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19 小时前  
康石石  ·  我在金匠找到了自己! ·  23 小时前  
桂林晚报  ·  刚刚开幕,免费开放! ·  昨天  
康石石  ·  25年国家级A类竞赛变化一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去住养老院,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9-03-24 20:07

正文


文章来源于网络

点击左上角蓝字,每天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


李老的两个儿子,曾经是、如今也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他们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而“ 功德圆满 ”,也是李老在接受我采访时,除了“理性”这个词以外,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在我听来,这四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并不尽是欣慰的情绪,相反,多多少少还有些自我劝慰式的唏嘘。


李老的表述,在我访问到的老人中最有特点。长期的科研思维,使得他的表述极富逻辑性,但又并不显得刻板机械,反而更有一种可信的抒情力量。


结束采访后,我对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诗人的气质。李老哈哈大笑,说:科学本来就是有诗意的。


以下内容,根据老李自述整理——



1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 空巢生活 ,过了将近有十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急救车。老伴儿也想跟着急救车一同去医院,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了。邻居也是好心,担心她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


可是当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老伴儿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她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躺下后,老伴儿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她后来说,那一刻,她认为自己要完了。


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伴儿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后脚跟着前脚,把老伴儿也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这对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2



我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 。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孩子们在“北上广”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稳定,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这样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要说宽裕,却绝对算不上。


两个孩子买的房子都是150平米左右,合计下来,这两套房就将近1000万了。买完房子,他们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


因为太不容易 ,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自私,但老我和老伴儿都能够理解。


按说150平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如果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 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 ,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这样都不可行。


即便我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3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不是没有做过设计。可现在看,事情没有发生之前, 我们的想法都太过乐观了些


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以为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功德圆满”,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那时我们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我们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潇洒。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 人算不如天算 ,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10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


我年轻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时候太多,身体留下的亏欠很大。这一点,算是个变量,我们没计划进去。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在我们的思想里,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谁能想到,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3000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在心理上,我们认为价钱是高了些。老伴儿有些想不通,我还给她做了做思想工作。


我说,既然是市场化了,这个定价一定就是市场自我调节出来的,是被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通过这个价格,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今老人对保姆的需求有多大,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出了这样的价格。


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0千块钱,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这个价格不能说没有一些扭曲。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购买服务,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好不容易,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吗? 远远没有


购买保姆的服务,这种交易方式,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购买其他商品,基本上还有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在里面,但购买家庭养老服务,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


具体的矛盾,我不想复述。总之,这个小保姆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远远和我们的预期不相吻合。


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于是又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500块钱。但是,付出的价格逐渐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 接二连三 换了四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这里面没有不理性的因素,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




4



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是个不可估算的变量,这一点,我们一厢情愿地没有计算在内。


发生在老伴儿身上的危险,让我知道: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不会让我们在突发险情时坐以待毙。


上次老伴儿被救,是因为我们防患于未然,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里。邻居很负责任,我住院后,就担心我老伴儿一个人会有什么不测,一大早敲门问安,没人应门,这才开门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伴儿。


这种侥幸的事,还敢再重演吗?不敢了。


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反正以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任何时候都够得上住院条件。我想,也许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是功德圆满了。




5



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想法呢?


孩子们当然很着急,可也只能劝我们再去请保姆。


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根本体验不到这种买卖关系如今的混乱——不是你支付了金钱,就一定能够换来等值的服务。他们不知道,这种“等值”的要求,更多的还是指人的良心, 是良心和良心之间的换算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


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还算比较克制,如果我也落泪,孩子们会感到震惊的。


我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面前掉过泪。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6



孩子们走后, 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 。不是说我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


护士说得没错,我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情重。这就是 相依为命 啊。我们手拉着手,各自还吊着液体,我觉得液体滴进我们的血管里,就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和老伴儿开玩笑,说这种感觉真好,就好像我们两个人都输进了双倍的药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们这次住院算是赚到了。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我们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比较正规,主要是管理相对严格,毕竟是有那么一个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组织的管理。


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状态决定了,在私密的空间里,相对身强力壮的保姆们,他们绝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还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并不需要过集体生活,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