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一看,红军不也很人性化,很有人情味吗?这篇稿子怎么就不能用呢?后来我一查档案,发现何涤宙这个人很可惜。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他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工兵营长,结果被我们俘虏了。被俘虏后,问他能干什么,他说会架桥。这样的话,带着他参加长征,参加长征的时候,逢山过河,像过湘江的时候,搭那个浮桥,就是何涤宙指挥着红军做的,红军就从湘江上过去了。后来何涤宙就被称为架桥专家。李一氓在回忆录里就写过何涤宙。何涤宙到了陕北以后,被分配到红军大学去当干部。结果国共合作了,延安跟大后方来往自由了。当时延安的人,都可以到西安坐火车到大后方去。何涤宙说要探亲,于是就告假离开延安,一去不返。后来我一查他老家的地方志,他回去,到武汉又看见老乡了,看见黄埔军校的同学了,就拉他进了国民党部队了,结果第二年抗战给打死了。你在国民党里边死了,就算不成烈士了,于是这人基本是就被我们的红色历史给抹了。所以他的这个作品也就被删除了。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确实对我们了解长征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就把何涤宙这篇文章,在2006年的时候,收到了中央文献版的《亲历长征》中。我当时认为,这个版本算是收得最全的一个《红军长征记》了。这版本一出来,立刻被南京大学的高华先生关注了,然后高华就作了一篇演讲,红军长征的历史怎样传播的,然后在网上广泛流传,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何涤宙这篇《遵义十日》,他说这篇文章是《红军长征记》的回忆录里,写得是相当的好的。那么这个版本印得也不多,后来卖了没多久,就见不着了。到了前两年,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时候,三联书店就说咱们重新做一个《红军长征记》,让我再修订一回,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往里增加的。这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红军长征记》最原始的版本,叫《两万五千里》。这个版本是一个手写的,用复印纸抄的稿子,这稿子存在哪呢?存在鲁迅纪念馆,怎么会存到鲁迅纪念馆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在这个版本影印的前边,也做了一番考证,这版本怎么来的呢?话分两头。
当年斯诺来的时候,是红色牧师董健吾陪着来的,董健吾跟着斯诺看到了这个《红军长征记》的原始材料,回到上海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在《逸经》杂志上发表了,《逸经》杂志很有名,发表的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就是瞿秋白《多余的话》。我去翻瞿秋白《多余的话》,却突然发现了一篇文章,叫《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这里边第一次说到二万五千里,然后说红军如何如何。这个作者叫幽谷。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英文的,转译到中文又有一个时间差,但是幽谷的这篇文章是1937年发表的,比斯诺还早,这是国内描写长征最早的一篇文章。幽谷是谁?后来董健吾的儿子找上门来了,说幽谷就是我爸。我说董健吾一定是当年跟斯诺一块看了《红军长征记》的原始材料了,所以董健吾写出那么一篇文章来。好,我把它也收到我的《红军长征记》里来。但是这个手抄本,是从哪来的呢?怎么会到鲁迅纪念馆去呢?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志在考证里边就说,这份材料是斯诺走了之后,冯雪峰奉中央的命令来跟鲁迅联络,希望鲁迅能够帮助出版这本《两万五千里》,就是《红军长征记》还没出版之前的这个手抄本。鲁迅当时已经病重,顾不了这件事。于是冯雪峰就把这个版本交给了一个书店的老板叫谢澹如。谢澹如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人是个无名英雄。谢澹如是一个大资本家的儿子,是个阔少爷,但是他跟鲁迅交了朋友,入了左联。他的任务就是出版进步书籍。1931年,顾顺章叛变,周恩来等人都隐蔽了,瞿秋白当时在党内受打击,没人管瞿秋白,瞿秋白逃哪去呢?瞿秋白就到书店找到了谢澹如,说能不能让我在你那寄住一段时间,谢澹如当时也不是共产党,甚至连什么左派组织都没加过,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但是这人特别有良心,他收留了瞿秋白。于是谢澹如故意在报上登了个广告,说家里有一间房子要出租,在南市区,就是大宅后边一间房子,让瞿秋白来认租,这样的话,谢澹如把家人都给骗过去了,家人都不知道瞿秋白跟他有什么关系,就知道一个书生在他家寄住了一年多。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谢澹如敢干这个事,那真是人格过人。鲁迅因此非常相信谢澹如,于是冯雪峰就把这个复印本交给谢澹如了。谢澹如就把这个稿子一直保存下来了,一直保存到建国后。
建国后,谢澹如当了鲁迅纪念馆的馆长,在临死之前,他把这个手抄本交了出来。因为放在鲁迅纪念馆,这里主要是搞鲁迅研究的,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部稿,它在库房里这么一搁,建国后就搁了三十年,等到90年代的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知道有这个版本,看了以后认为这个版本好,比斯诺那个还原始,就考虑把它影印出版,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用《两万五千里》的名义,把这个影印本出版了。我把这个影印本拿来一看,认定这是好东西!好在哪?它比1942年延安版更原始,当年红军写的长征回忆录保留下来最原汁原味的是这个版本,当时是政治部的人复写了几份,交给斯诺了一份,然后冯雪峰又拿了一份。1942年延安出版的时候,做了很多的修订,就是把一些不太合适的词、表述给删了,但是在这个版本里,原原本本的保存着。
举几个例子。当时红军等着过草地,结果张国焘跟中央要权,而且张国焘要南下,当时中央跟张国焘为解决指挥权的问题,为解决南下北上的方针问题,在川西北跟张国焘对峙了两个月,进行争论。这两个月,是最要命的两个月,那么荒凉的川西北藏区,走多远都见不着一个藏族寨子,一下来了十万红军,他们可天天要吃饭,但中央在那天天开会,这些红军就得去找粮食。所以,筹粮是当时最重大的一个任务。红军到处找粮食,什么粮食都吃光了,藏民老乡家的粮食也找来了,地里的青稞麦也收了,然后喇叭庙里的粮食也给拿出来了,都吃光了。为什么红军过草地会饿成那样,每个人都没有多少粮食,每天饿得皮包骨头,那么多人死在草地上,就是因为在川西北待这两个月,把当地的存粮都给消耗光了。这个情况在这个手写本里,是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别说红军战士没粮食吃,红军高级机关的干部都没粮食吃。有一个叫莫休,写了一篇《由金沙江到大渡河——一页日记》,主要就是讲过草地的情况。他说在卓克基住在一个喇嘛庙里,天天都想找什么东西吃。黄镇,就是画长征漫画的那个画家,建国后当了驻法国大使、文化部长的那个黄镇,跟他一块都是政治部的,他们一块天天想法上哪找粮食吃,上哪找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