB创新工厂、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等;未建成的包括深圳前海地标、The Ring指环天桥、海口长天中学方案等。在这些形态各异的设计中,贯穿了行之建筑“兼顾想象力与务实、一举多得、几何控制和技术融合”的设计观。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行之建筑
△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 具有东方韵味的曲线形式摄影:苏圣亮
△ Bluepha BioFAB创新工厂 - 水面映衬着霞光摄影:苏圣亮
摄影:苏圣亮
©行之建筑
©行之建筑
2. 微信内搜索“有方空间”视频号,找到直播间,点击进入。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travel2019,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陶溪川“云引擎”能源中心
江西景德镇,2024年
△ 上下两个体量相互错动 摄影:李逸
△ 热闹的夜晚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清华大学建筑馆机动教室改造
北京,2024年建成
△ 展览模式,桌子升顶作为灯具 摄影:DONG建筑影像
Bluepha BioFAB创新工厂
江苏盐城,2023年建成
△ 建筑轴测视角鸟瞰 摄影:苏圣亮
△ 早晨,阳光正好从阶梯上射入 摄影:苏圣亮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上海,2022年建成
△ 站厅呈现出水墨效果 摄影:苏圣亮
△ 站厅层的基本几何形式:飞檐曲线 摄影:苏圣亮
△ 从纯白向粉红的变色瞬间 摄影:苏圣亮
特斯联AI PARK
重庆,2021年建成
摄影:苏圣亮
△ 特斯联机器人中心 - 公园步行入口 摄影:苏圣亮
△ 墙里的机器人坡道 摄影:Arch Nango
华谊万创·新所迷宫墙
上海,2021年建成
△ 由红色穿孔铝板组成的立面 ©UK Studio
△ 墙上的“向左走向右走” ©UK Studio
△ 各个露台式办公空间的附加值 ©UK Studio
上海,2021年建成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