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亩三分地Warald  ·  想申请北美PhD?!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  2 天前  
一亩三分地Warald  ·  想申请北美PhD?!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广东这几所新公办大学/新校区有望今年招生! ·  3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广东这几所新公办大学/新校区有望今年招生! ·  3 天前  
常观  ·  放榜!恭喜常州这些学生 ·  3 天前  
常观  ·  放榜!恭喜常州这些学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鲁迅49岁得子,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5-18 09:31

正文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儿童,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到了儿童的教育问题。他对中国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进行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就算放在今天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今天,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感受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吧。


者:圈圈;本文来源: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重识鲁迅


90年代后出生的人有个好处,许多集体的神话,在这一代凋零了,其中包括关于鲁迅的神话。


小时候上语文课,读《少年闰土》和《社戏》,只觉其中乡村习俗十分陌生;读《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羡慕鲁迅有个园子可探索;读《阿长与山海经》,莫名想到了我妈;看《孔乙己》更觉莫名其妙,不懂鲁迅为何写这么奇怪的人物……


直到前阵子看的一篇小说《奔月》,让我重识了鲁迅。


这篇小说写后羿射日,得个英雄名号,回家打猎为生,先是打了很多猎物,过得颇阔气,“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没曾想,附近动物被射个精光,只剩下乌鸦。


于是,后羿带着妻子嫦娥和一众仆人,吃了多日的乌鸦炸酱面,又整日出门,寻捕更大的猎物,路上还遇到了小丑似的逢蒙的挑战。故事最后,后羿回家,却得知嫦娥再也受不了乌鸦炸酱面,盗取仙丹,飞上了天。


一个受误解、被背叛、受日常生活磨损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戏谑得高级,有趣,有趣极了。呵呵,几乎能听见鲁迅写到乌鸦炸酱面时的哂笑了。


后来趁网上书城甩卖,又买了些鲁迅的书来看,越读越痛快、越喜欢,鲁迅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立体。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里,说鲁迅好看、好玩,多少还原了鲁迅招牌下的血肉。反过头,想深入了解鲁迅,便去看一堆专家的专著演讲,没想到,枯燥乏味不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与他书中的一些细节有出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真是太少阅读鲁迅,又过多地误读了他。


鲁迅文章偏左的现实批判色彩,加上广泛的影响,争论极大。鲁迅死后几十年间,两岸三地各有各对鲁迅文章思想的利用。包围在鲁迅外的文学史、政治、社会心理多方面的谜团,越滚越大。今天许多人解读的鲁迅,解读的是这团谜,而非鲁迅文章或本人。


要了解鲁迅,我们大可以直接阅读其书,而不必听太多专家的话。



鲁迅如何看待对儿童的教育?


看鲁迅,又发现了一点,他始终关切孩子。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的最后一句我们耳熟能详——“救救孩子”。


此外,在登上《新青年》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战场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也即1912年(其时鲁迅31岁)至1926年间,鲁迅的本职工作为民国教育部官员,在他参与的所有教育部的工作中,为“儿童艺术展览会”付出了极大精力。


鲁迅作为主持人,督护展览运作,事无大小全程参与。从教育部对参展作品的要求,可见鲁迅的美学主张:参展儿童不论男女,不论学识高低,作品不怕稚拙,只有一个要求:“以存儿童本真为第一谊,长者不得为之删润。”


鲁迅后来投入文艺创作,为儿童做了大量工作,他翻译日本教育心理学界关于儿童的研究论文,他写了大量文章批评的中国儿童教育,他审慎挑选并翻译了《小彼得》、《小约翰》等六部国外优秀童话。


鲁迅为当时中国儿童付出的心力毋庸置疑,那他对儿童教育到底是何态度呢?鲁迅曾写过《天才与泥土》,劝谏时人不要追求天才,认为天才的出现,在于拥有能养育天才的社会条件,能做培育天才的“泥土”已很好。


鲁迅的底色是绝望和虚无的,认为自己这一代人遭受黑暗与扭曲,很难追求完满的幸福,其作用是为后人开路。对于儿童教育,鲁迅是站在一个很高远的社会、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的。


而在1919年发表的《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针对现实,提出了更细致的意见,放到今天仍直抵人心:


1、把儿童当做独立自在的人去理解


在那个年代,鲁迅已认识到:


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这与今天部分明智的父母,阅读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学类的书籍是相符的,只有科学认识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发展,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与他们交流,并时时警惕自己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意志。


2、以儿童为本位,指导孩子身心


鲁迅也说到,理解孩子并不意味宠溺,父母作为成人,还应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指导: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末的力量。


体魄,道德,精神,力量,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能赋予孩子最核心的品质吗?不禁想到今天随处可见的奥数班、英语班、编程班……这些补习班像药性激烈的偏方,给父母吃了安抚焦虑,却没有解决焦虑的根源,又把孩子吃得晕头转脑,疲惫不堪。


今天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实在太流于应试和功利了,反倒忘记了那些能支撑孩子身心的要素。父母们实在应该想一想,到底哪些东西,对于一个孩子60年、70年甚至比这还要更漫长的一生来说,才是真正必要的?


但做父母的,恐怕也没想过这个问题。


3、给孩子完全发扬天性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常常谈论,可是也总是做不好。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介绍了鲁迅先生对儿子海婴的教育:


给予他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他是绝不肯令海婴如此……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地领受的。


小时候我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叫我“小朋友”,朋友不是友人的意思吗?“小朋友”是何意思?今天的我,不得不为这个名字称好。


每个孩子,我们都应该当做“小”的朋友去对待,因其年幼而爱怜指导,但朋友间又是各自独立、平等的。而作为朋友,我们都喜欢看到自己的小朋友痛痛快快地大笑玩闹,自由、完全地伸展天性。


4、父母由爱出发养育孩子,也要爱己和追求自己的完善


前面三条都是面向孩子的建议,而对于成人如何去看待自己教育的动机,从自身出发如何影响孩子,鲁迅也给出了建议。


生命一代代延续,鲁迅认为,我们创造新生命的动力,应该是爱。


首先是自爱。爱自己的身体,不将疾病遗传给孩子。爱自己的人格,去掉性格、精神上的缺陷,不让孩子也陷入同样的问题。爱自己的生活,即便有一天孩子长大远离,也有多面宽广的爱好支撑,过有情趣的生活。


自爱者,爱人,由这纯粹的爱,才能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这是鲁迅提出前面三条建议的大前提。


鲁迅曾经批判多生而不养,指出: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有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唉,这句话,放到今天依旧刺痛人。


▲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


鲁迅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育其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最终的成就,不是看父母、学校、老师付出了多大力气,而是看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此,我很好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


鲁迅49岁得独子,孩子出生于上海,又因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便叫他“海婴”,即上海的孩子。最动人的,是鲁迅又说,“如果孩子长大,他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许广平难产,鲁迅本意保大不保小,但幸运的是母子平安。老来得子,鲁迅是欣喜的,在友人书信中,常分享海婴状态:


海婴很好,脸已晒黑,身体也较去年强健,而且近来似乎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但因年龄渐大之故,唯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废去不少功夫耳。


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现在的孩子更捣乱了。


他去年还问:“爸爸可以吃么?”我的答复是:“吃也可以吃,不过还是不吃罢。今年就不再问,大约决定不吃了。“


遇到海婴以不肯吃饭消极抵抗的时候,“这时我也往往只好对他说几句好话,以息事宁人。我对别人就从来没有这样屈服过。如果我对父母能够这样,那就是一个孝子,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海婴大了,知道爱美了。” “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


我们说鲁迅对于儿童教育见识深刻,更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认识和教养,点滴浸于养育海婴的生活中。除了前文许广平对鲁迅教育的记忆,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也有追忆: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不是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不是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周海婴很小时有一件珍爱的组装金属零件的玩具,鲁迅称之为“积铁成像”。用这些零件,周海婴学会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在一旁鼓励。


在这份守护下,周海婴活泼而健全地生长到7岁,还与父母形成一个习惯,每晚临睡时必向他们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