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玩元素网
古玩元素网官网:www.shgudong.com 服务导向:提供古玩收藏信息,古董拍卖信息,考古新闻,鉴定服务的平台。 品鉴专线:手机13818437994 固话 021-62170626 QQ:31519634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昨天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昨天  
光明日报  ·  中国好手艺:铁艺灯笼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古玩元素网

国宝文物兮甲盘,用几百美金卖出,如今价值0.6吨黄金,一个字卖出160万,133个字2,13亿元天价!

古玩元素网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7-16 17:15

正文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带你进入古玩行!

北京时间2017年7月15日晚,西泠春拍“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专拍暨中国青铜器专场” 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 国宝兮甲盘 1.2亿起拍,1.25亿,1.3亿,1.4亿,1.5亿,1.6亿,1.65亿,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电话委托报出1.7亿,场内报价1.75亿,再次经过了几分钟的等待,场外1.8亿的报价出现,1.85亿场内,落槌! (佣金价 2.13亿人民币)


买家买下后,第一时间晒出签单

随后朋友圈曝光: 恭喜史上最贵的平底锅震撼出世,话说元代大鉴赏家鲜于枢的僚属李顺甫,无意中得到了“兮甲盘”,李家人将“兮甲盘”折断盘足,用来烙烧饼,尹吉甫没有做到的事,李家人做到了,而今天创造了国内青铜器落槌最高纪录的,上海人做到了! (在现场举牌的是圈内一个名为蒋校长的浙江藏家,这次举牌为2020号)


按照金价换算足足608公斤的黄金 大约0.6吨的黄金



国宝兮甲盘细节图欣赏


国宝兮甲盘刚拍完,就有三个故事+一个新闻

故事一

被刷屏的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出自美国遗产拍卖,12年在北京程田古玩城以30万元卖出。“话说元代大鉴赏家鲜于枢的僚属李顺甫,无意中得到了“兮甲盘”,李家人将“兮甲盘”折断盘足,用作烙烧饼的煎锅。”这只烙过饼、掰过腿的锅,昨晚以1.85亿元落槌,加佣金2.127亿元成交,成为史上最贵的平底锅!创造了国内青铜器的最高纪录。当年当做宋仿,卖的没有买的明白啊。古玩就是这么有意思。




故事二

2012年我正好在程田古玩城1楼当时生意非常好和楼里做铜器的人都熟,记得这个铜器是2楼一个兄弟专门做日本回流的以及其便宜的价格买的,当时所有人都说是宋代仿的,包括我也这么认为,最多值几万元,几天后被一个人以12万的价格买走了,但是没过几天就来找店主退货说这个不是西周本年的,因为这个当时所有人都说是宋仿,所有店主也认为12万卖的是天价肯定不退,最后商量扣下百分之20作为赔偿还是不行,所以这个南方人只能走,因为必定人家卖的也是老货,这个事情过去5年了,昨天我突然想到此事,所以说古玩行永远能创造奇迹,有人说曾经30万的都不对,以我这版本为准。奉劝大家多多学



故事三

古玩就是这么有意思。最早是出自于美国一个小遗产拍卖 几百美金卖出。。。。古董就是个创造神话的净土 学无止境

(按照几百美金的说法,当时也就是按照金价在几十克黄金,中国大妈随便纷纷钟买个几十只兮甲盘)


新闻一

2015年2月18日讯(袁源、继南):新春佳节之际,笔者采访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袁正洪,谈起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有两件特大喜讯,尹吉甫传说初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国宝中的国宝尹吉甫兮甲盘青铜器流失国外百年回归首次在湖北武汉首届博览会上展出,媒体纷纷转载,红遍网络。

2014年11月11日,十堰市诗经尹吉甫研究会会长袁正洪连夜赶到武汉,参观尹吉甫遗物兮甲盘。兮甲盘的收藏者是美藉华裔杜先生等,在美国一次拍卖会上不惜重金收藏流失国外的兮甲盘。



关于国宝兮甲盘的鉴赏与学术研究


兮甲盘是传世的国宝重器,出土于宋代,南宋时藏于绍兴内府,南宋末年战乱,此盘流出内府,逐渐不为人知,遂湮灭无闻。元代流落民间,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此盘,已被其家人折断盘足,以作炊饼用具。哲人识宝,遂与收藏,兮甲盘重放光彩。清代又入保定官库。清代末年,辗转落入著名收藏家陈介祺之手,之后失踪,不知收藏所在。


真器下落不明,于是赝品时有出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闻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有兮甲盘。然而,经多位专家鉴定,令人失望,这是一件民国时期伪造的兮甲盘。八十年代,又传香港中文大学也有一件兮甲盘,后经专家鉴定,发现这件所谓的兮甲盘,盘体确是周代的真品,但盘中的铭文却是后人伪作,是依据《三代吉金文存》兮甲盘铭文拓本用强酸腐蚀而成,字口风韵与陈氏的原始拓本相差甚远,也是一件赝品。



兮甲盘,现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敞口浅腹,窄沿方唇,内底微向下凹,一对附耳高出盘口,两耳各有一对横梁与盘沿连接,圈足残缺。腹部饰窃曲纹,耳内外均饰重环纹,简洁朴实。


兮甲盘的造型、纹饰简洁,其内底133字的长篇铭文,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弥足珍贵。铭文记录有西周王朝与玁狁的战争,与南淮夷的贡赋关系,诏令诸侯百姓进行贸易的命令等,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反映了很多典籍中久已缺载的历史事实,更是十分宝贵。不论是文体还是内容在西周金文中都不多见,这是历代收藏家所看重之处。



铭文大意是说: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国王亲自率兵讨伐玁狁,兮甲随王出征,杀敌执俘,荣立战功,宣王赏赐给兮甲马四匹车一辆。又命令兮甲掌管成周及四方的交纳粮赋。南淮夷本来就是顺从周王朝的贡纳之臣,不敢不缴纳贡赋,不敢不运送通商货物,否则将兴兵讨伐。凡属南淮夷来的人,必须到指定的地方留住;做买卖的商人,必须到政府管理的市场营业,胆敢不服从周王的命令,则受刑罚处置。周王朝属下的诸侯、百姓做买卖,胆敢不到市场上去,胆敢擅自接纳蛮夷的奸商,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尹吉甫的青铜器,历代出土甚多,最著名的除兮甲盘外,见于著录的还有清代出土的兮吉父簋,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县出土的兮伯吉父盨盖,1940年陕西扶风县任家村铜器窖藏出土的吉父鼎、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鬲(10件)、善夫吉父簠、善夫吉父盂、善夫吉父(2件),1972年陕西扶风县北桥村铜器窖藏出土的伯吉父鼎、伯吉父簋和伯吉父匜等。


兮甲盘自宋元以来,有宋张抡的《绍兴内府古器评》、元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清代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近代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严一萍的《金文总集》、吴镇烽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等35种图书著录,方浚益、王国维、郭沫若、杨树达、李学勤、连劭名等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考释,足见其重要程度。


南宋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左)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右)

民国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总之,兮甲盘是迄今所见传世青铜器中,流传年代最久远的国宝重器,从宋代至今,屡遭不幸,时隐时现,实属不易。它是汉代到宋代其间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一件瑰宝。兮甲盘铸造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年代明确,铭文所记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涉及的人物为周宣王及其重臣尹吉甫,涉及的事件包括宣王伐玁狁的战争、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绩,以及贸易管理等,对于研究西周王朝与北方玁狁、南方淮夷等少数部族的关系,西周的赋税制度、市场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鼎之上。”





▲ 2017西泠春拍

西周宣王五年 · 青铜兮甲盘

高:11.7cm 直径:47cm

历代著录出版及递藏:

1.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卷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暨南宋宫廷收藏。

2.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元(1271-1368年),暨李顺甫、鲜于枢收藏。

3.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元(1271-1368年)。

4.陈介祺兮甲盘拓片,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六年间(1845-1856年)。

5. 吴式芬 《攈古录金文》卷三第二册第六七至七十页,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6.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八第十九至二一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7. 吴式芬 《攈古录》卷三第二二页,清宣统二年(1910年), 暨保阳府收藏,陈介祺收藏。

8.邹安《周金文存》卷四第二页,民国五年(1916年)。

9.邓实《簠斋吉金录》兮田盘一,民国七年(1918年)。

10. 吴大澂 《愙斋集古录》卷十六第十三至十四页,民国七年(1918年)。

11.陈介祺《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第九册第三一五页,民国九年(1920年)。

12.孙诒让《古籀余论》卷三第三五至三七页,民国十八年(1929年)。

13.吴闿生《吉金文录》卷四第二六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14. 于省吾 《双剑誃吉金文选》卷上三第二四至二五页,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5.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七第七至十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6.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一三四页,第一四三至一四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7. 刘体智 《小校经阁金石文字拓本》卷九第八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8.柯昌济《韡华阁集古录跋尾》壬篇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9.黄公渚《周秦金石文选评注》第一一五至一一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20.陈介祺《簠斋藏器目》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21.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卷五第十六至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22. 罗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第二十页,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23.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第五七页,下图八三九号,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三十年(1941年)。

24. 王国维 《观堂集林·别集》卷二第八至十页,中华书局,1959年(是文作于1921年)。

2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一第三五至三七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是文作于1942年)。

26.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卷一第七十页,铭文二五号,艺文印书馆,1978年。

27.严一萍《金文总集》第三七零三至三七零四页,第六七九一号,艺文印书馆,1983年。

28. 林巳奈夫 《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殷周青铜器总览(一)》第三六六页,盘七四号,吉川弘文馆,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

29.《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六册,第一零一七四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4年。

30.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上第三二三至三二七页,下第八二六页,图二一三号,中华书局,2004年(是文作于1965年)。

31.陈介祺、陈继揆《簠斋金文题识》第六三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32.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二五册第五九五至五九六页,第一四五三九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3.西泠印社春季拍卖《吉金嘉会·金石碑帖专场》第四四九一号,兮甲盘清代未剔本(字口未清理)拓片及已剔本(字口已清理)拓片,2017年。

34. 《辞海试行本第八分册历史》 第四七三页,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年。

35. 《辞海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 第三一八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

36.叶达雄《中国历史图说3西周》第一一五页,新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37.郭庶英《郭沫若遗墨》第三六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8.《西周史研究》第二六六页,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

39.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第一零三四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40.《商周青铜器铭文选1》第二七六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41.古铭、徐谷甫《两周金文选——历代书法萃英》第二四二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42. 《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商周至秦汉书法》 第一八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43. 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第三九三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4. 马承源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零五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45.张大可、徐景重《中国历史文选下》第一九九页,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

46.洪家义《金文选注绎》第三九八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47.黄思源《中国书法通鉴》第三一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48.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第一九五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49.刘翔《商周古文字读本》第一三四页,语文出版社,1989年。

50. 李学勤 《新出青铜器研究》第一三八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51.安作璋《中国将相辞典》第四页,明天出版社,1990年。

52.周倜《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上》第五零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53.李国钧《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第四五四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4.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教授学术论文集上》第一一五二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55.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词典》第九四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56.秦永龙《西周金文选注》第一八七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57.赵忠文《中国史史学大辞典》第一一七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58.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第一三四二页,济南出版社,1993年。

59.曹者祉《国宝大典》第六三八页,文汇出版社,1996年。

60.雷志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观止篆书卷》第三四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1.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第四三九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62.汪受宽、高伟《中国历史文选》第一零四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63.侯志义《金文古音考》第三二零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64.《中华历史大辞典》第二一一一页,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65.沈柔坚《中国美术大辞典》第五三三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66.张书珩《中国书法全集——篆书全集上》第三六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67.谷溪《中国书法艺术——殷周春秋战国》第八四号,文物出版社,2003年。

68.尹盛平《西周史征》第一六一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9.张弘《中国篆隶名作鉴赏》第三四页,远方出版社,2004年。

70.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第三七五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