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基本的技能,但是显然不是每个人都真的“会说话”。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说的话的人已经不算常见,会认真总结自己说话的经验,并提炼出一套道理的恐怕更加屈指可数。好在蔡康永就是这样一个会说话,更会总结经验并且乐于和我们分享的人。
蔡康永说:
“令别人对你感到意犹未尽,永远是最高宗旨 ”
。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说话时藏着掖着,扭扭捏捏。这样子只会让人阴阳怪气,不揍你一顿就不错了。
一方面,
有的话可以不用说。
我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聊一些和自己有关的话题。大家要是有兴趣不放下次在和别人聊天时试试,保持五分钟不说“我”这个字。你会发现,这比你想的要困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被曝光、被人了解的欲望,但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前段时间郑爽的小号被曝光后,无数人惊呼“清纯的形象崩塌了”。先不论这件事情的真假,从公众舆论的风向来看,显然大家都没有办法接受一个原本走清纯路线的女星突然展示出如此不文雅的一面。
这种情况其实在日常生话中其实经常发生。多少曾经被你认为是“女神”的姑娘,最后你发现其实是个“女神经”?多少恐怖片在“鬼怪”现身后就沦为了动作片?
所以,在他人面前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其实对我们是有利的。所以,不必在他人面前急着谈论一些和我们有关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持微笑。因为,
别人想象出来的你,一定比真实的你丰富、多面、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
有的话我们或许必须要说,那也可以试着换种方式。
这就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说话技巧了。
比如,我们平时说话时,
最好能对“最高级”的形容词节约使用。
倒不是乱用这些字要收费,而是这些字的出现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赖。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身边有一个朋友对任何东西都会用上“超……”、“巨……”“爆……”之类的词来形容,那么当他有一天再向你推荐说,“我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哦,真的超好看的”你又有多大可能会把他的推荐认真地当回事儿呢?
又比如,
当我们想要感谢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他也简单的讲一下。
心怀感激的时候,用言语表达出我们感激对方的理由,这不只是关于礼仪、关于说话,这是关于我们立足在这世上的心态:我们真的有理解到是靠了哪些人有意或无意的成全,我们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
试想在某个颁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上台之后只是例行公事般的说:“谢谢在主办方,谢谢我的公司,谢谢我们亲朋好友和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另一位则说:“谢谢主办方,给我这么大的荣誉;谢谢我的公司,谢谢我的同事,没有你们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谢谢我的亲朋好友,以及所有喜欢我的朋友们,是你们一直支持着我走到今天。”两段致辞的对象完全相同,但是仅仅是简单的说一下理由,显然会让人感觉更加诚恳,更能打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