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进入正式的尽调流程,PE看上去阵仗都挺大,从人员组成上来说就包括自己的尽调团队、外聘的审计师团队、律师团队,有的甚至还有外聘的行业咨询公司、技术咨询顾问,有的甚至还聘用私家侦探来调查企业家的背景。调查的范围从公司的财务、法律、业务、行业、团队等等,基本上全面覆盖。调查的方法有分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包括各种访谈、求证、查阅等等。总之,是要翻个底朝天。PE投资机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时间和精力来做尽调这件事呢?主要就是因为PE要实打实的往企业里面投入真金白银,生怕有什么风险没有发现,让钱打了水漂。发现了风险而决定去承担,最后失败了,是判断和能力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原谅的;没有发现风险而盲目冒险,最后失败了,是没有尽职和尽责的问题,是不能接受的。
PE对企业进行尽调,其实PE自身也会被别人尽调的,通常是被PE基金的投资人(俗称“LP”)尽调。然而目前中国大多数人民币基金的国内LP不去做这样的尽调,因为他们缺乏这样的专业知识,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这样对PE基金管理人(俗称“GP”)进行尽调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但如果要拿到国外成熟LP的钱,或者国内少数专业LP(例如社保基金、苏州创投母基金等)的认可,尽调这一关必须过。LP对GP的尽调有专门的套路和方法,本文就不再展开赘述了。
这里讨论对PE的另一类尽调,就是“需融资企业对PE机构的反向尽调”。
企业对PE机构的尽调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以前基本上还是买方市场,即募资的人是求着投资的人,能给你投钱就不错了,还要尽调我?
但是这几年中国PE井喷式发展,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上千家PE都不止,谈判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PE投资变成了卖方市场。可是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谈判优势,一味的看重价格、决策速度等,而没有真正去花时间挑选一个专业的、适合自己的、能带来真正价值的投资者。谁给的价格高、决策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哪一家PE更专业更适合更有价值确是需要花时间、花人力、找渠道、用方法去调查了解的,这就是企业家对PE的尽调。
在中国短时间里涌现出来的PE大军里,更是混杂了很多鱼目,甚至“李鬼”式PE,所以企业对PE的尽调在中国就显得尤其重要。行业里很多“忽悠”式PE和“李鬼”式PE就是针对一些企业家只看价格和决策快慢的弱点,把这些原本很好的企业给忽悠了、欺骗了的例子,也不乏很多出价高、决策快的PE因为不够专业、没有风险意识最后和企业对簿公堂的例子。
因此,引进投资人就像结婚,感觉固然重要,但充分了解更重要。那么,作为需要融资的企业,应该主要去了解投资机构的哪些东西呢?又该通过什么方法和渠道去了解到可靠可信的信息呢,需要准备多少时间和资源去完成这项任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