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微报
作为联盟单位新媒体常态内容产品交流共享平台,帮助拓宽联盟单位内容产品传统聚到和辐射面,促进联盟成员的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人民政府  ·  免签再扩容 政策利好激发入境游市场活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微报

临海手艺人|有一群人,活成了信仰

旅游微报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3-12 09:01

正文

LINHAI

老手艺


总有些人

守着寂寞,倾注年华

在世界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

坚守一份传承



时间静静流淌

那些老手艺在浮躁的社会里流光溢彩

那些被“暂时遗忘”的技艺

逐渐显露它们的可贵之处





1


元、明至清道光年间,临海犀皮髹漆工艺盛极一时。我国有数百种髹饰漆艺,而临海犀皮漆艺独树一帜。它是一种以红、黑、黄三种原色互换犀皮的表面装饰,以填漆作为髹漆装饰的漆艺技法。手艺人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形成不同漆层的花纹,待到漆料干燥后,细细打磨出细腻光滑的表面,色泽光华显现。而这个美轮美奂的“小众”艺术被一群人默默守护着。



2


从前,人们洗脸、洗衣服、洗澡都用木桶。木桶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物件,而箍桶 的手艺也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匠人们将一块块毫不相关的木板箍在一起,做成桶的形状,接缝严实,丝毫没有漏水,不禁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手艺。而现在,“箍桶喽”的吆喝声已经逐渐消失在临海的街头。



3


张家渡铁匠的美名已经流传了百余年。拉起风箱,空气中卷起热浪。取出在火炉中烧红的铁料,抡起锤子,反复捶打,适时翻动,可以打造方、圆、长、扁、尖等形状。经过千锤百炼,最激动的莫过淬火的时候。将滚烫的铁器放入水中,“滋啦”一声,缓缓升起白烟,锃亮的铁器横空出世……



4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秤得到广泛的运用,手工杆秤也日渐式微了。但始终有那么一些人,兢兢业业地打造心中的“天平”,一如紫阳街中的百年老店蔡永利秤店中的坚守。150多年的风风雨雨,将制秤的老手艺一代代延续下来。那些精巧的技艺,玲珑的心窍,就是中国秤史的一个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就影射在一杆精巧的秤中。



5


临海的编织工艺主要指草编、竹编和织带。草帽、草鞋、竹筐……这些手工的小物件,从前家家户户都有,在临海乡村的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都有编织工艺的能手。柔韧的枝条厚薄得当,粗细均匀,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编织的成品表面光滑,不仅实用并且具有来自大地的艺术造诣。




6


从前没有那么多美发沙龙,理发也许就是到隔壁邻居家开的剃头店。临海古街里那些小小的理发店并不起眼,室内的装潢很简单,没有光彩照人的灯光,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套餐。理发的师傅用娴熟的传统手法为顾客理发,没有花式剪刀的缭乱,但是仔细而专注。这种店里鲜有年轻人,现在光顾店里的,只有从前的那些老顾客了。



7


临海泥塑分为素彩和彩塑。以当地青丝泥为原料,塑好后只涂一种灰黑色颜料的被称为素彩。那么,顾名思义,在塑像上绘上色彩的就是彩塑了。造就一个泥塑并不简单。泥塑制作周期一般需要二、三十天,需要细心雕琢,需要耐心,堆、压、捏、贴、雕、刻、绘等泥塑的造型手法要了然于心。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灿烂了民间的艺术,也丰富了临海的民俗文化。




8

今天的城市里,“弹棉郎”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姑娘小伙弹起吉他,唱起歌。他们或许不知道,在从前的从前,有一种乐声,它也来自一根根“琴弦”,却是乡村里触碰大地的声音。随着弦声响起,屋子里飘起洁白的棉花,把棉花压紧,最终做成整齐的被褥,进入百姓家。被褥已经做好了,只是耳边仍然回响着那一声声弹棉的乐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