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跟着作家学写作 | 故乡在我心中 ·  3 天前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跟着作家学写作 | 故乡在我心中 ·  3 天前  
法制日报  ·  超能国安人⑥:六艺之“礼”篇 ·  3 天前  
法制日报  ·  超能国安人⑥:六艺之“礼”篇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来自敦煌的祝福,解锁一整年的好福气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这些“烂书”月销过万,我们能学到点儿什么?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3-27 12:52

正文


我们喜欢好书,鄙视烂书。但是,的确有很多所谓烂书在某宝月销过万。我们可以选择无视这些我们并不想称之为书的商品,但是它们却以强大的副本量占据了市场,抢夺了购书者的消费预算,消耗了读者的时间。更令人无法坦然接受的是,这些烂书同样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美,也似乎真的“满足了无数读者的需求。


×●×


做编辑的前几年,埋首于自己的做书方向上,关注和看到的大多是同类型产品的市场状态。至少那时候,在我做的绘本漫画类图书方面,销售好的书本身质量也还不错。


比如08年风靡市场的高木直子系列,以及几米的那些图画书,长期占据国内生活或者说成人绘本市场的顶端。国内原创方面,则是黑背和桂宝系列。前者在当时来讲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作品,而后者,虽然我一直无感,但是至少在制作品相上并没有让我觉得太不舒服。总体来说,这些书是有着自己特色的个性化产品。


(很遗憾,我当年并未开始关注儿童绘本,因此也不太了解当时的童书市场。)


然而前年,当我跳槽到一家图书公司后,我看到了一种我前所未闻的做书方式。虽然这样做出来的书我以前绝对不会去看更不会去买,但是,公司的数据告诉我,这样做出来的书,销量很高!


10本一套16.8,包邮,月销51766


当我以前一直期待着每本书都能销量过万的时候,这样做出来的书却轻松实现十倍以上的销量。


当年的我被这样现象震惊了、打击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做书很可笑。公司同事和领导告诉我,因为这个国家需要这样的书,“你不能只看到你生活的一线城市,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的情况你知道吗?”


为了安慰自己,我把这种情况简单地归纳为读者水平不够,出版机构没有出版精神。我甚至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书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


然而,迟早是多久呢?


到现在又过了两年,这类书仍旧很多(尤其是童书市场),而且,很多出版社都在学习这些书的出版套路,有些还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比如直接copy一套畅销低幼产品,或者将畅销选题用低成本方式再现。


左边是原版“小熊宝宝”,右边是国内某出版社copy的一套。“小兔汤姆”系列也有这样的copy版本


虽然在我看来,这些粗制滥造的李鬼,其好坏一看便知,但到底这些书有什么魔力,仍旧吸引了那么多读者趋之若鹜?


我决定以身试读(毒),看看到底可以发现些什么。


1.  解读“烂书”好卖的秘密


这类书有个共性:便宜


在出版社做久了,很难理解这样的售价下是如何赚钱的。也因此,大部分出版社自己是做不出这样的书的,至少四色图文书很难做出来。单单算印制成本可能就已经高于人家的售价了。


这一方面由于出版社本身运营成本高,另一方面,好的出版社编辑可能不屑于做这样的产品。即使出版社有编辑想做这类产品,如果成本太高,做出来也没有市场竞争力。


因为这类产品首要拼的是价格。


便宜的东西销量大这是经济规律。在我们对一个产品没有基本判断能力,产品类型本身没有什么品牌效力的时候,购买者会将价格当做重要因素去考虑。


我周末带娃玩滑板车时发现,滑板车这种产品,价格差别很大,一百多到一千多的都有,但是其实,家长对滑板车的要求就是能滑,各种技术并不了解,也看不懂。所以低价位的滑板车是购买最多的。


这和买这类书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好习惯培养”“情商智商养成”“科学素养激发”,内容看似都差不多,那么,便宜的就好。


便宜有总价底,还有套装册数多两个维度。因此,在童书领域里,这类烂书出现得尤其多。



这是我为了研究买的一套科普类的绘本,20本,大24开,五十多块,平均两块多一本。这和我平时买的动辄二三十块,原版八九十块一本的比起来简直就像卫生纸一样的价格。 


按理说,一分钱一分货,这么低的价格应该内容很差,但是为什么家长的反馈还是很好呢?


首先,价格低本身降低了家长的心理预期。


我想起来那种路边小店经常放的广播“清仓甩卖,两块钱一件,买不到吃亏买不到上当”。


其次,很多家长的评论是:印刷清晰、字大。


上图是这类书下面的产品介绍,这类产品的确以“大字”“绚丽”等为重要卖点


给出这样好评的购买者有很多。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就是购买这个类型的家长判断一本童书好坏的标准?卖家和此类书制作者正是很好地去迎合了购买者的需求。


最后,也是最令人疑惑的是,很多家长说,孩子喜欢!


我们经常说,好的绘本是要你自己喜欢的绘本,那么既然孩子喜欢是不是说明这并不是烂书?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给我的孩子们看了这套书。



结果令我惊讶,我五岁的大儿子看到这套书以后要求每天都讲一本,讲完以后,自己还要拿着看半天。(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崩溃……)


不过,当我重新不带偏见去看这套书时,我发现了它的一个重要优点:


大部分都是不错的选题角度。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喜欢的东西有几个常见类别:恐龙(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星空、身体、海洋,以及和他们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或者带有神秘感的事物。


简单点说,如果是一本恐龙的书,做成什么样子大概孩子都会去看,更别说这样加上了彩色配图的。


在我给孩子阅读时,我还发现,这类书,内容十分简单,画面也是(说好听是简洁,但其实是画面细节不够,偷工减料),所以孩子接受起来十分轻松。其实就是单本的内容少,即使同一本32页的故事绘本比起来,都要少很多。


这说明,至少对于科普类的童书,考虑到孩子年龄段的接受能力是做书和购书时要想到的。


(不过我并不认为一定要给孩子读符合他年龄层的绘本。只是从这点可以看出,如果一本绘本孩子并没有那么喜欢,很可能是他还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过阵子再看可能就能读懂、会喜欢上。毕竟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异很大,成长也很快。


便宜、符合读者兴趣点、满足家长对孩子积累知识的需求,从这三点看,这完全不是烂书啊!但是,到底哪里不对劲儿呢?


2. “烂书”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图书公司还有利可图?当印制成本低到一定程度,可以压缩的只有稿酬成本了。就像封面设计费有五百一个封面,也有五千一个封面一样,插图的绘制,文本的撰写,稿酬差异巨大。


这样的烂书,大多采用极低稿酬的插画,文字要求也不高。


这就像现在国产IP剧一样,正午阳光和某些抠图巨制一样都是拍IP剧,但在制作上的投入会有天壤之别,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是无法比较。不过很可惜的是,我们的市场对书的判断能力还不及对电视剧。


孩子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都去看、去学习,此时,家长本身缺乏判断能力,直接给到孩子一本烂书,还乐在其中。便宜和孩子喜欢并不是判断一本书的全部,但是家长缺乏的那重要的一块究竟需要什么去弥补呢?


这种烂书在制作方式上和同样类型的一本好书也没有太大区别,有的只是一开始的预算,以及相应条件下的要求高低罢了。


在低预算下,一套书会有水平参差不齐的画手(原谅我无法称这样的人为插画师)和写手参与,整套书的风格水平不一。这个时候,编辑是神仙也无法改变太多,毕竟,内容素材是一本书的根基。


3. “烂书”存在的土壤


到底是市场需要这样的书的存在,还是因为有了这些书,市场自己去做了选择?我想两者都有,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把责任全部推给市场。


所有的源头都来自于投资做这样的书的老板最初的决策。老板决定去争抢低端市场,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给予市场、给予读者什么更好点儿的东西,那么结果就会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烂书到处泛滥。


而那些分销商和销售者,也是帮凶。


图书和一般商品不同的地方是,每个产品价值含量差别很大,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你推荐图书,你卖图书,你的行为都是一种背书,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都应该是有指导性的。


但是,目前的行业情况是,一本“烂书”做出来,有很顺畅的销售渠道去分销,甚至因为这样的书成本低,反而留给了渠道相对巨大的利润空间,成为渠道“热烈欢迎”的产品。


自媒体兴盛,很多自媒体在建立了自己的粉丝读者后,也开始抛弃中立的评判立场,因利择书、荐书、卖书。


“烂书”存在的土壤正是这些逐利者建立起来的。


4. 脱掉那些高级“烂书”的外衣


这些“烂书”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的需求,也让很多对童书有要求的读者敬而远之。可惜,这很容易让很多读者对所有原创绘本都贴上了“烂书”的标签。这也是造成大家追求引进版绘本,原创绘本的出版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读者虽然比买“烂书”的读者有更高的要求,但一概而论的行为本质其实也是缺乏判断能力。


其实有些高级“烂书”也披着外版的外衣,不易察觉。


最常见的是国外动画片的抓屏书。



托马斯的动画片非常有趣,但是这套书实在不敢恭维。里面的抓屏图颜色灰暗,故事部分后面大概是为了凑页数,加入的原创内容更是敷衍。这样的书,尽管有托马斯IP的支撑,也无法说是好书。


制作这样的书的出版机构,我不认为是没有经济能力做得更好,只能说,为了赚更多的钱,已经忘了出版的初心。


×●×


这里谈“烂书”,并不是为了去问责什么,而是为了想想,我们从“烂书”市场可以学到什么。


那些“烂书”的选题点或许是我们以往没有重视的,读者的需求或许是我们太自视甚高而忽视的。但是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反思,在出版上每个环节的人,出版人、编辑、作者、媒体、经销商,是否坚守了我们的岗位?


出版人、编辑不再以最高利润率为追求;作者可以尊重自己的技艺、媒体可以以中立态度去推荐图书;经销商看到那些烂书、抄袭书,可以拒绝销售……那时候,烂书一定会越来越少,我们的读者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好书,越来越会拒绝那些烂书,我们的市场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从自己做起,我期待那个时候的到来。


做書授权转载

作者陈瑶@夏日星的其它文章

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