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金价大跳水,黄金牛市结束了吗?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在购物平台做客服,我终于搞明白了商家的套路 ·  6 天前  
新周刊  ·  五星级酒店里最没用的设备,气晕多少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别怪我就开放三天朋友圈,因为跟你也就三天的交情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10 08:18

正文

微信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图/视觉中国


“不要逼我拉黑你。”


文/周作鬼

 

微信最近推出了一项重要的隐私权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从“最近半年”,增加到“最近三天”。

 

设置了这个范围后,你的微信联系人只能看到你最近三天发布的朋友圈。如果你最近三天都没有发朋友圈,他们只会看到一行友情提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意不意外?失不失望?

 

大可不必。其实“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功能,是之前“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功能的进化,它们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这些功能让我们更安全。

 

如果最近三天没发朋友圈,朋友圈主页就看不到任何内容。


朋友圈已经不是“熟人社交”了

 

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8.89亿,而据4月24日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超过80%的用户在微信上有过工作行为,其中一线城市57.5%的受访者使用微信办公。

 

微信+微信群,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工作沟通工具。当你工作以后,你的朋友圈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同行、异业合作伙伴,甚至去发廊剪个发,那位叫Jack、Tony、Daniel或Leslie的理发师也会让你加一下微信。

 

于是,朋友圈慢慢从“熟人社交”变成了一个“泛关系社交”。官方把这些新增好友叫“泛好友”,实际上你和他们很可能只是泛泛之交,只有三天的交情,工作谈完便不再联系。


微信好友中,属于工作关系的联系人将越来越多。图/视觉中国

 

随着朋友圈里的“泛关系”越来越多,朋友圈就不再是私密平台了。对名人来说,微信朋友圈承担了微博的部分媒体功能。2014年,媒体人魏武挥把自己的朋友圈头像卖给ZAKER,引发了一时的营销热潮。后来虽然没了下文,但名人朋友圈的媒体属性还在不断发展。


朋友圈可以成为名人的媒体发布会,如范雨素走红时,余秀华便在朋友圈统一回应媒体;也可能成为解密、爆料、互怼的战场,周航选择在朋友圈向乐视贾跃亭发动“战争”,主要是因为他的朋友圈聚集了大量的同行和媒体,能够使他的诉求第一时间抵达核心观众。


余秀华在朋友圈回应记者。

 

一般人的朋友圈,也老早就开始公共化了。早两年铺天盖地的微商把朋友圈变成大卖场,最赤裸地暴露了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点——朋友是一种资源。


出版于2011年的营销书《朋友圈:让朋友遍天下的人脉经营术》,开篇名义便说“(线下)朋友圈是一座挖不尽的金矿”。当身边的人十有八九都用上了微信,无数个线下的朋(jin)友(kuang)圈就集成到了手机端上。

 

惊不惊喜,可不可怕?

 

还以为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就太naive了。


开放朋友圈,等别人来挖坟吗?

 

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理论,在古代人的社交圈里,能够维持紧密联系的熟人为150人,这被称为“邓巴数”。


据微信团队公布的《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微信用户人均拥有128名好友。对城市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显然太低了。Facebook用户平均每人拥有400名以上的好友,可能更接近中国年轻人的微信好友人数。

 

现代社会已经突破了邓巴数的限制,但我们仍然无法应付越来越多的微信联系人,必须通过“标签”“分组”“备注工作单位/认识场合”等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划分。除了便于鉴别,也是为了避免朋友圈发错分组。


线上社交将线下的各个圈子,都集合到了一个手机屏幕上。

 

如果你不愿意彻底关闭朋友圈,那么在这个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处处埋伏着潜水党的平台上,当然不能轻易公开自己的全部朋友圈了。除非,你的职业需要向别人展示自己。

 

在微信联系人还是熟人为主的时候,很多人都把朋友圈当成了记录日常生活的类日记平台,所以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的便捷通道。你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消费能力等信息,翻一翻朋友圈就大概知道了。当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泛好友”,你是否还愿意完全公开自己的朋友圈,让他们毫无阻碍地浏览你的日记?

 

一加好友就翻朋友圈,这个场面是相当“黑镜”的。试想象,当你刚与一个陌生人见面,他完全不必和你聊天,只需要通过某种智能设备,就可以了解你的感情史、生活习惯、居住地点等私密信息,会有多可怕?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这种能力和权限,只不过它的名字叫“大数据”。


微信典型用户的一天。图/《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

 

虽然个人没有这种权限,但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记录,仍有可能被别人“挖坟”。吊丝男士翻女神的微博和朋友圈,存几张自拍照,不涉及其他人肉行为,倒没什么公共危害性。最可怕的是“告密”和“政审”,你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记录——也许只是一句吐槽客户、同行或朋友的话,被别人截图发给相关人士,甚至是公开对你进行声讨。

 

我们管不着微信怎样用大数据给我们朋友圈插播广告,至少可以避免自己的信息被莫名其妙的人查看,也解放了那些每日清理朋友圈的人的双手。

 

你选择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吗?/pixabay


至于真正的朋友,又何必在意“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朋友圈以“秀”为主,他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想法,一定已经通过私聊小窗和闺蜜群、死党群、亲戚群等微信群跟你分享了。

 

朋友圈上发言的朋友可能会越来越少,但真正的朋友还是一直都在。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为什么越来越多朋友关闭了朋友圈?


中国最有魅力的10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