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新闻  ·  南京地铁发布出行提示 ·  21 小时前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  今晚,武汉地铁临时调整! ·  昨天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  今晚,武汉地铁临时调整! ·  昨天  
东南网莆田站  ·  @所有人 返程倒计时!做好准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地方吃播,央媒差评,复工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20-03-18 16:55

正文


我们梳理、对比大量信源
分析大事件中最关键信息
看热点,抓重点
关注“刷屏精选”公号的《媒体炸鸡》



刷屏事件:
领导们“下馆子”



自2012年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后,很少看到领导们高调地“下馆子”了。


但随着全国疫情局势向好,领导们组团下馆子的场景得以在全国多地“复现”。


海南儋州市委书记袁光平现身美食街;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品尝“鸭血粉丝汤”;江西省商务厅厅长谢一平打卡“瓦罐汤”;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陪同中央调研组在罍街品尝小吃;福建副省长郭宁宁光顾“四道菜”;衡阳市委书记邓群策吃鱼粉;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在武陵源景区喝“星巴克”……


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一行喝星巴克


截至3月17日,有来自海南、江苏、湖南、广东、安徽、浙江、河南等7个省12市的“一把手”带头下馆子,或到当地超市购物。


省、市官员这般引导,县委书记、县长紧随其后,各级班子集体“吃播”,告别机关食堂,合力塑造出外出就餐的奇妙场景 。


坊间将此引为热议话题,只是相比以往的“愤怒与指责”,这次舆论中多了不少“赞许”的声音。




信息研判:
经济搭台,政治唱戏



党政干部“带头下馆子”,消弭大众对堂食的恐惧,无疑是为经济复苏做表率。


疫情期间,餐饮等服务行业受到极大影响。据3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


这43.1%还是平均了1、2月份的数据,如果抛开1月份正常经营的情况,可想2月的餐饮业究竟承受了何种打击。



当市场不振,政策就成为了有力推手。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随即,海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陆续出台“红头文件”,以“干部职工带头消费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为导向,政策性质或为“倡议书”,或为“通知”,但都起到了强力的“引导示范”作用。


不少地区还设置了低消标准:南京市秦淮区规定领导本周要消费不低于100元,南宁市武鸣区倡议城区干部职工带头购物消费不低于200元。


相关人员解释称:“一个空的倡议不如一个具体数字。”希望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以实在的行动、实在的数字去帮助企业。



这种近乎于变相“带头捐款”的“实在”政策,用最“直白”的方式释放出支持餐饮业复工的信号,相比“减税”“降息”“返佣”等复杂的系统性操作,领导“带头吃饭”落地简单,百姓易懂。其潜台词就是:领导都出来吃饭了,你还担心个啥?


除了老百姓,领导此举的喊话对象还包括行政系统上下的官员。


对上,响应政策号召,亲力亲为地为复工做贡献,跟其他地方官员保持同步,甚至不惜略显“作秀”地完成任务;


对下,引导地方行政部门转变思路,适当优化各种复杂的审批环节,从“旁观”复工变成“参与”复工。


而倘若这些意想中的效果都能实现,领导这“100块”可就花得太值了。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在南门头吃饭



信息比对:
地方“加油”,央媒“刹车”



“一种行为,各自表述”,在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看来,“领导带头吃饭”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效力。


 • 地方媒体“加油”


广东《中山日报》希望公众《读懂领导带头“逛吃”的良苦用心》,称这是领导为弥补“地方复工宣传不足”所做的努力,是干部“敢于担当”的表现:



湖南《潇湘晨报》剖析领导干部下馆子背后的“三层信号”:


带头消费,引导市民恢复消费信心;亮明政府态度,给企业吃下“定心丸”;疫情防控不松劲,体现在每个细节;


江苏“荔枝新闻”发表时评《 领导干部带头下馆子、逛书店,就该这么做!》,因为“当领导干部们端起路边小摊碗的时候”,民众会真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坚定信心



中共天津市委“党务通”则特意强调——党员干部适度消费和纪检监察要求不矛盾:该禁止的是大吃大喝、公款吃喝等不当行为,并不是反对自费的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更不反对组织号召、带头克服恐惧心理的消费行为。


 • 中央媒体婉批


反观央媒,则抱持相对克制的论调。《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前后三篇时评,为其中不合理现象“降温”。


《人民日报》发表“锐见”《消费不低于100元?领导干部该带什么头》,建议领导们做好“本职工作”,把重点放在出实招、举实措、见实效上,而不是跟市场“抢戏”:



光明网评论《复工复产,奖励抗疫,不能坏了规矩》,用否定语“不能”暗示某些地方已经“坏了规矩”,特别是用“红头文件”干预“个人消费”的方式值得商榷:



中国新闻网文章标题则称——官员带头“下馆子”,接地气也需防误区,并援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表态:带头消费是件接地气的好事,但应该经常化,而不要“一阵风”。



地方媒体与央媒的报道反差,源于各自的立场不同。


站在地方媒体角度,要紧密宣传好当地政治经济中心工作,这是一条“不得不正面报道”的新闻,除完成基本的宣传任务外,全国各地同类消息日渐增多,以至于形成了模式化的新闻范本,而如果其它地方都报道了,就你这没报道或者“说反话”,无疑是一种不正确。


中央媒体则不必过多顾忌地方政府的宣传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部分“形式主义”问题能够不吝批评,同时利用央媒身份,给此类现象踩踩“刹车”。


当然,这些发言也该考虑地方的实际。


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正义网”评论:政府下发红头文件支持某个行业的方式一直都存在,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期间,政府曾发文大力鼓励员工持股;近期为助力脱贫攻坚,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供销合作总社三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大家购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哪里有困难,就尽量给出合理政策,帮渡难关,都属于应急之策。


地方之所以使用这种“应急”之策,实在是因为其他手段不够“解渴”。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曾多次出台“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包含“减税降费、提供免息贷款”等,这些政策往往需要更复杂的行政协调或更长时间才能见效,但各地餐馆的歇业、经济的下滑、税收的减少确是实实在在的。


对地方官僚系统来讲,发文件层层传达领会,其影响力和效果恐怕都不如一把手的亲自示范,在体制内干过活的人恐怕都知道——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何况还是领导的动作示范呢,先不论这种政治文化健康与否,起码在复工这事儿上,书记、市长都吃饭了,卫生、商务、工商、公安还有啥可纠结犹豫的?还不行动起来?



信息时间线:
陆续出台的餐饮政策



其实,我们梳理时间线可以发现,疫情发生以后,餐饮业是受到关注最多的行业。


一是损失太惨,连“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明星企业也曾“卖菜维生”,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今年餐饮行业在春节7天内就会有5000亿元的损失。


二是餐饮影响的就业人口非常多,有窗口示范效应,也关系着稳定。


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深圳市、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相继印发“支持小微企业的若干措施”。

2月6日


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明确人员、场所、设施设备、商品、外卖服务管理等细节,引导餐饮业有序经营。


甘肃、福建、四川、内蒙古等地随即宣布减免增值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2月28日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餐饮住宿等场所服务水平,助推“消费回补”。


各地承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等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紧张、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等难题,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