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是
公司化组织
的直接或间接股东,少则200多家农场组成中等规模的公司,多则9000多家组成超大公司
|
|
|
生产者的
公司化组织
作为大中型企业,通过统筹以下事项,用规模取得了强大的市场话语权:
2)整体团购农机、植保、动植物营养等服务,引导了农服产业的方向
3)整体组织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实施公用品牌,倒逼了批发商、零售商、深加工大厂深度配合;包括参股批发业,迫使批发业走向集约化、专营化,消灭了“丛林法则”
5)整体规划农旅,倒逼了旅行机构深度配合,并与外来投资者深度协作
6)整体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引导了职教机构的课程开发方向
7)整体安排资金结算和信用贷款,倒逼了银行深度配合
|
农业生产者是一盘散沙,与上下游产业过度博弈,基本没有话语权
|
这不是方法问题,是体制问题,因为发达国家这套做法具有法规上的强制性。
一盘散沙的体制缺陷导致我国诸多问题,现实依然严峻:
1)
小农场
难以做好生产经营和休闲旅游,身处困境,影响9亿人实质性脱贫;
农业需要遵循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
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全面瘫痪,对时间季节有严格要求的农产品来说,错时就是生命的终结。
而对于一些没有发言权、没有地方说话的小农场及小的自营电商,我们应该也保留关注,他们也同样不容忽视。
2)
美丽乡村建设、公用品牌
缺乏经营主体,成为新一代“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别,而且“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在管理上,一些地区认为区域公用品牌就是“行政品牌”,地理标识可以超过原产地。此外,多数市场主体存在品牌定位意识缺失的问题,商标注册随意性较大,认为“高大上”就是品牌等错误认识。
3)
批发商
过多,丛林法则之下,农产品量价波动严重,数据紊乱,扰乱生产部署;
批发商是蔬菜行业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放在以前,批发商可谓是非常风光的一个环节,不少农批一代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洗脚上田了。因为那个时候,信息不透明,行业不规范,再加上行业套路多。