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吧旗下自媒体✦
成都某小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快60岁的看门大爷,竟然藏着一手好厨艺,不久之后,将征服整个成都的味蕾。
他叫张远成,从工资不过400块钱的看门大爷,到系着爱马仕皮带的霸气老板,他靠的只是——
一碗鳝鱼面。
有人说:“38块钱一碗,也太贵了吧。”
也有人被朋友安利过来,一边嫌排队人太多抱怨个不停,一边还想找机会插队,却被光头、一脸横肉的张远成怼:“爱吃不吃。”
司马也很意外,
这么个臭脾气、嚣张的态度,再加上只有四张折叠桌,连苍蝇小馆都算不上的摊位,却愣是在美食遍地的成都,靠一碗面闯出了名气。
原因很简单——好吃。
最早出门练摊,也是因为小区门卫的工资实在太低。
擅长厨艺的张远成,为了多赚点生活费,在门卫室旁边搭了一个棚,摆上十张板凳,再往水泥墙糊几张自己手写的菜单,开始做起了面食的生意。
摊位甚至没有名字,但你只要在路口随便找个人打听:“张师”,便知道他家了。
简陋的环境
听说,开始张师卖的只是最普通的牛肉面。因为味道巴适,附件的居民和学生都喜欢来光顾。
直到2012年,有吃货一边吃面一边在讨论“鳝鱼”的做法,等知道老板本人非常擅长后,便约定了一个时间,一起过来打打牙祭。
后来的故事,你都知道了,“张记鳝鱼面”靠着口碑,一下子在成都火了起来。
电视台扛着摄像机,在路边等采访
找到一个空位,赶紧坐下,
冲着张师的背影只要喊一声:“一碗鳝鱼面。”
对方还没来得及答应,
一把水面已经乖乖下锅;
煮透捞出,
浇上满满一大勺,
刚刚现炒的臊子,
亮亮的红油,再撒上一搓芹菜丁,
配上自家做的萝卜,
不仅好看,
吸溜一大口更是过瘾。
生意太好,一天100碗鳝鱼面都不够卖,在大家都以为张师要找帮手,开店时,他却挥挥手,直接罢工了。
“一顿只卖18碗,再多也没有了。”因为钱够用就好,他不想辜负每一碗面条。
皮带亮了~
张师会吃、爱吃也懂吃。早些年喜欢涮火锅,甚至能自己琢磨出火锅底料的配方。
他还细心,有一次客人看他正在做晚饭,有一道家常回锅肉,于是讨了一点加进面条里。
张师觉得这能好吃嘛,但看着他们吃的那么爽,他自己也尝试了一回。这一来二去的,就有了备受大家欢迎的“双拼”。
说起来也奇怪,就那么几样调味料,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怎么这碗面的味道就这么好。
老张也够爽快,谁问都告诉对方自己的配料。“这样做才能去腥”,“起锅前一定加一勺醋......”
有人替他急了,这都说出去了,生意还做不做了?只见他手里依旧掂着大勺,丝毫也不在意。
“他们做不出一样的味道。”
“我张某人做的这么有名气,就全靠用的好材料。”
这话一点也不假,菜市场卖河鲜的老板都知道,张远成只用野生的鳝鱼,别想买拿养殖的糊弄他。
因为野生的鳝鱼,肉嫩又鲜,怎么炒都不会烂,养殖的口感是怎么也比不上的。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一斤动辄100多元的高价,让很多大饭馆都不舍得用,张远成却愣是不肯掺假。
所以很多人都说老张这个人特别傲,脾气很大,菠萝君却很欣赏他。因为比起生意人,他更像一个手艺人。
哪怕只是路边摊里的一碗面条,他也不想糊弄每一位客人。
他说:“我从事一个很简单的职业,就是做点面食”。
但敢用自己名字做招牌的人,哪里有不用心的。
用的是最普通的陶瓷碗
2014年,摊位终于搬家了。
只是这一次,老张搬到了更隐蔽的小区里,
除了熟人带路,压根找不到。
没有招牌、霓虹灯,
只有阳台上挂着的大红灯笼上,
用毛笔写着的:“张记”、“鳝鱼”。
进门后依旧不宽敞,
却非常干净整洁,
唯一不变的就是墙上用毛笔写的菜单,
看得出价格都有上涨的痕迹,
但值不值得,就像食客自己说的:
“你吃过就知道了”。
除了鳝鱼面,
肥肠、五花肉、香煎鲫鱼面、
也是特色招牌,
一碗松茸炖鸡面,更是要85元的高价。
正在切松茸
“张记鳝鱼面”很火,除了很多人开着豪车找上门,你在网上随便搜一搜成都指南,它都是必吃的一道美食。
有人说张师真是个传奇,近60岁才靠一门手艺出了名,发了财,应该可以退休,享受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