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西小妮
年味儿渐浓,淡水老街的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的气氛;红红火火的杂货店里堆满了各种年货;川流不息的街头涌动着买年货的男女老幼……今天,我们的主角是桥头市场里充满儿时回忆的
“打米澄”和“地豆糕”
(花生糖)。
说起“打米澄”,他们在桥头市场已经做了10多年了。从父辈到现在儿子做主力,这是一种手艺的传承,更是原汁原味客家风情的延续。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看似简单实则考究功力的工序,远去的童年似乎瞬间就回来了。
糖要经过耐心的熬煮,同时备好要下锅的“米澄料”。炒米、花生、芝麻……每种料都是自家炒制的。
糖熬煮到一定程度后,配好的料倒入锅里,快速搅拌匀。别看说得简单,对手速、力度、时间的把握等要求极高。
炒米、芝麻、花生和糖充分搅拌匀
起锅之前会在案板上铺一层花生碎,防粘。
操起转轮迅速压平压均匀,对于不同种类的糕点,力度的使用也不同。
切也要及时、迅速
切好放凉,每一块厚薄均一,实打实的料看着都让人忍不住拿起一块回味那儿时的味道。花生、芝麻、炒米的巧妙结合,香脆可口又不会太甜,说到甜度问题,店家可是有自己的坚持,米澄不能太甜,这样的甜度刚好,而且也不腻人。想起小时候,我还有幸看过几次打米澄呢,每到临过年就会有游街穿巷的米澄师傅来村里,各家各户就会自己带上糖、米、还有柴,赶去打米澄。只是有幸看过几次,后来就渐渐没找着了。
除了标配的米澄料,还有杂粮米澄,更有加料的米澄可以选择。一般12元/斤,加料的15元/斤。
地豆糕做法和米澄相差不多,因为花生酥脆,在轧匀的力度方面更需谨慎和需要一定的功底。
香脆酥香的地豆糕(花生糖),同样甜度刚好,粒粒饱满的花生和熬好后的糖充分融合后,一咬齿颊留香。记得以前一打好的地豆糕,妈妈就会拿回家装在铁罐里,怕我们偷吃还要藏好,等到过年有亲朋好友串门时我们才可以吃到,那时的一小块都让我们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