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哈市中小学生到校的第一天,
除了上交寒假作业外,
最重要的事情
便是领取春季学期的教材
这是在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明确要求的,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在哈师大附中,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已经拿到了全新的教材,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吕静向记者介绍,随着“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历史教材涉及该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主要集中在秋季学期使用,春季学期只涉及两本历史教材:《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和《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其中,岳麓书社出版的《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有三处改动:
第50页正文第一行中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更正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
教材附录大事年表最后一页中的“抗日战争(1937——1945)”,更正为“抗日战争(1931——1945)”;
软件光盘附录大事年表中的“抗日战争(1937——1945)”,更正为“抗日战争(1931——1945)”。
同样,在《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一书中,教材和光盘中将“抗日战争(1937——1945)”,更正为“抗日战争(1931——1945)”。
吕静回忆,“过去上历史课时,学生会问,‘为什么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1931年到1936年期间东北地区的抗战不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吗?’”每当这时,吕静就解释说,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是局部抗战。此次修改,让吕静感到高兴,“以后可以清晰地向学生解释这部分历史了,这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变化,更是学生认识上的变化。”
“十四年抗战”也同样被写进了初中历史教材,据悉,此次修改将在今年秋季学期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呈现,春季学期教材中并没有涉及。萧红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马洪涛在历史课上,总会告诉学生,东北地区抗日战争持续了长达十四年。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还是百团大战,都是要铭记的历史。
如果您想看更精彩的内容,
今天的生活报做了详尽的报道,
敬请关注哟!
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
《黑龙江日报》也曾为其实现付出过自己的努力:
2015年7月7日,《黑龙江日报》推出《站在抗联老区的大地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追寻抗联精神》大型系列报道,在系列报道第一组中——
2015年7月7日起,为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黑龙江日报》特别推出《站在抗联老区的大地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追寻抗联精神》大型系列报道。在系列报道第一组中,本报曾刊发“不断升华的历史认知——应该写入教科书的十四年”一文。
当时,抗联老战士李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她呼吁将东北抗联十四年的光辉历史写进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让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多年来,她多次提案、不断呼吁将十四年抗战史写进教材,本报将李敏的夙愿通过文字表达,通过报道呈现。
翻开东北抗联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总能让人热泪盈眶。大型报道开篇前,本报记者曾走进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家,老人身着抗联服装,讲述东北抗联时期那些战斗的场面,深情地唱起了那个年代的战斗歌声。听着抗联老战士李敏的讲述,一幕幕英雄战斗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在我们如今安逸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多年来,李敏将东北抗联历史一遍遍讲述,追寻着战友们战斗过的足迹,高举曾经战斗的旗帜。她将东北抗联的歌声在白山黑水间唱响,将东北抗联精神传颂。李敏认为,对于东北抗联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将这段历史写进教科书。
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李敏呼吁将人们习惯上说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从教育层面上,让后人不忘抗联历史,不忘抗联先烈。本报浓墨重彩推出纪念特刊,踏访英雄的足迹,让历史发声;追寻抗联精神,让历久弥新的精神不朽;传承抗联精神,让后人守护那段记忆。2015年,李敏曾为本报题词寄语:“感谢黑龙江日报社年轻的新闻同志们在炎炎夏日里追寻抗联精神,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北抗联”英模部队带着东北抗联的红色基因,步履铿锵地展现了英雄之师的精气神。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不断升华的历史认知,如今,“十四年抗战”概念正式写入教材,是对英雄的祭奠,也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向所有的抗日志士,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更多内容,
欢迎您点击阅读原文详细阅读。
□来源:黑龙江日报 考学汇
□责编:石玉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