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推广第四话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悠扬的琴声,穿透孤寂的胡杨林
古老的歌谣,传遍辽阔的叶尔羌
婀娜的身姿,舞动虔诚的穆斯林
千百年来,木卡姆的每一段乐章,每一个音符
都深投在维吾尔子孙的血脉里
跳动着绵延不绝的昂扬与激情
流淌着木卡姆带给他们欢快而真诚的性情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它集歌舞乐于一体,载歌载舞,纵情尽兴 从城市到乡村,从庭院到田间 哪里有维吾尔人,哪里就有木卡姆 哪里有木卡姆,哪里就有音乐歌舞的盛宴
常年穿行于沙漠戈壁和绿洲之间 以传唱木卡姆音乐为生的民间艺人,被维吾尔人尊称为木卡姆其。意思是精于弹唱木卡姆的琴师。在维吾尔人看来,木卡姆其就是音乐的精灵和化身,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音乐和歌声带到哪里。驱走痛苦,抚平忧伤,播撒欢乐。
维吾尔人特殊的音乐才华
造就了他们非凡的乐器制作技艺
从古到今
维吾尔木卡姆所使用的乐器
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
桑木,杏木,各种动物的骨骼和皮毛
是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
无论是邻家有人出嫁,还是村中孩子降生 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亲朋好友聚会 只要羊皮手鼓一响
木卡姆就会给大家带来祝福
带来喜悦,带来好运,带来期盼
木卡姆的起源与发展
新疆古属西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木卡姆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在新疆南部的大片区域,可以清楚的看到被黄色的沙砾重重包裹着的盆地和绿洲。沿着这些绿洲,形成了一条木卡姆音乐带。
而将这些盆地绿洲连接在一起,会惊奇的发现,这是一条和古代丝绸之路完全吻合的音乐之路。
先秦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前),西域的龟兹(qiū cí)与阗(tián)、高昌、伊州等绿洲古国就出现了一种叫做大曲的音乐形式。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始广泛的汇集融合。
隋唐时期,西域大曲开始向集器乐与舞蹈相结合的乐舞形势发展。 龟兹乐舞成为这一时期西域乐舞的代表。
公元10世纪,伊斯兰文化传入西域。(木卡姆一词就是源自阿拉伯语,原意是阿拉伯文坛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 )
12世纪后,木卡姆逐渐取代了大曲的地位,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
十二木卡姆
公元16世纪初,南疆叶尔羌湖畔崛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叶尔羌汗国。 出生在民间木卡姆艺人家里的阿曼尼莎汗,不但能熟练演奏木卡姆,而且善于吟诗作文。聪明伶俐的她被叶尔羌国王娶进皇宫做了王妃。 进宫后,阿曼尼莎汗和首席宫廷乐师卡德尔汗对流传于民间的木卡姆,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和提高,并用文人诗作,替换原先的民间歌词形成了十二木卡姆。
12木卡姆由12支套曲组成,每支套曲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穹乃额曼。翻译成汉语是大曲的意思,是每套木卡姆开始的序唱。
第二部分,达斯坦。即叙事诗,内容多为维吾尔历史故事和民间叙事长诗。
第三部分,麦西莱甫。麦西莱甫是聚会、场所的意思,原本是萨满巫师祭祀时所跳的舞蹈。如今专指群众性的娱乐聚会。
木卡姆的不同流派
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演变,沿着绿洲丝绸之路的走向,维吾尔木卡姆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点的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哈密木卡姆
哈密绿洲是丝绸之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也是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高原,南通塔里木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哈密木卡姆的表演受汉蒙文化的影响,导致其服饰高贵华丽,伴奏的乐器也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 哈密木卡姆的乐曲是由民间地方性民歌连接起来的,有些民歌中还填唱了汉语歌词。著名歌曲《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出自哈密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
海平面以下15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出了名的大火炉,著名的火焰山就在这里。 吐鲁番木卡姆如同这里火热的气候:乐曲激昂热烈,唱词质朴明快,动作夸张变形。表现着维吾尔人乐观率真豁达的天性。
刀郎木卡姆
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河畔的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具原生态特色的地方歌舞。是一种 纯粹依靠本色嗓音,不使用任何技巧歌唱的木卡姆,这种歌唱方式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吼喊。
原始和野性融汇在高亢激越的旋律中,没有人这样唱歌,没有人能唱那么高的音而不用任何技巧,但是刀郎人就是这样。从远古唱到现在,从日出唱到日落。
哭也是歌,笑也是歌 生也是歌,死也是歌 维吾尔木卡姆
就 像一部用音乐和舞蹈铺就的民族史诗
记录着维吾尔人
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行业公益宣传
如使用存在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观看《世界遗产在中国》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