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许纪霖之窗
我是无法归类的蝙蝠
51好读  ›  专栏  ›  许纪霖之窗

《讀書雜誌》| 許紀霖:沈從文的思與淚

许纪霖之窗  · 公众号  ·  · 2024-05-22 11:31

正文





許紀霖,上海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聯常委、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雜誌編委。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哈佛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日本愛知大學、東京大學擔任高級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研究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張新穎是研究沈從文的專家。讀罷他的兩部書:《沈從文的前半生》和《沈從文的後半生》,最令我感歎不已的,是這位文壇無冕之王的思與淚——沈從文的前半生,是思;他的後半生,更多的是淚。

到了晚年,沈從文越來越容易落淚。孫女在學校被頑童欺負,他哭了;老友穆旦逝世,他泣不成聲;回鄉聽儺堂戲,他淚濕衣襟。接受記者採訪,回憶往事,老人說:「在『文革』中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特別是女廁所,我打掃得可乾淨了。」一位女孩聽之動容,上前擁住老人的肩膀:「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沒想到,沈從文抱著女記者胳膊,嚎啕大哭,不停地哭,鼻涕眼淚滿臉,老伴張兆和像哄小孩一樣,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讓他安靜下來。

最見不得的,是古稀老人的淚。究竟是多大的苦難,讓沈從文憶及以往,常常不能自已?

從湘西大山裏出來的他,不是沒有見識過苦難。年輕的時候,曾經當過兵,見過各種人世間的殘酷,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甚至還看到過一個十二歲的小孩挑著父母的頭顱!他說:「因這印象而發展,影響到我一生用筆,對人生的悲憫,強者欺負弱者的悲憫,因之筆下充滿了對人的愛,和對自然的愛。」

對黑暗的感受,他並沒有像許多左翼知識分子那樣,轉化成內心的仇恨和政治的反抗。相反,沈從文對政治一直抱著深刻的懷疑,他不滿黑暗的社會,但覺得比較起衝動的情感,冷靜的理智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是更為需要的。從籠罩著原始神魅氛圍的湘西走出的沈從文,對狂熱的信仰保持著一份警惕。他有一段話,表明了「獨立」與「信仰」的不容:

中國自從辛亥革命後,帝王與神同時解體,這兩樣東西原本平分了這個民族的宗教情緒,如此一來「信仰」無所適從,現狀既難以滿意,於是左傾成為一般人宗教情緒的尾閭,原是極其自然的結果。因此具有獨立思想的人,能夠不依靠某種政體的理想生存的,也自然而然成為所謂「無思想」的人了!

沈從文有著「鄉下人」般的獨特與倔強,他不喜歡狂熱的左傾,也不認同自由主義。他嚮往上層的紳士社會,但在思想上始終與後者保持一段距離,他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腦,拒絕各種美麗的烏托邦與「政體理想」,他說:我只信仰「真實」。

從社會底層走來的文學青年,原本是很容易為革命的烏托邦感召。但沈從文在少年的時候,看到了太多的殘暴與屠殺。在他10歲的時候,因為苗民起義的失敗,他的幾位叔叔也遭到殺戮,他曾經跟隨家人去縣城,在幾百顆懸掛的人頭中,尋找親屬的遺容,他還發現了掛在木棍上的一串人耳朵。「人頭如山,血流成河」—這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沉重的陰影,終身無法忘卻。他目睹官府的殘暴,也瞭解民間的報復同樣血腥。沈從文嚮往一個文明的社會,他對秩序的破壞有天然的恐懼與反感。比較起對民眾懷有玫瑰色想像的胡也頻、丁玲,當過兵、見過殺人、有過底層社會經歷的沈從文,更瞭解一旦喚起自發的民眾,將有多麼可怕的蠻性被釋放出來!

沈從文很為狂熱而單純的朋友擔心:「注意那些使人痛苦卑賤的世界,骯髒的人物,粗暴的靈魂,同那些人們接近,自己沒有改造他們以前,就先為他們改造了自己。」革命的啟蒙者都以為自己能喚起和改造民眾,但潘朵拉的魔盒一旦被打開,原本被教養與文明壓抑了的原始蠻性就再也無法收回,最終被改造的、受到傷害的,卻是啟蒙者自己。

沈從文出身於湘西顯赫的世家大族,家裏曾經寄希望於他,能夠像他的祖父那樣,當一個有權有勢、威震一方的將軍。他14歲便被送去當兵。然而,比起出操、放槍,羸弱的沈從文更喜歡讀書。後來他認識了一位印刷工頭,閱讀了《新潮》、《改造》等大量新文化刊物。他痛恨那個「殺人者殺人、殺人者又被人殺」的殘暴社會,更不願成為殘暴社會的主宰,他嚮往一個斯文、光明的世界,他說:「知識同權力相比,我願意得到智慧,放下權力。」於是他告別家鄉,來到北京。他與自己的大姐夫有一段對話:

「你來北京,作甚麼的?」

「我來尋找理想,讀點書。」

「嗐,讀書?北京大小書呆子,不是讀死書就是讀書死,哪有你在鄉下作老總以後出息!」

「可我怎麼作下去?六年中眼見在腳邊殺了上萬無辜平民,除了被殺的和殺人的留下個愚蠢殘忍印象,甚麼都學不到!做官的有不少聰明人,人越聰明也就越縱容愚蠢氣質抬頭,而自己儼然高高在上,以萬物為芻狗。被殺的臨死時的沉默,恰像是一種抗議:『你殺了我肉體,我就腐爛你靈魂』,靈魂是個看不見的東西,可是它存在。」

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沒有學歷的沈從文幻想到北京考進一所好的大學,但不是看不懂考卷,就是交不起學費。雖然以自己出眾的才氣,他擠進了文學的殿堂,但內心總是更嚮往大學,嚮往都市中的上流紳士社會。在京城的文人雅聚中,他衣衫襤褸,不修邊幅,這位從邊城來的「鄉下人」為都市中的文人紳士所側目,但無地自容的自卑感更激發起他擠入上層社會的強烈欲望。如果說丁玲對紳士階級是憤怒的話,那麼,沈從文則是嫉恨。憤怒者要從外部打倒它,而嫉恨者則要進入它的內部。

然而,以「鄉下人」的氣質,沈從文不僅與左翼無緣,其實與紳士在精神上也是格格不入的,終身皆是如此。他在給丁玲的一封信中如此說:「紳士玩弄文學,也似乎看得起文學,志士重視文學,不消說更看得起文學了。我既不是紳士又不做志士,我只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作家。」沈從文對胡也頻這樣的志士是敬而遠之,對高高在上的紳士又可望不可即,在志士與紳士、左翼與自由派無盡的筆戰中,他只想守住文學中的自己,一顆獨立而倔強的靈魂,雖然身體最好安頓在紳士的安逸之中。

然而,沈從文身上,常常有一種「鄉下人」的倔強。我讀沈從文民國時期的評論,常常為他捏一把汗—挑起京派海派大論戰的,是他,直言批評左翼文人的,也是他。年輕的沈從文,因為自己「鄉下人」的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也因此埋下了之後的禍根。

沈從文太單純了。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教授雲集一堂,討論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沈從文將政治比喻為「紅綠燈」,文學是否需要「紅綠燈」指揮呢?他與馮至有一場爭論:

馮:紅綠燈是好東西,不顧紅綠燈是不對的。

沈:如有人要操縱紅綠燈,又如何?

馮:既然要在路上走,就得看紅綠燈。

沈: 也許有人以為不要紅綠燈,走得更好呢?

沈從文始終相信,文學要保留一點對政治批評和修正的權利,而不是單方面的守規矩。這種堅守,讓他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解放以後,當各種政治浪潮鋪天蓋地而來,朋友們紛紛識時務為俊傑,聽從「紅綠燈」指揮的時候,沈從文還在那裏強頭強腦地守著自己。郭沫若一篇《斥反動文藝》的戰鬥檄文,宣判了他政治上的死刑。

沈從文開罪郭沫若,始於1930年發表的《論郭沫若》一文。沈從文有一點「鄉下人」的迂直,他直言不諱地說,郭沫若是一個詩人,情緒是詩的、動的、反抗的,但寫小說不行,他沒有這個本事,因為他不懂得節制,不能節制的結果就是廢話。郭沫若只適合寫一篇檄文、一篇宣言、一紙通電。讀了初出茅廬的沈從文這番話,可以想見自負的郭沫若會如何地大光其火。更要命的是那個「鄉下人」還將郭沫若與魯迅比較,說魯迅「憑了那一副世故而冷靜的頭腦,把所見到感到的,彷彿毫不為難、那麼準確畫了一個共通的人臉」,而郭沫若沒有這本事,他「永不放棄那英雄主義者的雄強自信,他看準了時代的變,知道這變中怎麼樣可以把自己放在時代前面」。這幾乎把參加過北伐的英雄描繪為一個投機時代的變色龍了,郭沫若焉得不記恨!再加上之後幾次文壇上的論爭與摩擦,到了1948年大局鼎定之際,郭沫若等到了秋後算帳的機會,他將沈從文歸為「桃紅色」反動作家的代表,說「他們存心不良,意在蠱惑讀者,軟化人們的鬥爭情緒,是毫無疑問的。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文化旗手郭公的這番判決,決定了沈從文後半輩子的命運,讓他從此臉上刻上了紅字,被逐出北大和文壇,流放到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員了。

禍從天降,猝不及防。當朋友們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意氣風發、紅光滿面的時候,沈從文卻被時代拋棄了。新中國對他而言,不是「時間開始了」(胡風之語),而是「時間終結了」。沈從文悲哀地寫道:「這個新社會人都像絕頂聰明,又還十分懂幽默感。我卻總是像個半白癡,滿腦子童心幻念,直到弄個焦頭爛額。」

一個不是「思」而是「信」的時代的降臨,讓習慣獨立思考的沈從文感到無所適從:「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出發,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的必然結果。」

第一次文代會,南北作家匯聚北京,沈從文連代表都不是,他想與時代和解,但時代容不下他,他也不理解這個時代,「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他的命運得由他一個人來承擔,而並不是他原來預感的一代人來共同承擔共同的命運。他沒有同代人的陪伴。這種『完全在孤立中』的強烈感受,打擊太大了」。他幾次有自毀的衝動,都被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一個作家,失去了寫作能力,就像美食家失去了味覺一般,令人崩潰。倘若這是一代人的悲劇,尚能同病相憐,命運偏偏讓沈從文一個人來承受一代知識分子的苦難,在眾人狂歡之夜,獨飲孤獨的苦酒,這是何等的悲涼。

在苦難之中,對心靈最大的摧殘,不是來自黑暗,而是黑暗的同道、自己曾經的朋友。敵人毀滅不了你,陌生人也傷害不了你,唯有來自朋友的切割、誤解與反目,才會真正戳到你的痛處。沈從文與丁玲,再加上胡也頻,曾經是民國文壇一段「三人行」的佳話,經歷過共同的恐怖歲月,互擁取暖,血濃於水。解放之後,丁玲變了,變得那樣的冷冰冰,形同陌人,而且還公開與他劃清界限,痛斥他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於個人得失的市儈」。沈從文的心裏在滴血,他不申辯,也不反唇相譏,只能在給友人的信中委婉地傾述內心的苦楚。

還有來自學生的變臉。范曾曾經當過沈從文的助手,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繪製插圖。為了他的工作調動,沈老盡其所力,四處奔走。范曾為此感激不盡,不時寫信來問寒問暖。有一次天不亮就來敲老師的門:「昨晚夢見沈先生生病,我不放心,連夜趕來。」「文革」開始了,范曾反戈一擊,寫大字報揭發老師。而且對老人頤指氣使:「你過了時,早就沒有發言權了,這事我負責!」沈從文氣得冒著鵝毛大雪趕到友人家裏,進門便說:「一輩子沒講過別人的壞話,我今天不講,會憋死的!」

沈從文與張兆和

他心中的女神、太太張兆和,喜歡他的文字,卻不理解他的內心,在最需要她陪伴的時候,常常遠離他而去,留下他一顆敏感而孤獨的心,在黑夜中痛苦地自噬。直到沈從文逝世,張兆和整理兩人的書信,才似乎明白了丈夫的內心: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然而,對急切渴望理解和撫慰的沈從文來說,這個「明白」來得太晚了。

一個年輕時代意氣風發、自視甚高的大作家,在他的後半生,宛如變了一個人:膽怯、羸弱和謙卑。他內心的委屈無從訴說,只能將個人的苦難理解為一種為國家的犧牲。建國之初在華北革大洗腦期間,李維漢對知識分子訓話說:「國家有了面子,在世界上有了面子,就好了,個人算甚麼?」沈從文聽了之後自我安慰:「說得極好。我就那麼在學習為人民服務意義下,學習為國家有面子體會下,一天又一天的沉默活下來了。個人渺小得很,算不了甚麼的!」此後,「個人渺小」成為他經常的自慰語,「犧牲一己,成全一切」,成為他立身的座右銘,竟然在內心深處獲得了一份小小的崇高感。

沈從文逝世之後,他的全集終於出版了。一千多萬字的篇幅裏面,有四百多萬是生前未發表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和卷軼浩瀚的書信。那是另一個我們所不熟悉的沈從文。這位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無冕之王,在他的後半生,以其心靈的苦難和不屈的掙扎,丈量出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與愛。

那樣的時代,再也不能出現了。

《讀書雜誌(第11期)》,香港三聯,2024年4月



讀書雜誌


內地已上架

點擊書封👆直接購買


《讀書雜誌(第11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54400

2024年4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o0wCEQAAQBAJ&newbks=0&printsec=frontcover&dq=%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7%AC%AC%E5%8D%81%E6%9C%9F&hl=zh-TW&source=newbks_fb&redir_esc=y#v=onepage&q=%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7%AC%AC%E5%8D%81%E6%9C%9F&f=false


本期「文化焦點」特為今天忙碌而壓抑的人們而特別策劃,通過自然美學、城市美學、攝影美學、設計美學等幾個角度,和四位深諳「路上之美」的作家、學者、藝術家一同上路,和讀者一起,由朝到晚,在路上發現美。

本期「書人書事」馮俊文通過回顧許先生《經緯華夏》一書的出版始末,帶我們看許先生如何「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梅子憶述香港作家舒巷城先生的人與書;黎雄才先生入室弟子梁基永講述自己跟隨這位當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學藝的點滴舊事。

本期「學思隨筆」,許紀霖先生從張新穎的兩部沈從文傳記出發,講述沈從文的思與淚。

本期「專欄」繼續有藏書家蔡思行「古書今讀」和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此外,本期起馮偉才另闢專欄「香港文學小史」。

本期「共讀雙城」由文史學者木木講述深圳河兩岸的歷史故事和滄桑巨變。

本期「出版內外」上海文藝出版社肖海鷗講述自己從業十年的心路歷程。

本期「走讀地方」,唐小兵繼續其皖南心靈奇旅,鄭培凱逰歷蘇州,歌詠古柏清奇古怪。

本期「書評」評介四本好書,題材多與人物相關。

本期「閱讀前線」循例為讀者推介18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括港版、台版、內地版、外版。






往期精彩

點擊書封👆直接購買


《讀書雜誌 (第10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54097

2024年1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www.google.com.hk/books/edition/%E8%AE%80%E6%9B%B8%E9%9B%9C%E8%AA%8C_%E7%AC%AC%E5%8D%81%E6%9C%9F/hhzwEAAAQBAJ?hl=zh-TW&gbpv=1&dq=%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7%AC%AC%E5%8D%81%E6%9C%9F&printsec=frontcover


本期「文化焦點」圍繞「後非遺時代」的香港武術這一主題,從武術與中國近代史、當代的武術紀錄片製作、武術與中醫等角度,呈現「後非遺時代」武術在香港的發展面貌、武術於當代社會的意義,以及香港在武術文化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本期「書人書事」致敬報人、武俠小説宗師金庸先生,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先生,歷史學家、中日問題研究專家傅高義先生。

本期「學思隨筆」,陳平原教授講述自己的五四研究之路。

本期「專欄」繼續有藏書家蔡思行「古書今讀」和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

本期「共讀雙城」由本刊編輯部採寫,記述第二十四屆深圳讀書月中的香港,暢想深港文化交流的空間組合。

本期「出版內外」,與讀者分享三聯書店為成立75周年所編寫的《與設計對話》一書的出版始末;亦邀得廣州學而優書店創辦人,講述學而優三十年的風雨歷程。

本期「書評」評介五本好書,題材涉及人文歷史、文學、藝術各領域。

本期「閱讀前線」循例為讀者推介24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括港版、台版、內地版、外版。



點擊書封👆直接購買


《讀書雜誌(第9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53717
2023年10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www.google.com.hk/books/edition/%E8%AE%80%E6%9B%B8%E9%9B%9C%E8%AA%8C_%E7%AC%AC%E4%B9%9D%E6%9C%9F/KuXiEAAAQBAJ?hl=zh-TW&gbpv=0

本期「文化焦點」圍繞「兩文三語」主題,從香港社會語文環境的發展變化、迴歸以來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香港文學的英譯概況以及近代香港的粵語書寫等若干不同視角,對「兩文三語」進行解讀和闡釋。

本期「書人書事」致敬藝術家黃永玉先生、文學史家楊義先生、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先生。

本期「專欄」繼續有蔡思行「古書今讀」和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

本期「共讀雙城」邀陳平原先生撰文,分享其與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因緣。

本期「出版內外」,香港知名作家、資深編輯馮偉才先生講述八十年代編選香港小說選集的苦與樂。

本期「書評」評介五本好書,題材涉及文史、藝術各領域。

本期「閱讀前線」繼續為讀者推介24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港版、台版、內地版、外版均有。




《讀書雜誌(第8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53274
2023年7月

本期內地不上架
歡迎購買電子書購買: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vWTOEAAAQBAJ

本期「文化焦點」主題為「八十年代回望」,由幾位活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資深文化人,從社會思潮、文學、大眾出版及影視流行文化等不同領域,回顧那個於香港而言十分重要而精彩的年代,以期對今日有所啟示。

本期「書人書事」致敬作家西西,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先生,以及翻譯家、出版家、巴金胞弟李濟生先生。

本期「專欄」有林沛理「西書閑話」、蔡思行「古書今讀」,以及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

本期「共讀雙城」邀請在深圳創業的香港設計師高少康先生,暢談其與深圳這座城市的緣分和設計故事。

本期「出版內外」有金耀基先生新書《從傳統到現代》導言,梳理新書內容及其對「中國的現代化」課題的研究歷程;廣東人民出版社編輯回顧大型辭書《漢語結構認知大字典》的出版過程,以及香港三聯編輯張軒誦分享以編書悼念其師鄺健行先生的出版故事。

本期「書評」評介四本好書,題材涵蓋文史哲。

本期「閱讀前線」為2023年香港書展巡禮,搶先分享最新港版好書。




點擊書封👆直接購買

讀書雜誌(第7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51546
2023年4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Q7i6EAAAQBAJ

本期「文化焦點」主題為中環的建築與城市地景,作者們分別從建築面向與面相、建築空間與資本以及文學、繪畫、攝影等角度描摹中環地區。

本期「書人書事」致敬作家西西、歷史學家馮天瑜、翻譯家和作家劉紹銘、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

本期「專欄」繼續有林沛理的「西書閑話」和蔡思行的「古書今讀」。

本期「共讀雙城」邀請尹昌龍先生撰文,回望沙頭角的歷史煙雲。

本期「出版內外」有黃天先生分享日本的神保町書店街和神田古本祭,以及中 文大學出版社編輯分享劉統先生著作《長征》的出版故事。

本期「書評」評介五本港版好書。

本期「閱讀前線」分享24本最新出版的好書信息。





點擊書封👆直接購買
讀書雜誌(第5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老高电商圈子  ·  阿里又起诉了一家售假店铺 索赔267万元
8 年前
砺剑  ·  23年后,无人幸免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