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开小米YU7实测一千公里# ... ·  2 天前  
腾讯科技  ·  硅谷投资人张璐:Z世代70%时间用在AI应用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第四届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再度启幕,全球顶级大脑集结中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0-10-08 19:29

正文


2020 已走过四分之三。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见证“历史”: 英国正式 脱欧; 新冠疫情暴发并波及全球,造成供应链中断,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美国不断采取更强硬的手段针对中国科技企业,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中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正式向全球 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距离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马斯克再创航天历史,SpaceX 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闭环等等。

美国对中国科技 企业不断采取打压措施,这所有人意识到, 拥有最核心的技术才能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接下来的十年是最为重要的机遇之年。 放眼全球,中国早已是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起巨大反应,在当前的迷局、乱局、变局中,我们更需要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力。

在 2020 年这一特殊时期,你需要做一件事: 听全球最权威的人讲最重要的事!

作为全球顶级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著名会议品牌,EmTech 是全球新兴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规模会议之一。 EmTech 全称是 Emerging Technologies,原意为“新兴科技”,从 1999 年至今的超过 20 年间,EmTech 一直延续着引领全球技术向前的强大创新基因,从实验室到产业,在智慧碰撞的对话与演讲中梳理那些最可能改变世界的新兴科技。

图 |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往届现场(来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2020 年 11 月 19 - 20 日,第四届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将在苏州中惠铂尔曼酒店开启。 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局势,我们希望通过 EmTech China 2020 为关心最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的观众提供一个 近距离接触全球“最强科技大脑” 的绝佳机会。

在本次峰会上,我们将围绕“创新引领未来”、“技术驱动下的医疗生态”、“生物医药的无限可能”、“互联世界”、“人工智能‘新基建’”以及“未来基石” 6 大主题展开,紧扣科技发展脉搏,正面应对全球挑战,通过重磅嘉宾的分享,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解读。

截至目前,6 位全球顶级科技大脑已确定加入我们。 现在,借助对已确认重磅演讲嘉宾核心信息的公布这一机会, 我们向所有人发出这封邀请函,邀请您进入我们的世界,与全球最强的科技大脑思想碰撞

生物医学领域的传奇人物


Robert S. Langer
麻省理工学院 David H. Koch 学院教授
Moderna 联合创始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统计,全球累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 3303 万,累计死亡病例超 99.8 万。 不断增加的确诊及死亡病例数据告诉我们疫情并 没有 消退的迹象,而控制其发展的重要手 段之 一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 在一批与时间赛跑进行疫苗研 发的药企中,mRNA 巨头 Moderna 无疑是率先跑出来的一匹“黑马”: 不仅是全球最先启动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企业之一,其 mRNA-1273 也成为了目前已进入 3 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

如果你对 Moderna 有一个简 单的了解,就会发现,这家公司大神云集,除干细胞生物学家 Derrick Rossi、Flagship Pioneering 首席执行官 Noubar Afeyan、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 Timothy Springer 以及哈佛干细胞研究所首席教授 Kenneth Chien 等外,还有一位就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 Robert S. Langer 教授。 Langer 教授是全球组织工程领域的第一人,他拥有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等多重身份,共计发表论文逾 1500 篇,全球范围内已发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 数量达 1400 余个,所获荣誉奖项方面更是多达 220 余项,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以及被成为“科技界诺贝尔奖”的千禧技术奖等。 除此以外,他还是全球最大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的 掌舵人。

现在,这位建树颇丰的教授即将登上 EmTech China 2020 的舞台, 向我们讲述他 用于临床应用的 生物 材料方面 的创新 与研究进

光遗传学先驱者


Edw ard Boyden
麻省理工学院神经技术 Y. Eva Tan 教授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由近千亿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构成,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就要突破其巨大的复杂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现在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依然有限。 光遗传学的诞生,让大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不仅促进了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帮助我们了解特定神经元与行为的关系,还在神经类疾病的治疗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Edward Boyden 教授就是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先驱之一。 同时,利用这项技术,他在治疗眼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Boyden 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着合成神经生物学课题组,并发明了一系列用于研究及治疗大脑等复杂生物系统的工具,如扩展显微镜(expansion microscopy,通过让被观察的物体膨胀,生物学家甚至可以用普通显微镜看到分子级别的脑部细节)、光遗传工具(通过光激活或抑制特定神经元活动)以及光控纳米脑机接口等。

现在,这位 19 岁获得麻省理工学院三个学位、26 岁就参与开创了光遗传学时代,拥有“开挂”人生的科学家将登上 EmTech China 2020 的舞台,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大脑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在这里听他娓娓道来。

用 AI “反哺”芯片设计


Azalia Mirhoseini
谷歌大脑高级研究科学家

得益于计算机系统和硬件设备的显著进步,人工智能实现了快速发展。 反过来,这又导致世界需要新的硬件架构来满足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 但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工智能应用所使用的芯片都不是专门为其生产的,而更多的是由之前用于视频和游戏的硬件改装而来。 因此,这些来自人类工程师之手的传统芯片在耗能、成本和实用性上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谷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让人工智能进行 AI 芯片设计。 2020 年 4 月,相关论文在 ArXiv 上公布,一时引起了热烈讨论。 而 Azalia Mirhoseini,就是这篇论文的作者。 据悉,Mirhoseini 的系统通过反复试验和自主训练,并基于人工智能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创作出一张芯片设计图(世界上最顶尖的专家也得花几周的时间),并且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芯片速度更快、更节能且成本更低。

Mirhoseini 于 2016 年加入谷歌大脑,目前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 她拥有莱斯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曾获多个奖项,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莱斯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等。

与特斯拉创始元老一起“破解”硅密码,获戴姆勒亿级投资

Gleb Yushin
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Sila Nanotechnologies 联合创始人兼 CTO

“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大概是困扰所有电子产品使用者的头号问题,也 是很多厂商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硅谷有一家公司,正在研发用于电池电芯的硅基结构,旨在通过将锂储存在硅结构中而不是石墨中,来提升电池的储能和充电速度,这家公司就是 Sila Nanotechnologies。

要知道在锂电池中,将锂离子从阴极运输到阳极需要六个碳原子(石墨的构成元素)来储存一个锂离子,但是如果使用硅材料,一个硅原子可以带四个锂离子,就相当于将效率提高 24 倍。 Yushin 教授作为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作为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在 Sila Nanotechnologies 主持攻克技术相关的难题,从而让实验室中的新兴科技走向市场。

联合奥斯卡奖得主,创造真实世界的“阿凡达”


Greg Cros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